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異初探論文
中西教育差異初探論文
中西方教育存在著不少差異,不能簡單地說孰是孰非,二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在許多方面,中美兩國的教育方式可進行互補,揚對方所長而避對方所短。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中西教育差異初探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西教育差異初探論文篇一
《中西方教育體制的特點及差異》
摘要:對比中西方教育體制。學生的作答卻體現(xiàn)了各自教育的特點。中西方教育體制的特點及差異。
關鍵詞:中西教育,體制,特點,差異
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知識就是第一生產力,社會各界對知識經濟的發(fā)展高度重視,對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需求急速提高,有人說未來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是和國家的教育體制、學校的教育方式、教學質量密不可分的。
對比中西方教育體制,客觀上看各有所長,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在大力弘揚東方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時,對西方教育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從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來看,在中國大學老師“吃的是鐵飯碗”,競爭機制不強,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被動授課。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辭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簽訂應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會被校方辭退。教師退休后也有被學校重新招聘的,這些老師不拿工資,他們只拿講課費,西方對教師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國更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加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同時也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從設置授課內容的側重點來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及應用性的能力培養(yǎng)上,例如在結束一門課程時,學生如果沒有對該門課程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礎學分。教師布置作業(yè)也只是給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決,則由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實踐來完成。而我國在授課內容設置上往往是填鴨式的教育,學生死記硬背,思維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授課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對基礎性的內容掌握比較牢靠,但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國社會目前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的源頭之一,應引起高度重視。
從考試內容的設置來看,對于同樣一個知識點的考試,中西方考試內容的設置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歷史課成吉思汗歷史知識的考試,我國的考試內容常常是成吉思汗生于××××年,死于××××年,學生掌握的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對于非專業(yè)研究者而言意義不大。而西方的設置則要靈活很多,本人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題目:請說說你對成吉思汗的看法??瓷先ヒ粋€很不起眼的題目,有學生是這樣作答的:“如果沒有成吉思汗,就不會有蒙古帝國,沒有蒙古帝國,東方先進的文化科技就不會傳入歐洲,他讓歐洲陳腐的騎士不堪一擊,喚醒了歐洲的文藝復興,使歐洲開始了空前的技術、貿易、軍事和思想革命。”同樣的考點,學生的作答卻體現(xiàn)了各自教育的特點。
從中西方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上看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首先,在西方,學生在進入大學的時候沒并有區(qū)分專業(yè),所學課程都是公共課,然后各個專業(yè)便會派出其最好的老師講自己專業(yè)的經典課,以供學生選擇。而在我國,大學生在進校的時候無論自己是否喜歡,就已經選擇了自己的專業(y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西方的學生較多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或者變更專業(yè),即使基礎不如中國學生,但是由于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會在專研過程中主動彌補。而中國學生似乎基礎打得較為牢靠,但是對所學專業(yè)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這也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能力不如西方學生原因之一。其次,西方大學生需要將學習和工作相結合,學生可以半工半讀,工作一個學期后要交技術報告,而如果應聘不到工作就算沒完成任務,這樣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上述兩點決定了西方學生與中國學生相比在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上更強。第三,西方大學采取的寬進嚴出的教育模式,即進大學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間不能達到學校教學要求,要拿到畢業(yè)證書是很難的,反觀我國目前是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每年高考“萬人爭過獨木橋”目的就是要進一所好的大學,而一旦進入了大學學習中西教育,部分學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不思進取,學校也沒有采取更為嚴格的考核標準,總之只要能進來,出去就容易,不光大學,就連碩士也一樣,博士現(xiàn)在也已經批量生產。
從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對比情況來看,我們中國的大學教育就目前來說還存在著很多的弊端,特別是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像一個“磨具”造出來的,缺乏自己的思想,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待提高,體現(xiàn)在進入社會以后,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科學邏輯性不夠,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比爾蓋茨在中國也許不是一個好的學生,因為他中途輟學,在中國叫“不務正業(yè)”,也許他的成功正是由于選擇了自己所熱愛的研究領域,學校培養(yǎng)了他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讓他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因為在西方這樣的教育土壤的培育下,成就了比爾蓋茨的成功,這也是在教育體制上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取長補短,使我們中國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尊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更快、更好的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
[2]錢穆.文化與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2.
[3]王蘋劉文捷中西思維差異與大學英語寫作[J]《外語界》,2001(5)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中西教育差異初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