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論文3000字(2)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論文3000字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論文3000字篇二
《試論基礎義務教育體制的改革》
[摘要]基礎義務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育基礎性通用人力資本?;A義務教育的目標模式應當是建立以中央政府統(tǒng)一發(fā)放的義務教育券為基礎的競爭性義務教育市場,這個市場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潛質的平等機會。通過教育券推進公平,通過學校之間爭奪生源的競爭提升效率。基礎義務教育需要延長到十二年,范圍需要擴展到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全民基礎義務教育經費可用兩種方法解決:一是所有地方都由中央財政全額支付;二是在區(qū)分基礎義務教育畢業(yè)生凈流出地和凈流入地的基礎上,前者費用由中央財政全額支付,后者費用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一定比例分擔。要建立學校教育質量信息的有效披露機制,克服學校和家庭雙方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弊端。
[關鍵詞]教育體制;基礎義務教育;教育券
一、基礎義務教育的目標及涉及的決策主體和供求關系
(一)基礎義務教育的目標:培育基礎性通用人力資本
教育體制改革是當前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本文主要探討基礎義務教育改革。按照人力資本理論的術語,基礎義務教育主要是培育基礎性通用人力資本(基礎義務教育性質)的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和部分初等專用性人力資本的中等職業(yè)教育,大學教育則培育各種類型和不同程度的專用性人力資本。
首先需要對今天學校教育所培育的人力資本作最廣義的解釋,從個人和家庭角度來講,它包括使受教育者日后能夠在社會上謀生的一切能力,包括有效從事物質生產和勞務服務的知識和技能,可簡稱技能性人力資本,還包括使受教育者日后能夠不斷張揚個性、實現(xiàn)個人自由的各種能力;從政府角度來講,還要包括政府所主張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包括一切有利于實現(xiàn)政府目標(包括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政權穩(wěn)固等)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廣義人力資本的內部是存在矛盾的。張揚個性和實現(xiàn)個人自由的各種能力在一定體制下可能不利于實現(xiàn)政府的某些目標,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是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難以深入展開的根本原因。
(二)學校教育所涉及的決策主體和供求關系
培育人力資本涉及三類決策主體和三對供求關系:(1)企事業(yè)部門(不包括教育部門,下同)、政府部門、教育部門:人力資本存量的需方。(2)家庭部門:人力資本存量的供方、人力資本投資的需方。(3)教育部門:滿足家庭部門人力資本投資需求的供方。三者關系可用圖1表示:
虛線表示貨幣流向,家庭部門向教育部門支付貨幣(虛線1)購買其教育服務,以滿足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需求;教育部門向家庭部門提供教育服務(實線5)。企事業(yè)、政府、教育部門向家庭部門支付貨幣(虛線2、3)購買其人力資本存量;家庭部門向它們出售人力資本存量(實線6、7)。企事業(yè)、政府部門向教育部門支付貨幣(虛線4)以資助生產人力資本。
在這三對供求關系中,企事業(yè)部門、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對人力資本存量的需求是最終需求,家庭部門對人力資本投資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存量必須適應這個最終需求,因此,教育部門對家庭部門的教育服務必須適應這個最終需求。
計劃經濟時代,企事業(yè)部門、政府部門、教育部門對家庭部門人力資本存量的需求由計劃確定,所以教育部門對家庭部門的教育服務也就由計劃確定,費用也往往由計劃確定,由政府和家庭分別負擔。市場經濟時代,企事業(yè)部門和政府部門對家庭部門人力資本存量的需求基本上通過人才市場滿足,但這種需求的最終性質依然不變,教育部門提供的教育服務依然必須適應這種最終需求,因此,教育部門的績效只能根據(jù)它在長期中滿足這一最終需求的程度來測定。
二、基礎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與實現(xiàn)路徑
