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現(xiàn)當代文學 >

現(xiàn)代文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2)

時間: 農(nóng)迎春 1 分享

  (二)合理有效地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引導學生閱讀。所謂文學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過文學文本的閱讀,使人在獲得愉悅的同時豐富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大學生自立、合作、勇敢、樂觀、進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文學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對于文學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著名文學家高爾基曾指出,“文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發(fā)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們中間的卑俗作斗爭,并在人民中間找到好的東西;就是在人們的靈魂中喚起羞恥、憤怒和英勇,并想盡辦法使人變得高尚有力,使他們能夠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學作品對人產(chǎn)生自信心和認知力是有特殊作用的,它可以幫人們了解自身、提高自信,同時激勵人們對真善美和真理不懈地追求。
 當我們以審美的態(tài)度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獲得了認知和判斷決策的能力,心理品質(zhì)也得以提高。魯迅的《一件小事》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第一次向勞動人民屈服的宣言。“我”這個清高的知識分子在車夫這個勞動人民美好的品質(zhì)面前自慚形穢,魯迅通過一件小事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對知識分子的靈魂也進行了深刻剖析;冰心的《小桔燈》從木匠女兒的心靈美和情操美中看到光明和祖國的希望;郭沫若在《鳳凰涅槃》中借助于鳳凰涅槃的動人形象抒發(fā)了熱愛祖國、期待祖國新生的熱切情感。這種熱切的情感在當時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在青年人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巴金的《四世同堂》則是通過幾代幾類人的思想和言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進行了闡釋;朱自清的《春》、郁達夫的《屐痕處處》則讓我們在優(yōu)美的文字間,感受祖國江山的秀美;魯迅的《藤野先生》則在日常的記錄中讓學生懂得如何尊重師長。文學作品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還教會人們學會自我省視,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心、同情心、民族責任感、現(xiàn)代文明意識以及對自然和祖國的熱愛等等優(yōu)良的品質(zhì)。
  此外,還可以針對文學作品中有性格弱點或人格變態(tài)的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生動的形象分析中了解性格弱點存在或變態(tài)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避免和克服的方式,從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如《圍城》中的方鴻漸、《寒夜》中的汪文宣都是存在著一定性格弱點的,他們的婚姻和事業(yè)的不成功和他們自身的弱點有密切的關(guān)系;如《沉淪》中的主人公“他”、《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雷雨》中的蘩漪、《阿Q正傳》中的阿Q、《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等他們的心靈都是扭曲的。除了受一定思想的毒害和社會制度的壓迫外,他們自身也存在弱點。他們都有自欺欺人和不正視現(xiàn)實,敏感、多疑等弱點。蘩漪、曹七巧又可以作為女性健康人格塑造的反面教材。從人性建構(gòu)來看,一般人性建構(gòu)中存在著理性與非理性的雙重因素。理性與非理性即情和欲的對立。她們個人欲望極端膨脹造成了非理性因素超越了理性因素最終造成她們的變態(tài)。通過對這些形象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合理的控制自己情感的非理性因素,更理性的對待生活,同時明白性格就是命運,學會換位思考,提高自己的情商。學會剖析、克服自身存在的性格弱點。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人與社會關(guān)系、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當然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學作品也可以賦予新的理解。比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心理學上叫“自我安慰法”,當一個人遇到不幸或挫折時,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合乎內(nèi)心需要的理由來說明或辯解,以求心理獲得新的平衡的有效方法。傳統(tǒng)的教育是不提倡這種方法的,傳統(tǒng)教育要求學生勇于面對現(xiàn)實,用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困難和痛苦,用于攀登,鼓勵學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其實這種理念出發(fā)點是好的,效果并不一定好。因為很多事情本身就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把以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為本作為心理輔導的原則勸說學生暫時回避現(xiàn)實,減輕壓力,渡過難關(guān)。來點阿Q精神寬慰也未嘗不可,這總比要求他們面對現(xiàn)實,痛不欲生、精神崩潰要好得多。心理咨詢師的實踐也證明,在學生遇到挫折時適當?shù)乩米晕野凳痉椒ㄊ怯幸欢ǖ膶嵱眯院陀行缘摹?br/>   綜上所述,健康的人格教育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在逆境中成才的信念,開朗樂觀的精神以及面對壓力自我釋放的能力。而利用文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可以達到的,這種嘗試應該說也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魯迅.吶喊(自序)[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月版。
  [2]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九月版。
  [3]馬斯洛.人的動機理論[M],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4]羅曼·羅蘭(傅雷譯).貝多芬傳[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版。
  [5]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冊)[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6]馬克鋒主編.國學與現(xiàn)代學術(shù)[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版。
  [7]姚鵬、范橋編.胡適講演[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8]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
  [9]苑立強.理欲論[A].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3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