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古代文學 >

詩僧姚廣孝簡論

時間: 解芳1 分享

【內容提要】
姚廣孝為明初禪僧。少時出家,改法名道衍。明洪武年間,姚廣孝經(jīng)人舉薦,以僧人身份輔佐燕王朱棣。策動“靖難之役”,成就了永樂的帝業(yè)。姚廣孝既有政治作為,亦有詩文造詣。他與當時許多吳中文人往來頻繁,為“北郭十友”之一。他作詩清新婉約,頗有特色,且深寓真摯之情。世人評價姚廣孝,因其政治作為而常有偏見,視以為異僧,秉有純粹之功利心。事實上以詩觀人,便可深味姚廣孝出世間與入世間感性知性郁結之心境。同時,剖析廣孝詩,亦可體會其中與文人詩不同之禪意。

姚廣孝的詩文主要有《逃虛子詩集》十卷,續(xù)集及補遺各一卷,《逃虛類稿》五卷。

此外亦有《道余錄》、《佛法不可滅論》及《諸上善人詠》各一卷。其詩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評,乃“清新婉約,頗存古調”。同時,姚廣孝胸懷中所寓之對人世的深摯情感、對宇宙的知性觀照,亦點滴彌散于詩文間。這仿佛合了近人王國維于《人間詞話》一書中說的“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姚廣孝之情志秉性,有一種佛教信仰的參悟,可出人世之局外,以靜慮之心觀照萬物之生滅來去;亦有一種在世生活的熱忱,可入人世之局內,體會人間事之酸咸甘苦。故其作詩,既能入其內,以深摯之情感,寫現(xiàn)實之生活;亦能出其外,以冷靜之理性,寫空寂之禪境。

姚廣孝詩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覽山水、訪師問友之作,常有深摯之情與睿智之思。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廣孝詩之內容而言。靖難以前的姚廣孝,為一方云游僧,行于諸方,與道徒、文士結伴,參禪學道,觀覽勝概。故其于所到之處、所遇之人,作詩以記,抒之以情,寓之以理。譬如“偶來值禪侶,清談忘永夕”①;“ 忘彼區(qū)中緣,樂此塵外境”②。

因之,在人與事一面,有送別思懷、贈答宴游之作。如“我住城西寺,君歸湖上山。馬聲知驛路,樹色認鄉(xiāng)關”③,寫離別之事。于姚廣孝而言,云游經(jīng)歷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學與詩學上的修養(yǎng)與磨礪;另一方面則使他與友人相知相交,結下深厚的情誼。所以,“離人千萬意,都在短亭中”④。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邊,其中融入了客游人無限之離別意。且在離情別緒里,更平添一分對往昔樂游之追憶。譬如他寫,“去年折花寄鄰叟,今年鄰叟無何有??蓱z見花不見人,腸斷東風繞花走。但愿東風休作惡,且使北人相與守。一枝送爾表情親,侑花得句何須酒。”⑤乃是寄思念之情于東風,追憶與友人把酒言歡、切磋詩藝之真趣。

姚廣孝居于吳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與北郭社的成員常有同游、酬唱之樂。他曾寫過《題張山人適樂圃林館十首》⑥,乃是與北郭諸友同詠之作。其中有“去官歸故里,僑隱倚高林?;ㄔ伦鹎坝眩娠L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張適辭官退隱山林,諸友人相訪之事。當時同往樂圃的,亦有高啟、倪瓚等人,眾人飲酒、吟誦,頗得逍遙情致。而“巷僻無車馬,閑扉掩薜蘿。籠馴傳信鶴,池蓄換書鵝”一首,則是姚廣孝寫樂圃林館幽靜、空寂之味。遠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囂,乃是元末明初,文士們向往之境。而馴鶴與蓄鵝的閑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禪者圓融于心之參悟。

在景與理一面,則有登覽、題畫及懷古之作。其中,登覽與題畫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繪自然之景,或抒感懷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如《洞庭謠》⑦,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萬六千頃”,極寫洞庭的磅礴氣勢,由嵐云水氣之晦明變化,到陽動開

霽之波平湛湛。山水景物,千態(tài)萬狀,盡在三十二句七言詩里了。又如《題畫》⑧一首,寫“小小板橋斜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屋夕陰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與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陰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麗澄徹之味。另一類題畫詩,如《題倪云林墨竹》⑨,則常有睹物思人之意。詩中寫“開元寺里長同宿,笠澤湖邊每共過”,即言姚廣孝與倪瓚往昔交往之情誼,淡泊而真摯。