中小學基礎義務教育主要培育基礎性通用人力資本。基礎性通用人力資本不僅使擁有者個人獲利,同時也增加他人收益,因此,培育基礎性通用人力資本是一件具有正外部性的行為,這種正外部性決定了其費用應當由政府支出。這在世界范圍內已成共識,在中國也正開始成為事實。所以,拒絕接受這種教育的行為具有負外部性,由政府強制實行普遍義務教育非常合理。
然而,基礎義務教育的年限應當是九年還是十二年?范圍應當只是普通教育還是應當進一步包括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費用應當由哪級政府支出?如何支出?這些問題遠未達成共識。
(一)基礎義務教育的年限和范圍
目前九年義務教育只包括小學和初中,只能使學生掌握最基礎性的通用人力資本,還很難使學生掌握直接從事生產性活動的人力資本,也不能使學生掌握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如果不把義務教育延長到十二年,就會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具有進入大學深造的潛力,但卻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進入高中而無法進入大學。
如果學生不能充分掌握對己對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力資本,那就很可能掌握破壞性人力資本,成為對他人對社會有害的人甚至罪犯。政府今天在教育方面吝嗇的每一元錢,在將來有可能會成倍地用于警察和監(jiān)獄。顯然,教育學生總比懲治罪犯更合算。
當前我國一些財政收入比較豐裕的地方已經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但還有許多地方無力實行,只能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這表明義務教育的經費由哪級政府支出,是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把義務教育普遍由當前的九年向后延長到十二年,或者進一步向前延伸到幼兒教育,后面的三年就應當同時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如果不包括后者,就會出現(xiàn)學生過度涌向普通高中、涌向高考的局面,造成整個社會人力資本的層次結構失衡。
在中央政府還沒有為義務教育全面埋單的過渡時期,財政收入不夠寬余的地方可以模仿大學貸款助學制度,建立適應當?shù)厍闆r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貸款助學制度。
(二)全民基礎義務教育的費用承擔: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
人力資本天然屬于個人,個人會跨區(qū)流動。在發(fā)達富裕區(qū)域,接受當?shù)鼗A義務教育的學生愿意留在當?shù)毓ぷ鳎獾貙W生也愿意流入該地工作;在落后貧困區(qū)域,接受當?shù)鼗A義務教育的學生往往不愿意留在當?shù)毓ぷ?。因此,可以區(qū)分基礎義務教育畢業(yè)生凈流出地和凈流入地。凈流出地的政府對義務教育支付費用是一件正外部性惠及全國的行為。因此,它往往缺乏動力對義務教育充分撥款。同時,這些地方通常也比較貧困,即便政府愿意支付義務教育經費,也往往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凈流入地的政府又可能存在一種“搭車”傾向,指望其他地方為它培育學生,也不愿意充分支付義務教育經費。畢竟教育投入產生的政績不像投資產業(yè)那么明顯和迅速,只要中央政府沒有強硬考核指標,能拖則拖。這是多年來我國許多地方基礎教育經費撥付不足的基本原因。
因此,全民基礎義務教育經費可用兩種方法解決:一是所有地方都由中央財政全額支付;二是在區(qū)分凈流出地和凈流入地的基礎上,前者費用由中央財政全額支付,后者費用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一定比例分擔。
由中央財政全額支付,只要受教育者不出國或者出國之后能夠報效母國,義務教育的支出對中央政府就不存在正外部性。且中央政府統(tǒng)一支付還將有助于緩解因各地財政收入差異而導致的教育不平等。其不利之處是中央政府經費負擔加重,且準確確定各地支付額的工作量也較大。由中央政府
全額支付全民基礎義務教育費用對某一屆中央政府也具有代際之間的正外部性,因為由此帶來的收益往往歸以后幾屆中央政府。而如果這筆開支用于其他地方,可能很快就表現(xiàn)為本屆政府的政績。但由中央政府全額支付全民基礎義務教育費用,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講,既不存在區(qū)域之間的正外部性,也不存在代際之間的正外部性。所以每一屆中央政府都應當高瞻遠矚,支持全民基礎義務教育。
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擔支付,可減輕中央政府負擔。但區(qū)分畢業(yè)生凈流出地和凈流入地的工作量比較大,一定會有許多地方希望劃為凈流出地以減輕當?shù)刎摀M瑫r,確定分擔比例將是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艱苦的討價還價過程。如果能夠找到既科學又簡單的依據(jù)來區(qū)分凈流出地和凈流入地并確定分擔比例,這種做法是可以選擇的。但若無法找到這樣的依據(jù),則由中央政府全額支付全民基礎義務教育費用更可取。
