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文學論文
關于古代文學論文
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學的傳播是傳承文學精粹、了解古代文學動態(tài)、掌握文學脈絡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凸顯文學價值與魅力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古代文學論文篇一
地域文化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實踐教學內容與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秉承了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是在地方發(fā)展的歷程中經過不斷積淀形成的,我們應該把這些當地的文化精品充分地發(fā)掘出來,從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文化學習的層面進行調查了解。由于地域文化不是直接的教學內容,對地域文化的利用要圍繞教學內容而展開,從幾個層面來鍛煉學生的能力:
1.地方文化資源的調查
地方文化資源是個廣義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有針對性的調查活動,選擇適宜古代文學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查。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跡則是其中重要的內容。文化古跡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qū)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跡留存之地,許多詩詞作品都和文化古跡分不開,有些詩詞成就了一方名勝古跡,而文化古跡又孕育了詩詞。考察這些文化古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環(huán)境與氛圍,不再停留于書本文字之間。此種實踐教學一是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由老師組織學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跡考察,二則可布置學生在寒暑假等節(jié)假日在自己家鄉(xiāng)或者旅游地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的內容可以包含了解這些文化古跡的歷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與其相關的詩詞,探討歷朝歷代往來文人足跡,分析積淀下來的文化蘊含,并進而結合考察的親身感受來鑒賞與之相關的詩詞,從而感受與文本分析不一樣的詩詞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調查不可或缺的內容。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積淀共同的孕育下每個地方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會顯現(xiàn)在城市的各個方面。如湖南衡陽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廣東肇慶的端硯文化、龍母文化,這些地域文化現(xiàn)在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宣傳名片,成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從而具有當代特色。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調查了解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關資料,調查其在城市各處之運用,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和探尋了古代文學作品在今天之運用和古代文化在當今之顯現(xiàn)。如可組織學生調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樓盤命名、小學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學生在調查研究中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當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觸到古代詩詞在今天之運用。再次,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地方民間傳說有著濃厚的地域風情,與地方風物、特產、古跡聯(lián)系在一起,往往成為傳奇、小說的母題,折射當地民間信仰。對他們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調查,故而在實踐教學中多布置給學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組織的形式對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間傳說進行搜集整理。地方戲曲是以藝術形式流傳地方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面臨發(fā)展傳播的困境,讓學生參與到地方戲曲的了解、傳播中去,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藝的認同,又從表演層面讓他們體會到古代戲曲的魅力,這是對書本戲曲文本的有力補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最后,地方節(jié)慶風俗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可以開展的內容。節(jié)慶風俗,有著顯著的時間性特點,每到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tǒng)佳節(jié),則可布置學生搜集家鄉(xiāng)相關節(jié)慶風俗,就不同地區(qū)的差異可探討原因,同時查找有關節(jié)俗的民謠民歌,比較其與傳統(tǒng)節(jié)慶詩詞的異同。
2.地方文學文獻整理
古代文學有著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學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為學界的熱點,那么與之對應的地域文學文獻的搜集整理,則是區(qū)域文學史的編寫與研究之基礎。而這自然也應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地域文學留存的方式有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及碑刻文獻,傳世文獻中的地域文學文獻搜集,主要讓學生到地方圖書館查閱地方志,找出相關地方文學資料,同時讓學生利用文獻查找知識,使用文學電子軟件,用地方特色詞匯搜索出地域文學作品。出土文獻的地方特色文獻搜集,主要是搜羅整理地方近年來出土文獻以及文物古跡、碑刻等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主要的文體有楹聯(lián)、詩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與文化資源調查共同進行,如組織學生在考察文化古跡、調查地方特色文化與調查地方民間傳說、戲曲等時同時進行搜集文學資料,把參觀走訪時看到的聽到的隨手記錄下來。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讓學生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所搜集的文學作品匯總,分文體、分內容整理。這些搜集與整理鍛煉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他們感覺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也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就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中來,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學生在對地方文化進行課外考察和文獻搜集整理中遇到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以此作一個選題,幾位同學組成興趣小組,把相關問題探討清楚,弄清來龍去脈。如學生在調查某個古跡時發(fā)現(xiàn)在此題詠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師據此鼓勵學生探討古代曾經到過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過此,在此題詠的詩詞主題有哪些等等。這類學習研究無論選題大小,都為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提供相關參考,也讓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從學習深入到研究的領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選題是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己發(fā)生疑問而產生的,對學生而言有研究興趣和動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勵學生將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匯總,繼而可以向開發(fā)地方文化研究資料數據庫等方向進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傳與承繼
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目標之一。課外考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對地域文化的承繼,青年學子必將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地域文化進行宣傳,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識底蘊,另外也在宣傳活動中加強其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同時也將古典文學知識運用到宣傳寫作中。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課外考察的時候以地域文化為主題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古文游記寫作等。同時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參加一些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
