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攝影技術論文
電視攝影是人類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成果,為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的電視觀眾對節(jié)目內容和畫面質量都有很高要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電視攝影技術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電視攝影技術論文篇一
淺談電視攝影技術和藝術的要素
[摘 要]電視是人類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成果,為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的電視觀眾對節(jié)目內容和畫面質量都有很高要求。作為電視攝像工作者,如何提高電視攝像技術,有效結合電視攝像藝術要素,拍攝出優(yōu)美的畫面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電視攝像技術;電視攝像藝術;技術要素;藝術要素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83-01
電視畫面是攝像制作的產品,它以色彩,動畫,聲音的形式向人們呈現了繽紛絢麗富有創(chuàng)意的世界,同時它也是電視語言的基本要素,是組成節(jié)目的基本單位。作為攝像工作者如何把前期的畫面拍攝好,如何在屏幕方寸之間傳遞大千世界的眾多視覺信息,如何使電視畫面有高的技術指標和美的視覺效果,我認為應該在拍攝把握好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的幾點要素,以及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1 技術要素
1.1 鏡頭要穩(wěn)
鏡頭穩(wěn),是指拍出的畫面平穩(wěn)適度,推、拉、搖、移、跟、進、退都要穩(wěn)。有的攝像者在運用攝像技巧時,沒有起幅固定畫面,開機就是推、拉、搖、移等動作或者沒有落幅固定畫面,推拉搖移尚未到位就嘎然停機。這樣“起落不穩(wěn)”的鏡頭,很難進行組接,原則上要求“動接動”“、靜接靜”,這樣會給后期的剪輯造成很大困難。
1.2 重視移鏡頭
將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隨之運動而進行拍攝,用這樣方法拍攝的電視畫面稱為移動鏡頭,簡稱移鏡頭。通過攝像機的移動開拓了畫面的造型空間,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視覺藝術效果;移動鏡頭在表現大場面、大縱深、多景物、多層次的復雜場景時具有氣勢恢宏的造型效果;移動攝像可以表現某種主觀傾向,通過有強烈主觀色彩的鏡頭表現出更為自然生動的真實感和現場感;移動攝像擺脫定點拍攝后形成多樣化的視點,可以表現出各種運動條件下的視覺效果。
1.3 構圖要合理
把握好動靜關系,在拍攝構圖過程中,靜態(tài)物體要有靜感,而動態(tài)的物體要有動感,要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畫面效果。比如:大海與正航行的軍艦或輪船,讓其前景帶上靜止的海礁,遠近帶上幾只迎空飛翔的海鳥,這樣的畫面就比較和諧。注意畫面的層次感,構圖的首要任務是突出主體形象,要求攝像者處理好主體與陪體、主體與環(huán)境和背景的關系,以恰當的拍攝角度和景別,配置好光、色、影調、線、形等造型元素,以獲取盡可能完美的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電視畫面。運用好均衡和對比,均衡主要是指構成畫面各種因素在視覺重量上的均勢。由于電視畫面是運動的,均衡便呈現出動態(tài),并和心理均衡交織在一起。畫面中的均衡可分為結構的均衡和色彩的均衡;構圖中的對比是以兩種不同的造型手段,在畫面上進行比較,是突出主體的有效手段。經常運用的手法有虛實對比、大小對比、影調對比和藏露對比。發(fā)揮好線條的作用,線條可以分為直線、曲線兩大類,直線又可分為水平線、垂直線和斜線三種基本形式。例如在拍攝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時,常以水平線作為構圖的主線條;拍閱兵的隊列、高聳的大廈、參天的樹木時垂直線條都會產生高聳、挺拔、剛直和修長感覺。
1.4 正確曝光
在進行電視拍攝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能否正確曝光,曝光不足,畫面陰暗不清楚,曝光過度,畫面發(fā)白,畫面沒有層次感,所以攝像者要盡可能的評估環(huán)境中的光線,調整好攝像機的光學系統和電子系統,使拍攝效果接近現場的情況。
調整光圈有幾種辦法,一手動調整,這種方法比較精確,同事景物亮度的變化不會帶來整個畫面亮度的調整,二自動調整,這種方法快捷方便,但是不夠精確。
如果超出光學調整范圍時,可以使用電子調整,比如環(huán)境中的光源關閉,我們可以使用電子增益,但是這樣做的同時也使畫面的質量下降。在高亮度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電子快門。