義務教育經費基本由地方政府支付轉變?yōu)槿~或基本由中央政府支付,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第一,中央政府如何能夠隨時了解全國學齡兒童的總量、年齡結構、地區(qū)分布等信息?第二,中央政府增加的財政負擔如何處理?信息問題可依托全國人口統(tǒng)計并利用互聯(lián)網來解決。中央政府增加的經費負擔首先是盡可能把各地原來用于義務教育的費用收歸中央政府,但不能因此而增加地方政府的負擔,否則將會因地方政府的不配合而難以實施,由此可能產生的不足部分需中央政府用每年新增收入中較大比重來彌補。具體實施可按照漸進原則,首先選擇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省區(qū)和一個經濟比較發(fā)達的省區(qū)同時進行試點。中央政府可以抽肥補瘦,不至于一時負擔過重。按照欠發(fā)達省區(qū)少繳多返、發(fā)達省區(qū)繳返基本平衡、中央政府補足缺口的原則,通過試點取得經驗,逐步推廣全國。
(三)全民基礎義務教育費用的支付方式:付予學校還是家庭?
由政府全額支付全民基礎義務教育費用,可以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政府直接向學校撥款;二是政府以教育券的形式首先支付給有學齡兒童的家庭,由家庭支付給學校,學校再憑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有關部門換取辦學經費。
第一種是目前的通用方式,其操作因多年實踐已經成熟。這種方式其實是建立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與學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這種關系中常見的信息不對稱,為了克服代理方——學校的道德風險,委托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不得不建立考核激勵制度,以確保學校實現(xiàn)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所設定的目標。委托方對代理方的考核指標必須是簡單明確、剛性約束、可以橫向比較的硬指標。于是,升學率就自然成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而素質教育則由于找不到相應考核指標而屢屢成為空談。激勵方式無非是物質和聲譽激勵,于是重點學校的確立也就在所難免,否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如何激勵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呢?結果升學率高的學校就成為重點學校;中考和高考就成為中小學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競爭稀缺資金的主戰(zhàn)場。
沒有競爭就沒有提高質量的動力。不能說學校之間沒有競爭,但這種競爭是面向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爭寵于朝”,而非面向市場的“爭利于市”。只有當上級部門的目標與市場需求方的目標一致時,兩者才能達到相同效率,否則“爭寵于朝”的效率往往低于“爭利于市”。因為“爭寵于朝”一定會導致大量低效的設租尋租行為,滋生無數(shù)跑“部”“錢”進的腐敗現(xiàn)象。如果“爭寵于朝”一定優(yōu)于“爭利于市”,那么計劃體制是不需要轉為市場體制的,只要不斷完善計劃部門對企業(yè)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就可以了。
由此可知,當前深受詬病的“升學率”、“重點學校”實在是現(xiàn)有教育經費支付體制的邏輯產物。如果既要保持這種支付體制,又要廢除“升學率”考核指標和“重點學校”制度,除非能夠找到比“升學率”更好的考核指標和比“重點學校”更好的激勵制度,否則就意味著剝奪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迫使中小學提高教育質量的控制手段,學校將不再“爭寵于朝”,同時又不“爭利于市”。而一旦沒有任何競爭,如何保持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當前,在充分看到“升學率”考核指標和“重點學校”制度弊端的同時,也必須冷靜地思考,在現(xiàn)有教育經費支付體制不變的前提下,替代的舉措是否會帶來其他方面的更大問題?如何保持中小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