二、地域文化與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必然不能拘泥于課堂,要走進現(xiàn)實生活。而地域文化也廣泛地存在于課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實踐教學的開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課外考察
課外考察是了解、利用、開發(fā)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徑??梢詮亩喾矫嬲归_:一是組織參觀地方文化古跡,這類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關知識準備,如布置學生查閱文物古跡的歷史地理資料,檢索與此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外出參觀的時候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感受其歷史人文環(huán)境,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參觀完后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相關的詩詞作品。二是調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這類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當地地域特色,從建筑、街道、飲食各個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觀察與積累中讓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當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訪民間藝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記錄那些還存留在口頭的故事、戲曲,對一些演出以圖片、錄像等形式拍攝記錄下來??傊?,課外考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開展的基本方式,是學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礎,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掌握調查、走訪的研究方法。
2.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實施
現(xiàn)今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發(fā)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項學生活動,許多高校以學生項目申報、立項和完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許多大一學生而言,在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往往選擇關注地方社會、地域文化做完選題,因此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調查了解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實施,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筆者就曾在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學生以三四人為一組,以當地文化的現(xiàn)狀調查和歷史考察為主題,選擇一個具體的方面來做調查研究。學生通過從撰寫申請書到實地調查項目內容及至完成結題報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鍛煉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積累和加深了他們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3.實踐基地的平臺建設
高校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往往依托于當地社會資源,因此在學校周邊地區(qū)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成為深化高校與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徑。而這樣一個合作平臺,也同樣可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則為合作奠定基礎,讓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實踐聯(lián)姻。一是可在地方圖書館建立文獻整理實踐基地,讓學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聯(lián)、地方戲曲文本、地方歷史文獻、地理方志、當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館等作為學生文化實踐基地,調研地方謠諺、地方風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調研基礎上分析探討與古代文學之關系。筆者曾讓學生以實踐基地為依托,調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稱由來,并由此分析與地方歷史和古代詩詞作品之關聯(lián)。
4.社團活動的開展
學生社團也是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而高校學生社團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類別,就是地域文化類社團,這種地域文化類社團是以對地域文化共同的興趣而集結在一起的不同專業(yè)、不同系別的學生,其活動形式也更為自由輕松。因此可以利用這樣一個平臺,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承與宣傳。一方面是將地域文化引入校園生活,進行宣傳介紹,這類介紹可以社團刊物為載體,刊載一些介紹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關詩詞,或者開展地域文化的專題討論,舉辦一些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古典詩詞吟誦比賽,邀請當地藝人進入校園進行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加強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傳,如以社團活動的方式組織社員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傳資料,組織學生到市區(qū)一些地方進行宣講、傳發(fā)?;蛘咦珜懴嚓P作品在校報、地方媒體、網絡進行刊發(fā)宣傳。這些社團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活動的同時,也讓學生文學、人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5.學生學術沙龍
今天的大學生已是自主獨立、個性張揚的一代,學生學術沙龍已在高校普遍開展,這種把個人自學與集體討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合起來的交流方式讓學生的探索和討論更為自由、自主。學術沙龍大多以專題討論的形式開展,而地域文學、地域文化易成為這種專題討論的重要選題,故學術沙龍也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以地域性視角來探討古代文學的選題,結合了古代文學的學習,同時又觀照了本地特色,讓討論者更容易找到共同興趣。因此以學生學術沙龍方式開展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在開放、輕松的學術交流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對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學作品的喜愛。
三、總結
總之,借助地域文化資源對古代文學實踐教學進行拓展,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代文學的地域性特點,同時也能讓學生從生活具象層面感受到古代文學之存留和影響,消除了古代文學與今天的心理時空差距。再者,課外考察類的親身體味式學習,不再讓古代文學的學習停留于書本和文字,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也就在這些學習中得以同步開展。
關于古代文學論文篇二
古代文學教學理念探析
一、關注學生的文學美感
教育審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同樣要關注學生的文學美感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指出:“審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們形成高尚的品性,淡化人們的貪欲和私念,消除人的消極情緒。”文學研究者曹大興先生同樣肯定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審美活動可以讓人們拋開世俗牽掛,忘記社會中的功利得失,回歸自然和藝術,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從而協(xié)調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人的寬容心、愛心、同情心。”可見,關注大學生的美感教育,提升其審美評價和審美實踐能力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古代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審美內涵,和高超的美學價值。因此,教師若能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解讀文本,并結合相關圖片、音樂,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審美意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將古代文學教學放到世界文學視野中
