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兒童教育的分析論文(2)
有關兒童教育的分析論文篇二
《兒童的生活化教育》
[摘要]生活環(huán)境與書本知識原本為同一世界,生活是教育的原型,由書本加以“提升”,書本則是對生活的解讀。但是一直以來,很多地方的小學教育教學由于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僅僅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與訓練,極端地強調認知性學習,忽視生活學習和實踐學習,導致部分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書本與生活幾乎成了“陰陽兩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為了克服教育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生活的弊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
[關鍵詞]課堂; 形象直觀; 教育即生活; 學生; 兒童生活; 社會生活
兒童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lián),沒有生活體驗的輔助,知識便是純粹的“知識”,學會了理論知識而不能學以致用,等于白學,即浪費了教學資源,長此以往的灌輸知識和學而不用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加學習壓力,甚至會造成部分學生的厭學心理。兒童是天真的,好動的,大腦中的物象是直觀的,形象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離不開具體事物和直觀影像的支撐,所以兒童的教育離不開生活實踐,從實踐和體驗中獲得的知識才是真正需要的知識。
一、兒童的生活化教育理論
1、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在杜威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么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tài),應該呈現(xiàn)兒重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但是,“學校即社會”并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xiàn)。
(2)“從做中學”。在批判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由于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fā)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的愿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杜威認為,“從做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由于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于兒童的生長和發(fā)展。會使學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陶行知校長的教育理論核心。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
(2)“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二、兒童的生活化教育實踐
1、圖片教育。形象的畫面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從而使學生在圖片內容中受到啟發(fā)和引導。
去年在薛家灣第八小學參加新教師入職培訓的時候,有幸看到了這一幕:學生就餐大廳的墻壁上貼滿了有關偏遠山村的孩子們在簡陋的學校里分餐露宿,食不果腹的驚人畫面。畫中的小學生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雙雙黑瘦的小手里都端著一個大洋碗,洋碗里只有米飯,沒有菜,就連一根咸菜都沒有。有的學生如果想喝水就去接半碗涼水,涼水拌米飯,而且沒有餐廳,只能一個個蹲在房檐下進餐。這樣揪動人心的場景和畫面,誰看了都得心寒,更別提每天在干凈、寬敞的大餐廳里吃飯的學生們了,他們那一顆顆生有悲憫之意的童心早被這些驚人的畫面感化了,還會有學生浪費食物,隨意倒飯撒飯嗎?不會,因為學生從一幅幅壁畫中已經懂得了“愛心你我他,節(jié)約靠大家”的道理,也知道了什么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從而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2、視頻教育。生動的視頻資料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人物情感,體驗生活情境,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教育。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中有一篇課文叫《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我記得我在上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全面而深刻的認識雷鋒叔叔,從雷鋒叔叔的事跡中感受愛心的偉大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我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觀看有關雷鋒的視頻資料??赐曛?,同學們對雷鋒叔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對于課文內容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很透徹,不用我再細致、全面的啰嗦些什么。
為了教育學生要刻苦學習,珍惜現(xiàn)在這來之不易的教育資源和快樂生活,我對學生進行了好幾次苦口婆心的說教教育,可學生們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感受不到我的教育目的。于是我組織學生觀看了一部當時很流行的電影《暖春》,看完之后,學生深受感動。他們看到了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小花兒的不幸人生遭遇和艱難的求學歷程,從中受益匪淺。比起之前的說教,看電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實踐教育。親身實踐教育會給學生帶來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內心感受,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和勞動興趣。
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一里的口語交際活動中,我沒有采取及時的、直接的和學生們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而是把這部分教學內容放在了半個月之后的春暖衣薄,花草吐芽,雁舞鳥鳴之時,這樣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于初春時節(jié)的真實感受。而且為了讓學生對美好春光有更親切和深刻的感受,我選了一節(jié)上午第二節(jié)的語文課,帶同學們去室外進行觀察和感受春姑娘來臨時的生動景象和愉悅氣息。在室外,同學們觀察到了花壇里剛長出的花骨朵兒和草坪上小草抽出的嫩芽,聞到了春天里泥土和草芽的氣息,聽到了布谷鳥和小麻雀的歌唱聲,感受到了溫暖的陽光和柔和的春風……,回到教室,同學們的感觸很多,說的不亦樂乎!一堂活躍生動的口語交際課即給孩子們帶來了愉悅感也給我?guī)砹诵⌒〉某删透小?/p>
三、總結
兒童的生活化教育是一些中外教育家多年潛心研究和實踐得出的教育觀點,也是我選擇從事教育行業(yè)以來一直在追求并堅持的理想。兒童是最純真無邪的,他們那小小的內心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尤其是受直觀形象事物的影響,正是因為此特點,對兒童進行生活化教育直接、有效、簡單、易懂。
參考文獻:
[1]付先梅.淺析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版).2009(05)
[2]賈元榮.《品德與生活》生活化教學的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3(17)
[3]楊欽芬.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意蘊與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01)
[4]劉影,葉瑋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借鑒[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03)
有關兒童教育的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