現(xiàn)有教育經費支付體制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在當前人口大流動時期,阻礙了人口的合理流動,妨礙了許多流動人口的家庭幸福,剝奪了許多流動人口家庭兒童應當享有的家庭教育。因為按照這種支付方式,學齡兒童只能在戶籍所在地接受義務教育,除非受到非所在地政府的恩惠,而這種恩惠只有在少數(shù)財政收入比較豐裕的地方才可能實現(xiàn)。
因此,教育經費的支付方式需要進行重大改革。這恰恰是最近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主要缺陷之一。一個規(guī)劃如果只有良好的意愿目標,而沒有實現(xiàn)目標的有效措施,最終的結果將只是畫餅。
教育經費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則應當是既要堅持中小學教育的義務性(公費性)以保證基本平等,同時又要通過市場競爭激勵學校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以保證效率。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所提出的由政府向相關家庭分配教育券,就是有助于實現(xiàn)這一基本原則的制度。中央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向每個有適齡兒童的家庭按照一人一年一券的原則撥付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教育券。每個學齡兒童既可以在戶籍所在地自由擇校,也可以跟隨父母赴異地擇校。學校憑收到的教育券向當?shù)卣畵Q取辦學費用,地方政府憑收到的教育券抵消本應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稅收。
如此,基礎義務教育體制的改革就不必回避市場化趨向。市場并非一定是需求方自費購買商品和勞務,市場的核心是給予需求方在競爭的供給方之間進行選擇的自由。所以基礎義務教育的市場化改革不能是放開學費管制,讓家庭自付基本學費,而應當是給予家庭用政府公平分配的教育券選擇學校的自由,讓學校為得到更多教育券而展開面向家庭的市場競爭,通過競爭提高教育質量,降低教育成本。健全的基礎義務教育市場應當決定的是哪個中小學有資格為孩子們提供教育服務。
因此,基礎義務教育體制的目標模式應當是建立以教育券為基礎的競爭性市場。這個市場需要中央政府根據(jù)若干準則確定教育券的發(fā)行總量和幣值。初步考慮,這些準則起碼應當有如下三條:第一,發(fā)行總量應當與每年需接受基礎義務教育的人數(shù)一致。這可以根據(jù)人口統(tǒng)計比較方便地實現(xiàn)。第二,教育券的幣值應當與物價指數(shù)正相關。這可以根據(jù)物價指數(shù)來確定。第三,教育券的幣值應當使全國各地城鄉(xiāng)中小學教師及必要的教輔人員的平均收入不低于當?shù)毓珓諉T水平,以激勵年輕人選擇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第三條準則的實施細節(jié)尚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進一步推敲:
首先,要確定按學校全體員工計算的學生員工標準比,以保證達到標準的學校教工平均收入不低于當?shù)毓珓諉T平均收入,超過標準則高于公務員平均水平,低于標準則低于公務員平均水平。之所以要按照全體員工而非純粹的教師計算,是為了激勵學校盡可能減少非教學性質的冗員。
其次,考慮到不同區(qū)域生活費用的差異,教育券的幣值要有地區(qū)差異。
再次,基礎義務教育只有在人口密集、生源充分的地方(往往是城市)才可能建立競爭性市場,
那些人口稀少、生源不足的農村地區(qū)和邊遠地區(qū)不可能建立兩所以上的學校來引進競爭,那會由于規(guī)模不經濟而導致低效率。因此,這些地方的學校收到的教育券可能低于標準比,為了保證這些地方教師的收入水平,當?shù)亟逃膸胖敌枰幸欢ǖ纳?/p>
最后,由于教育券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幣值,需建立防止學校把收到的教育券異地轉移套利的制度。
在以教育券為基礎的競爭性基礎義務教育市場,學校的成敗取決于它能否吸引到教育券。但這個市場是供求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是一個信任品市場,作為需求方的家庭在短期中既不能通過搜尋,也不能通過體驗來充分了解學校的教育質量。這樣的市場容易出現(xiàn)逆向選擇問題,即信息更完全的供給方學校會利用需求方家庭的信息弱勢通過不正當方法來謀取更多教育券,結果真正高質量的學校反而遭受失敗。因此,如何改善這個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狀況,幫助家庭作出正確選擇,就需要政府進行正確干預。