1.5 色彩還原
在電視攝像中,色彩能否正確還原與兩個因素有關,即白平衡和色溫。
白色物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反射光線的顏色是不同的,而人的眼睛始終能夠判定它是白色物體,那是因為人的大腦能偵測到環(huán)境色溫變化并做出調整。但是攝像機就沒有這么智能了,這是由于攝像機的CCD感光元件本身就沒有這樣的調適能力,白色就不白了發(fā)生了偏色,那么人們可以通過調節(jié)這種色溫條件下的白平衡來還原白色。
色溫不是光線的溫度,而是光線顏色的一種標志,以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色溫,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色溫越低則偏紅。一天之中色溫是不均勻變化的,日出的時候1800K,到中午6500K,到日落2000K左右。在不同的色溫條件下,必須要對白平衡進行調整,將白平衡調整到與環(huán)境色溫相匹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色彩的正確還原。
2 藝術要素
電視攝像是一門藝術,有著自身的基本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就是攝像者在拍攝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
2.1 突破平面造型
要突破電視畫面平面造型的局限,創(chuàng)造出符合生活真實的立體的藝術空間,畫面是平面,生活卻是立體的,如何用平面的畫面表現立體的生活,攝像工作者就要發(fā)揮攝像的藝術性,利用物體的遠近、影調、線條在平面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立體感的空間,人們對立體空間的感知是建立在對物體近大遠小、影調近濃遠淡、線條近疏遠密的感知上的。
利用畫面中物體的運動顯現畫面空間的縱深和立體感,這是電視畫面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區(qū)別于繪畫、攝影等其他平面造型藝術的重要特點。利用攝像機的運動,形成畫面外部的運動,突破畫面的平面造型的局限。運動攝像可以通過運動使畫面直接表現縱向空間,而且攝像機的運動使畫面景別和角度不斷變化,使畫面表現的背景空間不斷變化,在一個鏡頭中出現對空間表現的多側面、多層次畫面,由此進一步打破畫面的平面結構,使電視畫面在屏幕上展現出一個多平面、多層次、富有縱深感的立體空間。
2.2 被攝范圍的變化 不同的取景范圍,可突出要表現的主體,同時也能去掉不需要表現的景物,在一個鏡頭中,通過景別的變化、攝像角度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觀眾的視點,從而改變畫面的內容。取景的變化不僅直接左右著觀眾對被攝景物的觀看范圍,而且賦予人們嶄新的視聽方式。例如拍攝盛大集會,要從空中、地面、主席臺、人群中等各個角度拍攝,使觀眾從不同的視野和視覺方式感受盛況的規(guī)模和各種細節(jié)。
2.3 創(chuàng)新時間特性
通過電視畫面創(chuàng)新時間特性,電視畫面有表現時間的功能,能對時間進行擴展和壓縮,通過蒙太奇組接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電視時間更具有無限的自由度如,一朵花由含苞欲放到綻開只用幾秒鐘的時間就可表現。
2.4 拍出現場感
電視畫面是通過直觀的畫面形象敘述情節(jié)、闡述主題、表達思想的。所以要善于通過形象畫面來結構電視片,發(fā)揮電視畫面具體形象的優(yōu)勢。
電視畫面可以準確、全面、細致地再現和表現人物的神態(tài)、情緒、動作,以及景物的形狀、色彩變化等用語言文字不容易精確描述的形象,從而使觀眾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2.5 注重同期聲的采錄
同期聲包括人物現場聲、環(huán)境音響、現場音響等多種聲音和動作效果。生活中的形象是包含著聲音的,同期聲能夠起到傳遞和增加畫面信息量、烘托氣氛表現環(huán)境特點等重要作用。在剪輯新聞紀實性節(jié)目時,插入電視畫面同期聲,可以增加畫面的真實感,對新聞紀實類節(jié)目來說,同期聲是重要的、極富表現力的創(chuàng)作手段之一。
總之,在電視攝像中技術是手段和載體,藝術是靈魂和精神,電視攝像技術和藝術并不是作為對立面存在的,二者并不抵觸,總體說來,二者相互依托、對立統一、互相促進。在實際工作中,攝像工作者不但要了解手中攝像機的技術指標,同時還要掌握攝像藝術。拍攝主題的不同,手法也不一樣,歸根結底,不論拍攝電視新聞、電視專題,還是文藝晚會,攝像工作者都要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讓觀眾不但了解信息,還能欣賞到美麗的畫面。
參考文獻
[1]彭菊華.新聞學原理[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聞攝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徐立群.電視攝像技巧―――圖解[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2002.
