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感恩教育的論文3000字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作為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上源遠流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感恩教育的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感恩教育的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談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是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然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文化更替不斷加快等因素,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卻逐漸被一部分大學生忽略甚至遺忘。本文結合我國當代大學生感恩思想現(xiàn)狀,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對造成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進而提出了喚醒他們的感恩意識,讓其學會感恩的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感恩教育
一、感恩的起源及含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作為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上源遠流長。感恩,中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且回饋他人”。古今中外,感恩情愫、感恩教育無不顯得重要。
“感恩”一詞的初步了解源于西方的“感恩節(jié)”。在西方____徒都要感恩,吃飯前他們要禱告,感謝上帝賜予食物;有人生病時,他們也要禱告,祈求上帝保健康;有人做了錯事,也要向神父懺悔,以求心靈上的慰藉。在中國,感恩的思想源遠流長,“感恩”一詞最早出自晉代文豪潘岳《關中》詩“觀遂虎奮,感恩輸力”亦取“感恩戴德”之意。我國古代,感恩與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現(xiàn)形式散見于《四書》《五經(jīng)》、名人詩詞等中,《詩經(jīng)》里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經(jīng)典詩句,唐代詩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人詩篇。在中國歷史上感恩的例子也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煥去世后,佘家義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孫孫,生生死死,守墓遺訓,口口相傳,17代人為他守墓三百多年。這些都詮釋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法國教育家盧梭也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然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文化更替不斷加快等因素,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卻逐漸被一部分大學生忽略甚至遺忘。
二、感恩教育國內外現(xiàn)狀分析
所謂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在美國,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中,感恩被列入與樂觀、熱情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否能經(jīng)常覺察別人的好意,是否心中常存感激,是否常向人表示謝意,不僅僅是出于禮節(jié),而且是品德的組成部分。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克里斯?彼得森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把人的品格分為24種,感恩便是其中一種。他們建立了網(wǎng)站,讓來訪者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和性格品質,通過研究幾千名來訪者的數(shù)據(jù),最后發(fā)現(xiàn),與幸福指數(shù)息息相關的三種品質是樂觀、熱情和感恩。其實,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對周圍充滿感激、對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覺得幸運的人,與對周圍的人滿懷抱怨、唉聲嘆氣的人相比,兩者的幸福感大相徑庭。
2010年感恩節(jié)前《華爾街日報》有篇文章,概括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感恩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1.感恩的人更健康。2.感恩的人更幸福。3.感恩的人更樂觀。4.感恩的人朋友更多。5.感恩的人不容易抑郁、嫉妒、貪婪和酗酒。6.感恩的人賺錢更多。7.感恩的孩子成績更好。8.感恩的孩子較少頭疼、胃疼。
1991年就讀于美國愛阿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殺死包括自己導師在內的5名教師和同學,最后飲彈自盡。然而,在槍擊事件發(fā)生后的第二天,受害人之一、副校長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過媒體發(fā)表了一封給盧剛家人的公開信,稱盧的家人同樣是受害者,希望以寬容的態(tài)度分擔彼此的哀傷。有評論指出,信中的人性美讓整個世界感動。2007年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堪稱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但是在4月21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操場的旁邊,遇難者悼念儀式上,這種人性美再一次出現(xiàn):趙承熙的墓碑與遇難者的墓碑在一起,接受著一樣的悼念。一些學生對兇手及其家人表現(xiàn)出的寬容和大度,再一次感動了世界。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此舉不可理解,因為在中國通常情況下,人們對兇手恨都來不及,更不用說諒解和寬容了。
這兩次感動世界的“寬容”都發(fā)生在美國,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與美國文化和教育息息相關。從“贖罪說”中派生出來的寬恕、懺悔、博愛的精神深入美國人心;在美國教育中,最為寶貴的一個側面便是寬容和愛的教育。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一些學校也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他們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講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父母,這些看似樸素的感恩教育中卻蘊藏著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關懷。這是感恩教育的時代要求,也是對傳統(tǒng)感恩思想的新的發(fā)展。日本人將與別人的相遇、相知稱作“一期一會”,重視和他人的緣分與感情。之所以日本人會這樣對待他人,是因為他們一生都將感恩放在重要位置,感恩父母、同事、朋友,感恩身邊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日本的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就開始接受感恩教育。首先從感恩父母開始,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對父母要心懷感恩。日本人堅信,孩子從小知道感恩、尊重生命,長大后會很少做出越軌的行為。
日本人即使畢業(yè)走向社會后,也會對身邊的前輩、同事、友人報以感恩之情。若一個人不知道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謝,就會被同事們所排斥、邊緣化,這樣的人往往被大家認為是失敗者,并可能失去升職和加薪的機會。正是因為人人懷有感恩之心,日本社會顯得非常和諧,互敬互愛的氛圍充滿了生活的各個角落。