家庭最關心學校教育質量,但教育質量很難通過單一指標充分反映,這就需要選擇能夠反映教育質量的一個指標向量。教育質量一部分可以通過教育的結果顯示,如升學率、畢業(yè)生的職業(yè)成功率等;一部分可以通過教育的過程反映,如教學方式等;還有一部分可以通過教育的投入反映,如師資狀況、教學基礎設施等。政府管理部門有責任和義務盡可能全面搜集學校各方面的真實信息,公布于眾;同時要嚴厲打擊學校掩蓋不利于自己的真實信息和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虛假信息的行為。為了避免政府管理部門有可能出現(xiàn)的偏袒行為和護短行為,需要媒體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還可以考慮建立和完善搜集與發(fā)布學校教學質量信息的市場機制。能否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機制,克服學校和家庭雙方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弊端,是以教育券為基礎的競爭性基礎義務教育市場能否成功的關鍵。
除了信息不對稱,另一個問題是競爭性市場不可能覆蓋整個義務教育領域。一些人口稀少、生源短缺的地方,如邊遠山區(qū),往往是私人不愿意投資辦學的地方,只能建立公立學校,同時也無法建立競爭機制。因此,這些地方的公立學校仍需要自上而下的考核和激勵制度。但由于這類制度的低效,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壓縮其采用范圍。當前尤其要切實加強和完善農村十二年義務教育,幾億農民子女得不到正常的基礎義務教育將是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大瓶頸,也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
建立和完善競爭性的基礎義務教育市場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操作層面上講,當前首先應當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義務教育,尤其是職業(yè)技術中等教育。民營學??梢允欠勤A利組織,也可以是贏利性企業(yè)。追求利潤并不可恥,只有用具有負外部性的行為追求利潤才應當譴責乃至懲罰。追求利潤也未必一定導致高價格,能夠為企業(yè)帶來超額利潤的高價長期來看一定是壟斷和缺乏競爭的結果,只要競爭充分,價格就一定會趨向正常。為了充分發(fā)揮競爭機制的作用,民營學校在稅收、政府補貼、生源去向、信息公布等方面應當享有與公立學校平等的待遇。同時,也應當在一定的規(guī)則(如不允許在課堂上進行種族主義宣傳等)下允許在基礎義務教育中引進外資和境外教育合作伙伴。通過民營學校和外資學校激發(fā)的競爭,促使公立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事制度等方面不斷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四)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潛質的平等機會
教育券使每個學生都能受到基礎義務教育,但教育券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質量相等的教育。教育平等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學生都受到基礎義務教育,而高層次的平等是每個學生都受到同樣的優(yōu)質教育。雖然教育券體制下學生的擇校自由(盡管這種自由由于種種原因總是被局限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會迫使每個學校和老師盡可能提高教學質量,但這種競爭并不會拉平每個學校和老師在教學質量上的差異。優(yōu)秀教師和學校永遠是稀缺的,這是一個永遠無法改變的基本事實,因此,義務教育高層次平等的要求與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稀缺性之間永遠存在無法消除且只能緩解的矛盾。
互聯(lián)網技術提供了減少教學質量差異的機會,對內容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義務教育課程,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通過互聯(lián)網把一流教師的講課內容傳遍每一所中小學(尤其是貧困地區(qū)的中小學),以緩解教學質量的不平等。當然,這種做法需要尊重教師的知識產權,由政府有關部門向有關教師支付費用。這也是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激勵,這種激勵制度又需要配套以優(yōu)秀教師的公平甄別制度。但互聯(lián)網并不能完全消除教學質量的差異,親臨現(xiàn)場和觀看錄像的效果還是有一定差異的,而且也并非所有課程都適宜統(tǒng)一內容。
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學生家長持續(xù)升溫的擇校熱。為使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聲望好的中小學乃至幼兒園,家長們經常是不惜一切代價:高額贊助費、把孩子戶口轉入好學校所在地,甚至不惜支付高額房價舉家搬遷到好學校所在地。政府有關部門為了緩解擇校熱,一再宣布禁止擇校贊助費,實行就近入學制度,禁止對中小學劃分重點非重點。但它無法禁止優(yōu)質學校周邊房地產的價格上漲,因此,就近入學制度的長期后果依然是富人的孩子能夠優(yōu)先獲得優(yōu)質教育。除非政府能夠命令學校周期性地按隨機選定的地點搬遷。同時,即便政府有關部門不對中小學劃分重點非重點,家庭也會主動付出更高的信息費用了解哪個學校教學質量更高。當然,政府有關部門還可以進一步實行優(yōu)秀教師的輪校制度,但這種制度只是加大了一個孩子受到優(yōu)質教育的隨機性,緩解擇校熱并不能保證所有孩子都受到同樣的優(yōu)質教育。而且這種制度不能完全排除有權決定優(yōu)秀教師流向的政府官員以權謀私,還可能使具有優(yōu)秀潛質的孩子不能受到優(yōu)質教育。