至于懷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觀照現(xiàn)世。如《春日過顯忠墓》⑩一首。姚廣孝立于墓冢前,遙想古人昔時龍風姿,一時“四海服威怒”。然轉瞬間,恍惚如夢,萬物皆空,只嘆“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事業(yè)水上漚,功名草頭露。死生諒莫測,榮華何足顧?”對姚廣孝來說,古人的經(jīng)歷與事業(yè),譬如浪花卷過,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現(xiàn)實之功名與死生亦輾轉如煙,緣去緣來,終在歷史與自然里歸于空凈,終在永恒中歸于消散。所以于功名、死生、榮華之執(zhí)念,全可拋棄。這種超越的觀照,既是禪佛之體悟,亦是內心曠達之流露。另外,如《淮安覽古》、《過順德城》等詩,皆如此類,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廣孝詩之第二個特色,乃“兼采眾家,不事拘狹”11,有唐宋及漢魏的風格。元代詩人,寫詩常染纖?之習,而姚廣孝好學古人之道,作詩往往有擬古之跡,詩風清新雅淡,亦有高格。譬如“古淡豈易學,五字真吾師”12,“蕭梁事業(yè)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13。此一特色,與當時文人風氣有關。

姚廣孝既是通曉文藝、善長詩文的僧人,自然與文人交往頗多。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詩社結社的時期14。于此十余年,姚廣孝與社中靈魂人物高啟最相投契,贈答尤多。高啟是元明之際最出色的詩人。按照清人趙翼的說法,其詩“使事典切,琢句渾成,而神韻又極高秀,看來平易,而實則洗煉功深”15。此即是說,高啟作詩,有兼師眾長,待其融于心而渾然自成的特色。而姚廣孝亦“讀古今圣賢書,研究道理,作為詩文,刻意追古”16。兩人彼此切磋,漸成相通之作詩、賞詩的標準與理念。譬如,高啟以為作詩“必兼師眾長,隨事摹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zhí)之弊矣”17。姚廣孝未有此類言說,卻循此躬行實踐。所以,高啟在為姚廣孝《獨庵集》作序時,言其愛廣孝之詩,讀之不厭,更贊其詩 “濃淡迭顯”、“圓轉透徹”,“將期于自成而為一大方者也”18。可見得,廣孝詩染當時之文風,通達古今,與文人切磋,彼此影響,漸成一派。

姚廣孝詩之另—特色,即詩中有禪佛哲理。詩人寫詩,常于現(xiàn)實之此岸世界,吟詠山水,抒情寫意。而姚廣孝既為禪僧,又作詩人,故詩有禪境,亦有對彼岸圓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觀了無法,何有寂與喧”19,“竹云時駐影,桂露夕闌香”20。

姚廣孝曾作《綠洲曲》,五言四句,寫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語,卻入禪味。禪宗以“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為其教義之一,故禪與詩的關系,譬如春與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21。思與詩,融會通達而無滯礙。宋代嚴羽以禪喻詩,言“論詩如論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22。清人王士,亦主詩禪一致,拈出“神韻”二字,以言透徹玲瓏之境。詩境與禪境,并不全同,以禪喻詩亦非以禪說詩。詩之美,在于氣物感人、吟詠情性,以自然之春風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歡離合、生活際遇,感發(fā)心靈。而禪之深,在徹見自性,于山色云林,平常生活中,參悟佛之諸法實相。詩之“言有盡而意無窮”23,譬如禪之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皆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24為勝。故禪味入詩,即是于心靈感發(fā)之中,了悟人生價值與宗教體驗,以臻審美與圓融之境。

這首詩的開端:“夕陽閣遠樹”,此句所寫之景象,開闊且絢麗,使人自覺地有一種遠眺與醉心之感。“閣”是動態(tài)的間隔。夕陽底下,云蒸霞蔚,譬如紅花映照、金線鑲嵌,彌散于山林遠樹之間。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紅勝火”,寫旦明之景。此處則將日暮之瑰麗,幻化成人境之亭閣樓榭,于寫景中加以造境,別致且有韻味。后一句繼之以“春云散澄江”,遂使日暮綺麗之景,驀地添了一分疏野與清淡。此句中之“云”,乃是詩人常用之字。然境之不同,意亦有別。佛之公案曾說,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本是講未悟、初悟與徹悟的三個階段。于“云”而言,亦應是見云是云。