感恩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感恩傳統(tǒng)。如《孝經(jīng)》、《詩經(jīng)》、《論語》等都有教育人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更替加快等因素,感恩教育在我國越來越被忽視。而在西方由于有濃厚的感恩文化背景,感恩教育和感恩思想早已成為西方社會文化和道德生活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中國的感恩教育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藥家鑫,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
2013年4月15日復旦大學一名醫(yī)科在讀研究生近日因身體不適入院,病情嚴重。警方在該生寢室飲水機內檢出毒物成分,初步認定其同寢室同學為嫌疑人。
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大學生甚至父母認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只有學習好、工作好,壓倒別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社會不需要感動和感恩。以上事例,無不證明我國大學生當前感恩意識的現(xiàn)狀,其中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缺乏感恩之心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都視其為掌上明珠,在500份問卷調查中,有60%的同學認為周圍的人缺乏感恩意識,不懂得言謝?!鞍偕菩橄取?,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在對部分在校大學生的無記名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近80%的大學生與父母的聯(lián)系方式是電話,其主要動機是要錢;有22%的人從未在節(jié)假日主動問候父母;有56.7%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0%的大學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學生稱沒有給父母過生日;有近20%的人認為長大后不一定或不應該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當問及平時在家有否做家務活、會干幾項家務活時,有11%大學生稱自己從來不做家務活。有些學生不顧家庭生活困難,盲目攀比,超前消費,買手機、買電腦、打游戲、下飯館,荒蕪學業(yè),不求上進。有部分學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本事,不能給其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最起碼的原則。2011年4月1日,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大廳,23歲赴日留學生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顧某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對于行兇原因,汪某稱,是因為母親表示不會給他錢。事發(fā)之后,輿論紛紛對這個只認錢不認人的不孝子進行聲討,但在悲劇的背后,是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感恩教育的深深擔憂和反省。
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學逸夫館樓左前方的公告欄上不知何時被貼了兩頁紙,封署名為“辛酸父親給大學兒子的信”,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署名為“一位辛酸的父親”控訴兒子對父母除了索取還是索取,從不體諒父母,為了多要錢物更是不惜“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父親質問這樣的大學生兒子:在大學里,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長一丁點兒良心沒有。這雖然只是個例,但它卻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現(xiàn)狀。
2、大學生對師長的教誨缺乏感恩之情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封建倫理中自古就有“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當今社會,尊重教師已成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重要表現(xiàn),反映著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然而,在大學校園里,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見了老師擦肩而過不打招呼,給老師起外號,甚至辱罵老師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2008年11月南開大學學生會所做的一項針對當代中國大學生最不文明行為的評選調查中,“對待老師沒有禮貌”的得票數(shù)居然排在第四位。
2010年7月26日,在咸陽市三原縣新中醫(yī)院家屬樓5層,35歲的中學老師劉長青和她年僅8歲的女兒被兩個19歲的年輕小伙子兇殘的殺死在家中,最讓人沒想到的是兇手盡然是她曾經(jīng)的學生。
3. 大學生對社會和他人的救助缺乏感恩之意
對于社會和他人的幫助,一些大學生從來不愿談及受過的資助,甚至覺得國家助學貸款是一件難以啟齒、丟臉的事情。并且部分大學生畢業(yè)后對國家的助學貸款還不予償還。2007年,原中國石油大學學生季鵬飛等人因為拖欠國家助學貸款還款而被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提起訴訟。對于社會和好心人的善舉,一些受助大學生表現(xiàn)得更多的是冷漠。有一篇報道《他們?yōu)楹瓮舳魅恕?,講的是沈陽沈河區(qū)84歲的老人王儒臣捐資助學,遭到所助學子冷落的事情。13年來,老人先后資助了4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其中有10名是大學生。如今他雙目失明,臥病在床,卻從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學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的來信,更別說來人探望了。2006年,耗資300萬元資助178名貧困兒童上學、自己卻無錢醫(yī)治胃癌的歌手叢飛感動了無數(shù)人,然而,他的一些受助者的冷漠態(tài)度卻發(fā)人深思。面對這些,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和整個社會感恩情懷的缺失。因此,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冷漠的一代”,否則我們的社會可能會失去起碼的良心。
為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鄭州大學一學院曾經(jīng)布置寒假作業(yè):回家給父母磕頭。在社會上引起一番爭議。此事對錯姑且不論,但是感恩教育缺失則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社會現(xiàn)實。
在十八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雖然這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目標,但從公民道德建設的角度出發(fā),建設一個崇德向善、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顯得更為迫切。
近年來,從“最美”現(xiàn)象噴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報告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提出,我們能夠感受到從公民個體到國家、社會層面上,對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喚,一個全社會主動參與道德建設的氛圍日漸形成。因此,具有感恩意識的人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和基礎,而大學生恰恰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更是推進“美麗中國”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只有讓大學生學會奉獻,學會感恩,對國家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周圍的人心存感激才能承擔起國家所賦予的重任。
