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法學論文>刑法>

淺談犯罪構成研究

時間: 寧靜642 分享

  摘要: 我國司法實踐中一直遵循著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但是理論界關于犯罪構成的論爭卻已持續(xù)很久,集中在是堅持或者完善四要件犯罪構成,還是以三階層犯罪構成予以重構。本文從比較的視角,從概念、結構、出入罪機制等方面對這兩種犯罪構成理論予以論述。

  關鍵詞: 犯罪構成 四要件 三階層

  近年來,刑法學中的犯罪構成理論在我國和德國、日本成為研究的熱點,如德國的希爾斯、威爾茲等的目的行為論、主觀犯罪要件與總體犯罪要件等方面的研究,日本井田良、振津隆行、山中敬一、竹田平直山口厚等的主觀違法要素現(xiàn)在與目的行為論等方面的研究,還有韓國的金日秀、裴鍾大等的體系性犯罪論等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犯罪構成理論,從貝林提出的“客觀的、中立的”犯罪構成理論發(fā)展到洛克辛的“包含所有不法要素的總體的”犯罪構成理論。我國鄭軍男、陳興良等的犯罪論理論的系統(tǒng)整合與犯罪構成位階性研究,使得三階層犯罪論體系的立體與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平面更加明晰,進而形成兩個旗幟鮮明的研究流派。

  一直以來,我國刑法采用的是緣于前蘇聯(lián)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近些年來,關于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走向成為理論界論爭的熱點,存在著堅持、完善、直接引進和創(chuàng)新模式等幾種主要觀點,前兩種觀點歸為“改良論”,后兩種觀點歸為“重構論”。改良論的立場在于堅持“四要件”構成理論框架,重構論的立場在于采用大陸法系的“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目前,實務界仍然采用“四要件”構成理論。司法考試似乎也受到過理論界論爭的影響,2009年的《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采用了“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現(xiàn)在仍然采用“四要件”構成理論。

  一、兩種理論下的犯罪構成概念

  犯罪構成是刑法規(guī)定的認定犯罪的規(guī)格和模型,不同的犯罪構成理論下,對于犯罪構成有不同的界定。四要件構成理論下,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組成的有機整體。三階層構成理論下,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反映行為的危害性(法益侵害性)和應當承擔責任性(有責性)的客觀和主觀構成要件的有機整體。

  兩種構成理論的共性表現(xiàn)在:都強調犯罪構成的法定性;都認為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要件的統(tǒng)一整體,這主要是由于兩種犯罪構成理論的起源和歷史相同。犯罪構成的概念源于16世紀的意大利刑法學者法利丘,后來,德國刑法學家克萊因將其譯成“犯罪構成”,不過,此時的犯罪構成仍屬于訴訟法上的概念。直到費爾巴哈從罪刑法定原則出發(fā),把刑法分則上關于犯罪成立的條件稱之為犯罪構成,才賦予其實體法的意義。在德國刑法理論的影響下,前蘇聯(lián)于19世紀下半葉開始進行犯罪構成的研究,形成了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并且于20世紀50年代被我國刑法學界所接受。

  二、兩種理論下的犯罪構成結構

  一般認為,四要件犯罪構成的邏輯結構具有平面的耦合性特點,由四個相互并列的要件組成,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是指刑法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關于犯罪客體能否成為犯罪構成要件也是刑法中爭議較大的問題之一;犯罪客觀方面,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犯罪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通常由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構成;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且依法應承擔刑事責任的單位或者個人,作為犯罪主體必須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及其后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這“四要件”彼此之間沒有前后的邏輯關系,只要同時具備即構成犯罪,成為犯罪構成的積極要件,缺任一要件則不能構成犯罪。而作為“形似有罪、實為無罪”的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等排除犯罪的事由是犯罪構成的補充,成為阻卻犯罪成立的事由。

  三階層犯罪構成則采取遞進式的邏輯推理形式,由該當性(符合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三個要件組成,各要件之間具有明確的位階關系,邏輯清晰,成為一種立體的犯罪論體系。該當性(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xiàn),即所發(fā)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所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相一致。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判斷,是一種價值關系的事實判斷,是一種抽象的、定型的判斷,包括犯罪主體、犯罪行為、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法律,即為法律所不允許。關于違法性的判斷,是一種具體的、非定型的價值判斷,研究的內容主要有違法的實質和違法阻卻。有責性,是指能夠就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即非難可能性,包括責任能力、責任形式等主要內容。

  兩種犯罪構成框架雖然要件不同,邏輯結構不同,但是,在關于犯罪構成的考量要素上則具有對應性,即主體、行為、結果、責任能力、故意與過失等要素的對應。

  三、兩種犯罪構成理論的出入罪機制

  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中,對入罪機制的構建比較完善,只要符合耦合的四要件即構成犯罪;但是,對出罪機制的構建則不夠完善。有學者認為,四要件犯罪構成先入為主的認為被告人是有罪的,然后在有罪的前提下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進行推理,與無罪推定原則相違背。雖然刑法規(guī)定了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阻卻犯罪的事由,但是阻卻犯罪的事由并非犯罪構成要件之一,不在四要件的邏輯結構之內,而是對四要件犯罪構成的補充。犯罪構成與阻卻犯罪事由的這種罪與非罪的關系,使得四要件犯罪構成重入罪而輕出罪。

  相比而言,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出入罪機制則比較完善。在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基礎上,違法性是犯罪行為的價值判斷,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等阻卻犯罪的事由成為違法性的主要內容。在三階層犯罪構成的遞進式推理形式下,使得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各個構成要件之間具有明確的位階關系,依此邏輯關系認定犯罪的過程也是去罪的過程,使得出罪與入罪成為認定犯罪的有機整體。

  四、兩種犯罪構成理論的評價

  我國的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是平面的耦合結構,各個犯罪構成要件彼此平行且相互之間不存在位階關系,只要四要件同時具備即構成犯罪。這一體系認定犯罪的過程以有罪推定為前提,因此,在對刑罰權的制約、保障人權、體現(xiàn)程序正義等方面有些差強人意。但是,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充分反映了社會危害性這一犯罪的本質特征,可以一次性的對犯罪進行評價,避免重復評價。雖然如此,在同一平面內進行事實與價值評價就會出現(xiàn)重事實判斷而輕價值評價的傾向。同時,在排除犯罪的事由、犯罪構成要件是否應包含犯罪客體等方面也都存在爭議。

  在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中,犯罪是具備具體構成要件、違法并且有責的行為,因此構成要件的地位不及四要件中犯罪構成的地位,其只是認定犯罪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中,“行為”是評價的對象,而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是對“行為”進行評價的要素指標。“三階層”犯罪理論的立體式遞進邏輯結構使得各個構成要件之間具有明確的位階關系,層層推進,邏輯清晰。同時,這一體系認定犯罪的過程也是去罪化的過程,有利于對刑罰權的制約。構成要件的該當性使得人們對刑法具有可預測性;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等犯罪阻卻事由和實質的違法性論,則強調刑法的程序正義和人權保障機能。三階層犯罪構成體系具有上述優(yōu)點的同時,其缺陷則主要表現(xiàn)在沒有將主客觀要件統(tǒng)一于構成要件中。有學者指出,三層次的犯罪構成評價不僅使要素的評價發(fā)生不必要的重復,還使得三要件之間的關系與內在聯(lián)系難以在理論上取得一定的解釋,各要件間的區(qū)別日趨模糊。從三階層理論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條件看,該理論體系更偏重抽象性和形式化,因而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略顯不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思維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得構成要件無法適應時代對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

17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