然而參禪境界不同、觀物方式之差異,使禪僧詩人在心境上視野上,對云之體悟有了不同的感受。姚廣孝寫“春云”,于視野而言,把春之青色著于白云。春云如碧,融于夕陽之曼妙,似可以江淹“日暮碧云合”稱之。而就心境來說,云有逍遙閑適之意,亦有清寂孤高之味。姚廣孝用一“散”字,卻將悠然自得、心曠神怡之情致,活潑地顯現(xiàn)出來了。云散于江水,而詩人之情思又散于浮云,水流云在,皆是澄澈、明靜了。此一靜慮的心境,正是禪者所修之“不住心”與“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乃是禪者常用之語。姚廣孝于“春云散澄江”一句,不著一字,卻盡得純粹心靈的澹泊與寧靜。

至于后兩句“不見蕩舟人,空對白鷗雙”,則寫近景。王國維標舉境界,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由是觀之,姚廣孝“不見蕩舟人,空對白鷗雙”之句,似是入了無我之境,與紛繁外物皆無對立。小舟無人,白鷗雙飛。詩人以超然之心立于空寂之景,似乎觀物而忘我,融會物我合一之境。這與佛之事事無礙、萬物融通的理趣頗為相近。姚廣孝習禪之余,常游山水,亦于山水中體會佛理圓融之旨趣。又譬如,他曾寫“五仗石邊琴一曲,桃花三月鯉魚飛”,人與境諧協(xié),物與我俱融,乃天然妙合之景。

姚廣孝另有一些明言佛理與禪機之作。譬如“禪翁指示人,又在第二義”25,即言第一義不可說。禪宗以為最高的真諦,是任何話語皆無以表達的。若強說之,則會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類似“無言得真趣,何用覓玄音”26此種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教義。禪宗所謂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實是取消了文字的權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與導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故以禪心觀世,更為真淳與澄澈。

事實上,賞閱姚廣孝詩文,至為重要的乃是以詩觀人。世人議論廣孝,常以異僧詆毀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勸導且?guī)椭嗤鯅Z太祖嫡孫之位,既違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禮。然而觀其終究不改僧相之舉,則不能單以純粹之功利心定論。由是,以其心中郁結之感性與知性矛盾去返觀,仿佛恰當些。這種郁結使姚廣孝在精神修養(yǎng)上,對宇宙、生命秉有一種圓融之理解。而另一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使他對人世充滿了實在而寬闊的真摯情感。

姚廣孝曾作《雜詩八首》,其中一寫孔子,一寫秦始皇,可見出姚廣孝對現(xiàn)實生活種種之歷史感悟。孔子一篇云:“仲尼昔在魯,里呼東家丘。誰知百王師,圣德與天侔。要令臣子懼,筆削成春秋。遺經(jīng)勤后來,一變乃從周。”秦始皇一篇云:“祖龍并六國,勢大莫與爭。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群經(jīng)化灰燼,法令從吾行。劇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鴻鵠驟—舉,四海如沸鐺。不逢赤帝子,天下誰能平。”27其所謂 “筆削成春秋”,實于思想的角度,言孔子經(jīng)典作為后世之規(guī)范,有治國安民的效用,亦能構建一個頗有秩序的社會。而所謂“鴻鵠驟一舉”,則表現(xiàn)了一種救世心態(tài)。秦漢之際,與姚廣孝所處之元季亂世十分相似。他以赤帝子,也即劉邦為喻,則是期待一明君出世,平治天下,以救民于“劇政”之痛苦中。此即姚廣孝心中對人世之關愛。姚廣孝本是醫(yī)家子,自是熟諳種種病痛人之苦難。為醫(yī)者,救鄉(xiāng)人于肉身頑疾之痛;為圣為賢者,則救世人于精神妄念之苦。姚廣孝陷溺于此,成為一種在世的情感牽系。

姚廣孝亦有《秋蝶》,極言這層耽溺之苦痛。詩云:

