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關于孫中山人物論文(2)
近代史關于孫中山論文篇三:《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
摘要: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反映了他對于中國民族問題的總體認識及其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和原則。就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根源,發(fā)展歷程作了論述,并力求對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作出客觀的評價,最后對當代民族主義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內憂外患,國勢積弱衰微。有識之士不斷提出了拯救國家危亡的許多方案,探求擺脫民族危機的道路。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正是萌發(fā)這個時期,是知識分子在走向革命過程中關心國事、關心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表現(xiàn)。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反映了他對于中國民族問題的總體認識及其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和原則。
孫中山倡導民族主義以推翻現(xiàn)存政權,實行革命救國,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是以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孫中山一生的事業(yè)中,宣傳最得力、影響最大、旗幟舉得最高的就是民族主義。
一、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根源
民族思想,特別是民族主義思想的興起,是與近代歷史的發(fā)展分不開的。民族主義曾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歐美資產階級處于被壓迫地位時,為發(fā)動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到了帝國主義時代,歐美壟斷資產階級已經拋棄了“民族獨立”的旗幟,唾棄 “民族主義”的理論,成為對全世界后進民族的壓迫者。在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派從西方借取已經被拋棄了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宣傳革命,這是跟當時中國的“國情”和革命形勢密切相關的。它有社會、階級和思想上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帝國主義的瘋狂入侵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20世紀初孫中山提倡民族主義的社會原因。
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主要瓜分對象,使中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清政府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卑躬屈膝,無恥叫嚷“寧贈友邦,不與家奴”,死心蹋的地充當?shù)蹏髁x的走狗。因此,孫中山認為,為了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機,“非先倒?jié)M洲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1]1019 “若欲救國救人,非鋤去此惡劣政府不可”[1]141。
(二)階級基礎
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覺醒日益提高,是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階級基礎。
到了20世紀初,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在政治上擺脫無權的地位,在思想上渴望解除傳統(tǒng)封建的鉗制,求得自由民主。他們不僅公開譴責清政府“類具奴隸性質,而無愛國思想”,并且提出了“廣開會議,聯(lián)絡全國,可為異日自治自立之基礎”等政治要求,這表明歷史已把民族資產階級推上政治舞臺。資產階級要革命,借用了西方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口號和中國傳統(tǒng)的“反滿民族主義”語言來進行宣傳鼓動,這表明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民族覺醒日益提高。
(三)思想淵源
繼承和發(fā)展華夏歷史上的民族意識和吸收歐美、亞洲各國民族獨立的革命思想,是20世紀初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思想淵源。
孫中山在回顧自己民族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過程時提出:“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fā)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盵1]916又說,“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1]915從這里可以看出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淵源和發(fā)展。
1.“先民所遺留者” 或“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
孫中山所說的“先民”,是指華夏歷史上的民族意識。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并不是一律平等,而是形成一種大漢族主義的“華夷之辯”的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成長起來的孫中山不可能不受這種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
2.“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
“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指的是從西方借取“民族主義”思想,要求民族獨立和解放。孫中山雖然痛恨西方侵略者,但是為了擺脫民族危亡,他竭力從歐美吸收進步思想。在孫中山漫長的人生旅途上,他曾長期生活在外國,孫中山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是很自然的。孫中山自己也承認這一事實。當他了解了美國民族自離英獨立以來,高飛突進,便生仰慕之。由此可見,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也吸收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理論。
3.改良“民族主義”的缺點
改良“民族主義”的缺點就是排除反滿種族主義情緒,“對于滿洲,不以復仇為事”[2]。
總之,孫中山對于中外兩個方面民族主義思想的承襲和吸收,不是單純地照搬,而是把西方的民族獨立、民族解放思想和中國人民反壓迫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融會貫通,成為孫中山自己所特有的一種思想體系。
二、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中。綜觀其民族主義思想發(fā)展的全過程,其間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萌發(fā)和形成民族主義思想的初期階段
1.興中會成立之前,孫中山民族思想醞釀產生
當時孫中山在民族問題上的主張主要是出于傳統(tǒng)的華夏民族意識。1893年冬天,孫中山與鄭士良、陸?zhàn)〇|、尤列等人,在討論建立革命團體時,就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華夏”的口號。稱滿人為“韃虜”,把清朝入主中原說成是中國的“亡國”,反映了傳統(tǒng)的大漢族主義對孫中山的某些影響。
2.興中會成立至同盟會產生之前,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初步確立
孫中山這時已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結合起來,從而突破了傳統(tǒng)的華夏民族意識的藩籬。1894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時,“驅除韃虜,恢復中國”遂被定為入會的秘密誓詞。1895年,香港興中會誓詞改稱“恢復中華”。1900年,孫中山明確提出要在政治上“努力以顛覆北京政府”,“在中國南部建立一新政府”。1903年,他在日本東京青山革命軍事學校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標志著孫中山民族主義的初步確立。這一階段,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排滿”,主要目的是造成革命輿論,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為推翻清朝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做充分準備。
(二)第二階段:舊民族主義思想發(fā)展階段
時間是從1905年同盟會成立到1924年國共合作以前。這是孫中山的舊民族主義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并向新的民族主義思想過渡的階段。
1905年,同盟會成立。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十六字革命宗旨定為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并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歸納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這樣,就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社會
革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此后,民族主義用民權、民生主義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以動員人民起來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戰(zhàn)斗口號和奮斗目標。
這一階段,孫中山民族主義的內容發(fā)生了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由“排滿”到“反清”
1906年在東京《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說:“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照現(xiàn)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3]。由此可見,孫中山已經把民族主義解釋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權,其民族主義思想名曰“反滿”,實為“反清”。