上述這對矛盾無法也不應該通過單純的價格機制(不論是直接的高學費贊助費,還是間接的高房價)來解決,因為優(yōu)秀學校若通過提高學費或者收取贊助費來壓制需求,實現(xiàn)供求平衡,這種平衡將既犧牲平等又犧牲效率。只有富家子弟才能進入好學校,而窮人的孩子無論多么優(yōu)秀也無緣優(yōu)質教育,這就妨礙了潛在優(yōu)質人力資本的合理培育。
由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基礎義務教育的平等只能是低層次的,不可能實現(xiàn)所有人都受到同等優(yōu)質教育。只能退而求其次:讓具有潛在優(yōu)秀資質的學生受到優(yōu)質教育以保證效率,同時讓所有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潛在資質的平等機會。這樣才既實現(xiàn)公平,又保證效率。從這一目標出發(fā),基礎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建立一套能夠充分展示學生潛在資質的制度。
從這一角度來看,以往體制中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若干次擇校考試進行篩選是有道理的。之所以不能一次定終生,是為了給那些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在一次擇??荚囍姓故緷撃艿暮⒆犹峁└鄼C會。那些主張廢除或減少基礎義務教育階段擇??荚嚨闹鲝垼瑢嵲谑羌炔荒軐崿F(xiàn)公平,也無助于提高效率。那些主張讓優(yōu)秀教師定期更換學校的主張,其最理想的效果也只能是緩解擇校熱,同樣無助于實現(xiàn)讓所有孩子受到同等優(yōu)質教育的高層次平等目標。
當前體制中擇??荚嚨闹饕獑栴}在于甄別標準單一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在比較優(yōu)勢,即便在各方面都不如別人,只要這種不如的程度有差異,就可以培育并發(fā)揮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因此,擇校考試的甄別標準應當多元化,允許學校有較大自主權決定考試內容和方式及選擇學生。這種自主權在各個學校“爭寵于朝”的體制下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學校領導利用自主權以權謀私的現(xiàn)象。但在各個學校“爭利于市”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學校領導將不得不珍惜這種自主權,不會為了私利濫用這種權力而敗壞學校的市場聲譽。標準多元的擇校考試制度需在改革實踐中摸索前行。
同時,在基礎義務教育的較高階段,給每個學生安排適合其比較優(yōu)勢的教育,這同樣提供了一個發(fā)揮其比較優(yōu)勢的平等機會。具體地講,就是需要在十二年基礎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通過中考允許和鼓勵學生分流,讓一部分學生進入一般高中,而讓其他學生進入各類職業(yè)技術中專,但并不剝奪他們以后參加高考的權利。目前這種制度已經存在,但職業(yè)技術中專的發(fā)展往往不景氣。究其原因,在于職業(yè)技術中專的行政化,教職員工和領導的收益取決于學校的行政級別,而非其學生在勞動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生愿意入校學習的積極性。于是增加收益的最好辦法是提高學校的行政級別,通過跑“部”“錢”進升格為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由此導致了一方面中級人才極度短缺,另一方面培育中級人才的職業(yè)中專數(shù)量不斷萎縮的現(xiàn)象。
妨礙學校自主選擇擇??荚噧热莺头绞脚c選擇學生,以及妨礙學生表現(xiàn)和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的一個主要障礙,是一律化的高考成為唯一衡量標準,難以區(qū)分每個學生的比較優(yōu)勢。高考作為一種相對公平的篩選機制絕對不能廢除,但高考內容必須多元化,以便篩選出具有不同比較優(yōu)勢的學生。這意味著基礎義務教育體制的成功改革需要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配套。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論文3000字相關文章:
4.中國教育體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