著名的文學研究者楊義指出中國文化若要取得長足發(fā)展就必須實現(xiàn)“外國文化的深度中國化”“、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現(xiàn)代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深度學理化”。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寫教學中可以將之與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結合世界各國的文學發(fā)展、文明歷程、民族文化等元素,全面深入的探究古代文學。例如,可以將我國少數民族的史前神話和口頭傳說,與希臘神話比較解讀?;蚪Y合弗洛伊德、榮格等著名學者的神話理論解讀中國古代神話,也可以將荷馬史詩與中國古代史詩進行多方位比較,或結合蕭兵、聞一多、葉舒憲等人的學術理論解讀神話傳說。通過這種全球視野下的對比研究,可以深入探討東西文明、文學的異同點,進而秉持公正、合理、有機、適度的原則,揚長避短,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理論,提高我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效率。
三、將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
目前,我國古代文學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但從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和當前的人才需求來看,這種傳統(tǒng)的講授法雖然仍有存在價值,但必須加入新鮮元素,依據學生特點,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打破封閉的課堂形式。要時刻關注學生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師生間的交流探討提供一個自由的平臺。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間。所以,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除了革新講授法,還要試用研究法、討論法、指導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并適時采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有機結合實踐教學。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采用實踐教學法需要經歷一個從嘗試到發(fā)展,再到完善的過程。可以先開設中國古代文學選修課,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學理論與價值的了解,并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文學涉及到的作品和理論與現(xiàn)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這就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公選課中,可以綜合運用聽、讀、練、講、看等形式,并增設演出、詩歌朗誦、劇本創(chuàng)作等實踐環(huán)節(jié),構建創(chuàng)作實踐課程體系。進而鼓勵學生踴躍參加相關的朗誦大賽、劇本演出、詩詞朗誦等古代文學實踐活動。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古代文學著名篇目。通過這些實踐教學將教師與學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會用現(xiàn)代文學理論研究和詮釋古代文學理念。進而提高學生的知性解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將部分古代文學的研究成果合理引入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能力特點,優(yōu)化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了解該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及時總結、梳理實踐教學成果,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古代文學,在總結中系統(tǒng)探究該學科的知識體系。
四、將古代文學教學與考古成果相結合
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就提倡在中國古代文學科學教研工作中,綜合運用考古發(fā)掘材料與歷史文獻兩種論證法。目前,我國許多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證明了一些古籍的存在。例如,中華書局2011年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包含了《帛書周易》、《帛書老子》等,當然,學界對這些古籍內容尚有爭議,但這至少有力的證明了這些古代文學作品的存在和價值。著名的考古學者李學勤先生對上海博物館的《孔子詩論》、清華大學竹簡等進行了全方位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必須充分重視這些研究成果,對其進行分析、歸納,使其成為自己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學術依據。將這些考古內容合理引入古代文學課程,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到藍田猿人遺址、西安半坡遺址、高陵曹操墓、曲阜漢魯都城遺址、安陽殷墟、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等著名的考古發(fā)掘地,實地考察和研究。增強學生對古文化的認識。
五、通過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素質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就是不僅要傳授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了解一種精神、形成一種態(tài)度、達到一種境界。此外,還要讓學生通過該學科的學習形成良好的習慣、能力、方法、品德、精神,并引導學生梳理終身學習的理念。而所謂的人文精神則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形成的主體社會意識和文化價值觀念。它關注人的尊嚴、意義和文化價值。它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體驗能力等元素。古代文學蘊含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要以素質教育理念為依據,弘揚人文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要為學生講解文學作品、作家生平、文學發(fā)展和文學現(xiàn)象,還要結合作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時代特征、社會風俗、歷史面貌,引導學生通過古代文學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自身的人文意識。進而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六、總結
總之,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感性需求,重新審視該課程的研究特質,彰顯其在塑造人格、提升修養(yǎng)等方面的功能和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理念,并以教學理念為先導,不斷優(yōu)化教學手段,改變傳統(tǒng)課堂枯燥、單一的局面,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作品體驗前人的精神和文化,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自身的生命體驗。
關于古代文學論文篇三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
一、現(xiàn)階段我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
現(xiàn)階段,我國古代文學教學沿襲傳統(tǒng)教學觀念,以教材作為課程核心,以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往往以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位教師完成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接受知識過于被動,無論是自主能動性還是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都會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習唐朝詩人李白的文章時,需要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而古代文學教師往往會千篇一律地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包括作者的生平、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的特點等。這樣一來,對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學生無法及時思考,只能被動接受。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無法將自己的思想反饋給教師,更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傳統(tǒng)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極為不利。此外,在古代文學課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極其重要,但在課堂時間的限制下,師生間不能充分交流與溝通,長此以往,學生的古代文學成績肯定會有所下降??梢?,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所提出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古代文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環(huán)境,加強對媒介的認識與掌握,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豐富資源充分運用到古代文學課堂之中,將知識的傳輸量擴大,將課堂時間延伸到課堂之外,進而加快對古代文學學術知識的更新。另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各種廣播、電視媒介、網絡媒介與傳統(tǒng)課堂進行充分融合,改善古代文學教學課堂的乏味,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利用各種通信軟件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與賞析,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古代文學成績。