“排滿”和“反清”,從民族思想的發(fā)展程度來說差異是很大的。“排滿”是種族復仇主義色彩很濃厚的口號,而“反清”就具有明確的反對民族壓迫和反對階級壓迫的意義。反清,實際上是反對清朝少數(shù)統(tǒng)治者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壓迫、剝削和蹂躪,反對他們落后的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
2.把“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列為民族主義的內容
任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期間,孫中山提出了“五個統(tǒng)一”的內政方針,并且將資產階級的民主原則貫徹到政權建設中的民族問題上,提出了“民族之統(tǒng)一”的方針。后來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又明確規(guī)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4]220,將民族平等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了。與此同時,孫中上還渴望民族團結,他衷心希望“五大民族相愛相親,如兄如弟,以同赴國家之事” [4]440。
“五族共和”進一步充實和發(fā)展了民族主義內容,使民族主義具有新的生命力。孫中山能提出和接受建立包括滿族在內的民族平等政權,這不僅打破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民族壓迫和歧視的反動觀念對人民思想的束縛,而且是近代中國民族平等思想的一大進步。
(三)第三階段:發(fā)展成為新的民族主義思想的階段
這段時間大體上從1923年國共合作籌備時期開始到孫中山逝世。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發(fā)展成熟的光輝標志是增添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明確宣布:“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5]591 。前者的目的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于世界,后者要求國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結合。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結合起來了,將民族主義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具體來說,這一階段,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有了以下新的內容及改變:
1.明確提出反帝口號,堅決反對帝國主義
由對帝國主義的失望、不滿,發(fā)展到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綱領。辛亥革命前后的斗爭實踐,使孫中山的頭腦更加清醒:不反對帝國主義,也就不能很好地反對和根除封建主義。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啟發(fā)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和影響,使孫中山明確了這一觀念。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shù)之民眾,其目標皆有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盵5]591孫中山把革命斗爭的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和中國的封建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比起舊的民族主義思想來,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2.由民族共和到民族自決
1920年,孫中山主動否定了帶有大漢族主義味道的“五族共和”的主張,認為它“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這以后,他把民族主義又注入了新內容,提出民族自決和民族自治的原則。1924年4月,孫中山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明確主張:“對于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決自治。”[4]601民族自決的原則,主要有:“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于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tǒng)一的(各民族自由聯(lián)合的)中華民國。”[3]592
3.聯(lián)合被壓迫民族,支持弱小民族的民族解放斗爭
在對待世界范圍內的民族關系問題上,孫中山主張民族獨立、平等,聯(lián)合“平等待我之民族”,支持弱小民族。他說:“將來的趨勢,一定是無論哪一個民族或哪一個國家,只要是被壓迫的活受委屈的,必聯(lián)合一致,去抵抗強權。”[6]他在其著名《遺囑》中,更是集中表達了這種愿望和思想:“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盵4]994孫中山這時候對于民族問題的認識,已經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開闊發(fā)展到世界受壓迫民族,或者“平等待我之民族”,納入了世界的范圍。無論從認識的深度上,還是其廣度上,都表現(xiàn)出巨大的進步。
三、對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的評價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革命和爭取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國家統(tǒng)一和富強的時代主題,因此,它是一種進步的思潮,在當時發(fā)揮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喚醒和鼓舞了幾代中國人。
首先,孫中山把反滿民族革命與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民權革命緊密地結合起來,給民族主義賦予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孫中山曾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7]總之,孫中山進行的民族革命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起來推翻窮兇極惡的滿洲政府,還我主權。但“還我主權”并不是要恢復漢族統(tǒng)治,而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讓國民平等地行使國家政權。
其次,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在現(xiàn)實革命運動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民族主義不僅給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戰(zhàn)斗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大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革命斗爭的熱情。孫中山提倡民族主義號召革命,不僅把革命人民的思想統(tǒng)一到反清方向上來,而且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吳玉章同志對此作過如下評述:辛亥革命時期的反滿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革命的風暴主要是這樣鼓動起來的” [8]。
當然,如前所述,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舊民族主義時期的“反滿”口號帶有較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辛亥革命后雖然曾提出過民族平等的口號,但最初也只是局限在“五族”范圍之內;新民族主義時期雖然明確提出“反帝”口號,但同時又主張民族自決和“民族同化”等等。不過,筆者認為瑕不掩瑜,孫中山作為一個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其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善于根據(jù)革命形勢的變化來轉變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揚棄的效果。對此,列寧在評價孫中山思想時,指出他的思想具有這樣的氣質:“憎恨過去,善于拋棄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東西,決不為了維護自己特權而硬要保存和恢復過去的東西”
[9]。
四、關于當代民族主義的一些思考
近幾年來,由于世界局勢的演變,民族主義又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如何正確評價民族主義,如何處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利益關系是一個重要課題。
通過以上對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根源和發(fā)展歷程,筆者認為:民族主義作為一個民族的深沉意識,它是維系民族團結和統(tǒng)一的精神紐帶,具有不可抹殺的對內和對外兩重意義。但我們要謹防狹隘民族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帶有分離的傾向,屬于一種封閉、自我阻隔、激化仇外情緒的意識,存在明顯的消極影響。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的主題。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孤立起來是不行的,它必須與全世界聯(lián)系,充分利用全世界人民的文明財富。我們要堅持民族主義,但是,這是理性的而非激情的民族主義,是開放的而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以建設與變革本民族為核心的民族主義,而不是以排斥和凌辱他民族為目的的民族主義。
參考文獻:
[1]胡漢民.總理全集:第1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胡漢民.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195.
[3]孫中山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75.
[4]孫中山選集: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孫中山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民族主義.孫中山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97.
[7]孫中山全集:卷1.[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5.
[8]吳玉章.章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
[9]列寧全集.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53.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