電視攝影技術論文篇二
攝影曝光技術研究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王沖(1980),男,漢族,講師,藝術碩士,青島農業(yè)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攝影
第二作者:欒濤(1975),男,漢族,講師,碩士,青島農業(yè)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影視
摘要:攝影技術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之一,它凝結著無數人的心血,自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fā)明攝影術到今天,從感光材料到光學成像技術,從機械相機到今天的數碼相機,無不昭示著時代的進步。然而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總免不了要面對曝光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并不會隨著新技術的變革而使得拍攝者在按快門的瞬間隨心所欲,曝光技術的好壞某種程度上決定的一張照片的技術指標是否合乎要求。
關鍵詞:曝光;測光;曝光失誤
一、 關于曝光
光線通過鏡頭,經過快門,并且在底片上形成一個潛在的影像,這個過程我們把它叫做曝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得明確的是,光線來自哪里。其實這里講的光線主要是指被攝靜物自身的亮度,景物的亮度不一會產生不同強弱的光線,從而對膠片的“刺激”程度也就不同。從感光材料的性能角度來講,無論是先前的黑白膠卷還是彩色膠卷,其基本的結構都是在片基上覆蓋的化學感光乳劑,景物自身的亮度形成不同強弱的光線,在快門按動一剎那,光線穿過鏡頭投射在底片上,膠片上的感光乳劑在被光線照射的一剎那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的小顆粒沉淀在片基上,這個過程是看不著、摸不到的。我們需要把膠片拿到暗房進行沖洗,在沖洗的過程中,曝光的部分被保留在片基上,未被曝光的部分會被藥水沖洗掉,形成深深淺淺的影紋,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洗膠卷。沖好的膠卷拿到燈箱下或者對著太陽光看,能看到一張張的“負像”,利用這個負像我們就可以在黑白放大機或者彩色放大機上擴印出照片來。這就是塔爾伯特發(fā)明的“負正系統”。隨著數碼時代的到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相機基本上都是數字技術的相機,其記錄影像的載體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感光材料由原先的膠片換成了今天的CCD芯片,影像的取得變得更加得心應手,那么是否曝光技術也變得簡單易控了呢?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二、曝光的影響因素
首先,攝影離不開光源, 光源的照度決定著被攝景物的光照強度, 從而產生不同的亮度,而景物的亮度除了光源強度之外還有自身對光線的吸收能力。不同材料的景物有著不同的反射率,也影響著自身的亮度。在我們攝影過程中,面對不同亮度的景物,由于其亮度不一,所以測光的數據也會截然不同。例如面對淺顏色的物體,相機的內測光系統就會自動的減少曝光,面對深色的物體,照相機就會自動的增加曝光。所有這些因素就構成了影響曝光的外部因素。
其次,照相機的光圈、快門也對曝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光圈就像水龍頭,我們通過改變其大小來控制曝光的強度;快門速度也是控制曝光總量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在于控制曝光時間長短,這個原理跟水龍頭放水到原理一樣。由此看來光圈與快門是一對相互制約的“親兄弟”,它們的協同關系共同影響著曝光總量,通常情況下同一個曝光總量會有多種曝光組合,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任意一個環(huán)節(jié)搭配的不合適都會對曝光產生影響。
另外,膠片的性質(感光度)在曝光的過程中也顯得尤為重要,在數碼相機問世之前,我們用的膠片有著不同的型號,其中一個關鍵的區(qū)別標準就是感光度的高低,通常情況下我們比較常用的感光膠片是ISO100的感光膠片,這是自然光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最最常用的一種膠片,屬于慢速膠片,但是由于其顆粒比較細,反差比較大,所以也是攝影者比較青睞的一種膠片。而感光度比較高的膠片被大量運用在新聞攝影以及弱光條件場合,由于其對光的敏感程度較高,在光圈一定的前提下極大的提高了快門速度,很適合新聞現場不用閃光燈的環(huán)境下抓拍,因此也有相當大的市場。時至今日,隨著高科技的進步,數碼相機技術革新日新月異,高感光度的設計為攝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佳能5D3感光度高達2560,簡直不可想象。但是高感光度的設置提高了快門速度,也顯現了它的弊端,影像的反差變小、灰霧變大、顆粒變粗、影像的邊緣不夠銳利了,同時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運用高感拍攝也很容易造成曝光過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像的質量。
三、關于測光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影響曝光的因素很多,光源、景物、光圈、快門、感光度,這些因素中無論哪個環(huán)節(jié)搭配的不合適都會對曝光產生嚴重的后果,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來確定準確的曝光數據呢?