三、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在我國,現(xiàn)代社會儼然已成為“獨生子女時代”,“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已成為現(xiàn)在家庭教育孩子一致的理念,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孩子一味的遷就、嬌慣、溺愛,從過去的“小主人”直接轉變?yōu)楝F(xiàn)代的“一家之主”,處處“以孩子為中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認為“學習好才是真的好”的家庭教育觀念,使大學生們逐漸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將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視為天經(jīng)地義,不會對父母產(chǎn)生任何感激之情,不懂得“知恩圖報”,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是他們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的,很多家長認為,今天孩子的父輩年輕時受過苦,都希望孩子比自己當年過得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盡一切努力為子女去爭取優(yōu)越條件,寧愿苦著自己而不苦孩子。實際上,如此成長的孩子感受的不是愛,更多是利益關懷。這些孩子不懂得愛的艱辛,對于被愛似乎麻木,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更別說關心社會了。正如盧梭所說:“當舒適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涉及精神領域,這是孩子感恩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成才觀,讓家長往往把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自己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觀念更多的讓家長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學業(yè)上,而忽略了對于孩子精神領域、道德品質、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部分家長個人素質有待提高,沒有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尊老愛幼、關愛他人,樹立感恩的好榜樣。居家生活要相互恩愛,相互尊重,對孩子的長輩要關心、體貼、盡孝道。平時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謙遜、有情有義、知恩圖報。
2、學校教育的缺失,重智育輕德育。
在現(xiàn)實社會中,感恩意識的缺乏與學校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關系。在學校教育中,更多的注重教學成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卻顯得較為薄弱,因此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在當下學校教學工作中顯得極為迫切。
首先,一些高校受“重智育,輕德育”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日??己酥?,包括對學生的評優(yōu)、入黨、資助等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也存在以學生成績好壞為唯一尺度的現(xiàn)象,這是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極為不利的。其次,在高等教育中,由于受各類教學評估影響,高校教育過多地把重心放在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教育培養(yǎng)上,而淡化了德育工作。最后,近年來高校就業(yè)體制改革后,學生就業(yè)率高低成了關系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大學生畢業(yè)推薦工作及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方式也大多以成績來衡量,而忽視了考察學生道德的好壞,從而加劇了學生的畸形發(fā)展。高校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被不同程度的淡化,忽視對于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不少學生成為不懂感恩、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的一代”。
3、社會環(huán)境、價值觀念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時期,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變革不僅在經(jīng)濟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也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大學生在行為選擇上出現(xiàn)了盲目、沒有責任感、隨心所欲的傾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種種丑惡社會現(xiàn)象,使得社會主流價值觀發(fā)生了改變,影響了大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對于真善美的判斷與選擇。同時,在部分網(wǎng)絡、報刊雜志、娛樂節(jié)目中呈現(xiàn)出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美化丑惡及宣揚個性解放、反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象。例如很多網(wǎng)絡、報刊上充斥著暴力、低俗的娛樂新聞和對真善美的“惡搞”等。這些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造成了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
四、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使青年人在離開它時,具有一個和諧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為一個專家”,“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因此,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具有現(xiàn)實必要性。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者的導引和環(huán)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tài)、品質和責任,進而外顯為感恩的行為。因此,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實施感恩教育。
1、家庭影響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父母是子女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以及教育對于子女將來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感恩意思的培養(yǎng)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學校與社會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父母應充分利用身邊的感恩實例,以身作則來教育、影響學生,從小事做起。首先要讓他們對父母產(chǎn)生感激之情,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克服對子女的溺愛,培養(yǎng)感恩情結。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讓家長明白德育與智育同等重要,改變“學習比天高”的觀念,在重視子女智力、學習的同時不能放松對其情感的教育、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要讓子女成為一個德才兼?zhèn)?、有愛心、懂感恩,有健全品格的人,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他們的識恩、知恩、感恩之心。其次,重視對子女的關愛與理解。充分尊重他們,經(jīng)常保持交流與溝通,進行平等對話,這樣才有機會讓子女了解家長工作、生活的艱辛,從而喚醒他們的感恩意識。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認為讓他們衣食無憂就是最大的關愛,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父母應從精神上充滿愛心,多關心孩子,使他們從心靈深處萌發(fā)感恩的情懷。最后,家長要以身作則、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富有愛心和同情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言傳身教,為大學生樹立感恩的好榜樣。和家人相處要相互恩愛,相互尊重,對長輩要關心、體貼、盡孝道。平時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謙遜、有情有義、知恩圖報。以身作則、樹立感恩榜樣。因此,家長對子女成長過程所起的教育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代替的。