粉態(tài)凋殘抱恨長,此心應是怯凄涼。

如何不管身憔悴,猶戀黃花雨后香。

這首詩乃是擬喻之作,以物擬人,以蝶之凋殘喻心之凄涼,以虛擬之景象表現(xiàn)實之情意。詩之格調沉郁,有惆悵之幽思,實為姚廣孝詩中少見之作。

姚廣孝常懷耽溺之苦痛。前述所言,于姚廣孝心底,有感性的、耽溺于世的一面。他牽系政治,欲以儒家之理想社會救人世之苦難,故其寫詩,常有現(xiàn)實之感懷。且此種感懷,常是自信與積極的。譬如他寫“悠悠范陽郡,蔚蔚婁桑村。村民深居稠,雞犬日相聞。閭相具揖讓,古來風俗淳”28?;蛴刑一ㄔ粗姓娲局耧L,或有盛唐詩人敞亮之精神。然此一《秋蝶》,卻有淡然之陰霾,好像另一種聲音,言理想未得之苦痛。

“粉態(tài)凋殘”四字一起,即引人環(huán)顧四方,尋覓隨風飄零之秋蝶。昔時春花之中,粉蝶嫵媚多姿。值此秋寒,卻無奈得凋零衰落。蝶之如此,不免使人甚感蕭索與戚然。益以“抱恨長”,直言幽怨之郁結,更使人多一分哀憐之感。姚廣孝以蝶之殘態(tài)入景,由景入心。“此心應是怯凄涼”,以一“怯”字,極言胸懷之幽遠。

廣孝潛心習禪,亦懷人間事之理想及抱負。其理想及抱負,非一己之功名,乃是化眾生為善,待佐明君,平治天下,救民于亂世之苦痛。然元季明初,政綱混亂,盜賊四起。雖有張土誠割據(jù)江南,偏安一方,后亦有朱元璋統(tǒng)一中原、建立明朝。然此二者,皆非姚廣孝所理想之人物。故長久以來,他始終活在“機”之期待里。至遇見當時之燕王朱棣,姚廣孝年近五旬。而至輔佐燕王成為一代永樂大帝,姚廣孝則年近七旬,已是垂垂老矣。生命之流逝,于姚廣孝而言,譬如鐘擺往復于左右,成為—種永恒。而在此永恒與無限里,個體之生命譬如渺小之螢蟲,被吞噬于時間之維。于是,一種惶恐之感,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在不少的詩作中,姚廣孝往往以此自喻。譬如,那首《秋蝶》以蝶喻心。蝶之遇秋,譬如心之遇霜。蝶遇寒秋而“凋殘”,心則在無盡之等待里“憔悴”。一種歸宿難覓之感,一種“南北驅馳十五年,人間事業(yè)任茫然”29之慨,乃是顯然可見的。

不過,姚廣孝之天性實是樂觀的,亦有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之精神。故其曰“如何不管身憔悴,猶戀黃花雨后香”。蝶之形單影只,于時節(jié)之更替而言,乃是無可奈何的。然對雨后清香之向往,足以使它振翅而飛。人亦如是。雖人力薄弱,世事難料,時勢亦難料,然人對理想之追求與向往,理想于人之魅力與吸引,足以使人驅散陰霾,執(zhí)著以待。所以現(xiàn)實里,姚廣孝持守半生,終是待到了實現(xiàn)理想之契機。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姚廣孝隨侍燕王朱棣,以期輔佐明君,為眾生造一安泰之世。這首詩,抒寫人世間之種種酸咸甘苦。于形式上,有古風之清新;于精神上,亦有儒士之氣象,充滿深摯的真情。

此外,知性使姚廣孝有一種超然精神。他可以無心一己之利害得失,亦可以擯棄任何有目的之欲求。深嶺之中,云松之間,可以棲心;晝夜交替,四時變化,皆是自然而然。對他而言,心存于此境,便也澄澈了,便也能夠了悟應對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法了。來與去,終與始,總是順此因緣。就好象“聲來本無始,聲去寧有終”,而“禪翁已深悟,焉能動乎中。”30姚廣孝晚年曾作《少師真容自跋》31。詩云:“幼讀東魯書,長習西方教。抹過兩重關,何者為悟道。不厭山林空寂,不忻鐘鼎尊榮。隨緣而住,任運而行。猶孤蟾之印滄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無他說,即此,便是人問我,更何如手里欒珠一百八。”算作此種反省與自識。參禪使姚廣孝秉有一種知性,去觀照廣袤無垠的宇宙,周而復始的生命。而儒家圣賢之學,則使姚廣孝寄廣博之愛于人世間。一種感性的、人世之愛,與另一種知性的、出世之悟,郁結心中,便全在一句“何者為悟道”里了。所以,姚廣孝的生命里,始終散發(fā)著一種獨特的濃郁而澹泊、熱烈而清冷的氣息。