二、新媒體環(huán)境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帶來的優(yōu)勢與不足
(一)新媒體環(huán)境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帶來的優(yōu)勢
1.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學內容的改變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種媒介產品應運而生,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逐漸成為當前社會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往往以教材為主,教學內容受到限制,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學內容的范圍得到擴大。以網絡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鏈接、信息庫、網絡文件、文學網站對文學作品以及文學知識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將該類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將文學知識的范圍進行擴大,將學生的文學思維進行調動,使古代文學教學活動得到有效開展。
2.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學形式的改變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古代文學教學形式受到影響。在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形式下,高校在開展古代文學教學中,其教學形式發(fā)生了本質的改變。一是教師在課堂中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文學課件,這樣調節(jié)了課堂氛圍,從根本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播放相關視頻、音頻,能夠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印象。此外,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教師與學生之間對文學知識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他們可以利用各種網絡媒介,比如QQ、微信、微博,等等。借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后學習,并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交流,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與方案,進而在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3.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學目標的改變
新媒體環(huán)境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發(fā)展帶來本質的改變,其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再是單純地為學生講解重點、難點,而是利用網絡資源、媒介資源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充分把握文學作品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提高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與對社會現(xiàn)狀的認識。另外,在對各種媒介產品的運用中,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目標范圍得到擴大,從兩漢到魏晉,從初唐到明清,對文學作品進行統(tǒng)一教授,將其中的共同點與不同點進行把握,讓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共性有所認識,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新媒體環(huán)境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帶來的不足
1.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不良信息影響
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眾所周知,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諸多信息資源出現(xiàn)在人們身邊,各種網絡資源以及媒介產品由于缺乏市場監(jiān)督與管理,進而導致各種不良信息入侵到高校教學之中。比如,各種虛假信息的出現(xiàn)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再比如,在網絡資源中,有關各種朝代的文學知識比比皆是,但是其中不乏虛假信息,其中包括作者信息的不真實,古代文學作品賞析的不正確,文學朝代的不完善等,都會影響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并且影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從而不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掌握。
2.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不實信息影響
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主要產物,新媒體環(huán)境下所衍生出的網絡產品為信息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縱觀文學在網絡中的發(fā)展過程,會發(fā)現(xiàn)諸多不實信息出現(xiàn)在各種網頁、媒介之中,無論是QQ空間還是朋友圈,都會出現(xiàn)有關古代文學的不實信息,而網絡人員的惡意篡改與傳播,會導致錯誤信息出現(xiàn)在學生的思想之中,影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比如:網絡上紅極一時的惡搞杜甫,使其形象、作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情況,不僅使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產生錯誤的認識,并且阻礙了古代文學作品的發(fā)展。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改善教學模式要想使古代文學教學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則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模式,將教學活動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網絡資源、媒介資源、媒體資源充分運用到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之中。無論是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形式還是教學內容,都要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將網絡媒介中的古代文學作品充分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形式與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網絡備課,設置計算機課件,將網絡中所存在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整理與下載,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加強新媒體產品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無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要加強對新媒體產品的運用,積極改善教學方法。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人員,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提問問題、設計問題的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另外,教師還要將課堂內容的重點放置在引導學生方面,而不是單純以教材為主。此外,教師與學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產品,比如時下流行的各種通信軟件,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打破課堂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加強課下文學知識的交流,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能力與感知能力。
有關關于古代文學論文推薦:
4.古代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