首先,測光的方法有兩種:入射光測光法和反射光測光法。入射光測光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獨立式測光表來進行測光,這種測光方法的好處是測光表測得的是光源的照度,并且根據測量的結果來確定曝光數據:光圈與快門的大小。由于測光表直接測得的是光源的照度,所以不會受到被攝景物亮度的影響,測得的數據比較準確。而反射光測光法主要是測得的被攝景物的亮度,這種測量方法比較普遍,除了獨立式測光表之外,照相機自身就具備這種功能,其工作原理很簡單:拍攝的時候用相機測光點對準被攝景物,“半按快門”(輕輕觸動快門,不按到底)就可以實現,但是這種測光方式的缺陷在于,由于照相機的內測光系統測得的數據是以18%的普通景物為標準的,一旦景物當中出現大面積的白色或者大面積的黑色就會出現測光失誤的問題,比如拍攝白雪,由于測光系統的誤判,它就會認為景物太亮,需要減少曝光,結果造成曝光不足(白雪不白),同樣道理拍攝黑色物體的時候,相機自動增加曝光造成黑色物體曝光過度(黑色變成灰色),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幾個,第一種方法是:利用相機的曝光補償裝置增加或者減少曝光,拍白雪的時候增加一檔或者兩檔曝光,拍攝黑色物體或者有明顯陰影的物體的時候減一檔到兩檔曝光。第二種方法是:找一個灰色物體(接近18%反光率的物體)進行測光,先用自動擋測量,然后記下數據把相機調成純手動模式,重新把用自動擋時測得的數據輸入相機進行拍攝。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沒有入射光測光表的時候,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準確的曝光,一種是被攝景物是平均反光率的物體,一種是景物雖然有深有淺,但是平均反光率是中等反光率。當景物當中出現大面積白色或黑色的時候就需要適當運用曝光補償或者找一塊灰色物體進行測光,實在找不到可以利用我們的手背進行測光,因為我們黃種人的皮膚發(fā)光率是30%,接近于18%的灰板的反光率。
其次,從測光模式選擇上來看我們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測光模式。照相機的內測光模式主要有中央重點測光、平均測光、點測光、評價測光等,針對不同的景物,我們可以有選擇性的選取合適的測光模式,比如如果是拍雪景,平均測光就該慎用,要是畫面中再有人物出現那測光模式的選擇就更顯得重要了。人像攝影在測光的時候可以選擇點測光或者中央重點測光,因為通常情況下人物是畫面的主體,拍人物特寫可以選用點測光對準人物臉部明暗交界處的能夠體現人物臉部質感的區(qū)域測光,拍攝全身像則可以選擇中央重點測光以畫面中央區(qū)域為測光標準進行測光。如果背景是一般性反射率的景物則可以選擇平均測光。
數字技術的發(fā)明處處昭示著科技的進步,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不變的永遠是技術和思想,一名攝影者想成為優(yōu)秀的攝影人必須扎扎實實地把基礎打牢固,必須能耐下心來學習、研究,一名新聞記者更是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做到“兩翼齊飛”。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yè)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
電視攝像技術論文相關文章:
電視攝影技術論文
上一篇:電視攝像技術論文
下一篇:電信技術論文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