大體而言,姚廣孝作詩,雖不及同輩高啟之豪放清逸、沉郁幽遠,卻有古淡之雅,及“性空思玄,心寂語新”32之味,且詩中亦有綽約含空之語,秀麗峻拔。透過詩文,又仿佛可見一種命運無形、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士內心底下,常有一種窮則獨善其身的想法,這種想法或可作為慰藉,卻無法撫平文士們欲功成名就之念,所以無望的掙扎,悲戚的生涯,往往不可避免。而姚廣孝兼合儒、釋之學,不必獨善己身或化育眾生,融儒于佛,借政治之途,去往理想之世。所以在禪心的體悟下,姚廣孝雖有沉郁、漫長之等待,卻少了文士們常有的哀戚之感,融寬闊、豁然之心于歷史及自然,融政治之念于禪機。姚廣孝功成后即退隱僧寺,有如漢留侯張良。然姚廣孝之隱,非身隱于山林,而是身處俗世,心則隱于佛乘。姚廣孝于佛、于儒皆有作為,在他心里,既有系民之熱忱,亦有禪思之空寂,其入心之深,于世于史乃是少見的。

注釋:

①姚廣孝:《師林精舍遇盈師夜坐》,《逃虛子詩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20頁。

②姚廣孝:《初春坐晚南軒喜王山人過訪》,《逃虛子詩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15頁。

③姚廣孝:《送友人之武林》,《逃虛子詩集》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40頁。

④姚廣孝:《舟次松陵》,《逃虛子詩集》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40頁。

⑤姚廣孝:《折杏花一枝寄白范兼懷東鄰故友》,《逃虛子詩集》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34頁。

⑥姚廣孝:《題張山人適樂圃林館十首》,《逃虛子詩集》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43頁。

⑦姚廣孝:《洞庭謠》,《吳都文粹續(xù)集》卷二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⑧姚廣孝;《題畫》,《吳都文粹續(xù)集》眷二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⑨姚廣孝:《題倪云林墨竹》,《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八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⑩姚廣孝:《春日過顯忠墓》,《逃虛子詩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21頁。

11高啟:《獨庵集序》,《鳧藻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姚廣孝:《館中公暇讀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詩》,《逃虛子詩集》卷二?!端膸烊珪婺繀矔芳?,第二十八冊,第22頁。

13姚廣孝:《京口覽古》,《逃虛子詩集》卷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53頁。

14據(jù)歐陽光、史洪權之《北郭詩社考論》。北郭詩社

以高啟為中心,結社于至正二十年(1360),完結于洪武七年(1374)。

15引自《明詩話全編》。

16姚廣孝:《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記》,《逃虛子詩集補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165頁。

1718高啟:《獨庵集序》,《鳧藻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姚廣孝:《妙上人習靜軒》,《逃虛子詩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13頁。

20姚廣孝:《秋日重游穹窿山海云精舍十首》之二,《逃虛子詩集》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45頁。

21釋達觀:《石門文字禪原序》,《石門文字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23嚴羽:《詩辨》,《滄浪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司空圖:《詩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詩品集解?續(xù)詩品注》。

25姚廣孝:《獅子林十二詠?右指松軒》,《逃虛子詩集》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61頁。

26姚廣孝:《接待寺八詠?玄音堂》,《吳都文粹續(xù)集》卷三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姚廣孝:《雜詩八首》,《逃虛子詩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11頁。

28姚廣孝:《婁桑村》,《逃虛子詩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16頁。

29姚廣孝:《登金山寺寄甘露湛源長老二首》,《逃虛子詩集》卷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68頁。

30姚廣孝:《寄題聽松庵》,《逃虛子詩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22頁。

31姚廣孝:《少師真容自跋》,《逃虛子詩集補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十八冊,第168頁。32顧起綸:《國雅》士品二,引自清陳田輯《明詩紀事》。

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