2、學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體
報告明確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因此,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教師有責任教育學生懂得感恩,學會知恩圖報。而高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場所,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擔負著重要的使命。讓感恩回歸校園,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工商大學的班主任、輔導員每年都要讓大一新生算算自己每天的花費,由此來感受父母掙錢的艱辛。華中科大能源學院在2004年的寒假,給大一新生布置的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yè)”:愛父母就給他們洗一次腳吧!洗腳看似一件小事,但對同學們都有很大啟發(fā)和激勵。通過向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的感恩思想教育來引導和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自覺自愿地接受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態(tài)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并使之成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
在高校感恩教育的過程中,還應通過校園廣播、文娛表演、標語、宣傳欄等,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體系中,廣泛宣傳感恩的意義,樹立感恩的典型事例,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濃烈的感恩氛圍中,從感恩環(huán)境中受到感染、啟發(fā)和教育。
在實施感恩教育時,教師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感。高校所有的教師都應是德育的實施者。實施感恩教育,首先要求學校德育部門要把感恩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感恩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教育他們感恩社會、回報祖國和親人。中國礦業(yè)大學管理學院朱學義教授在給學生講授《財務分析》課程時,增設了“智力投資分析”內容,引導大學生每人算了三筆賬:一是父母對學生本人的智力投資;二是國家社會對學生的生均教育投資;三是學生由于學習而失去就業(yè)機會所損失的收入――教育機會成本。學生感慨地說:“我們不僅要感謝父母,更應感謝國家和社會,因為國家和社會對我們的投入比我們父母的投入更多?!庇纱丝梢姡瑢I(yè)教師結合專業(yè)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更有實際效果。除此之外,教師自身的言行舉止的表率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很容易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實施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率先垂范,深懷感恩心,自身充滿人文情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情感的傳遞者與溝通者。
在日常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做到尊重、理解、關心、同情、激勵,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
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踐行感恩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奉獻社會的有效途徑。帶領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通過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暑假“三下鄉(xiāng)活動”、專業(yè)實習等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使大學生真正體驗到生活的艱辛、體會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關愛和無私的幫助,從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將感恩意識轉化為他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
3、社會環(huán)境是感恩教育的后盾
社會文化大環(huán)境是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后盾。社會各界人士應努力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扶危濟困、尊老愛幼、崇尚感恩道德的良好社會氛圍。因此,在社會上要掀起感恩教育的熱潮,加強宣傳和指導,發(fā)揮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制造積極的輿論,樹立感恩的楷模,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創(chuàng)造和諧的大環(huán)境,如“綁著”母親上班的孝子陳斌強、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中國最美的洗腳妹劉麗等感人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意識。深入開展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關心他人、知恩圖報的感恩價值觀宣傳,為大學生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冷漠無情、不懂感恩、不會感恩等現(xiàn)象進行揭露和批評;對感恩圖報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為人們樹立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榜樣。
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案卸鳌笔且环N精神境界,是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寫照,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是一個感恩的人。大學生作為構建“美麗中國”的重要力量,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人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處處心存感激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說:“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讓我們每個人都學會感恩吧!
參考文獻:
1.尹映霞,大學生的“感恩”教育與責任感的培養(yǎng)[ J ]. 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7年第七期,第81~87頁
2.謝麗芳. 胡光明,高?!案卸鳌钡娜笔c重拾[ J ]. . 科技資訊, 2008年第33期,第202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卷,第87頁
4.胡榮,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實施,教育評論[ J ]. 2007年第2期,第132頁
5.郁進東.辛酸父親來信撞擊大學生心靈[N].中國青年報. 2004-11-04(A1).
6.張桂權. 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 ] . 當代教育論壇.2006 (1) :32 - 35.
7.馬蓉張祺張沛亮試論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J ]教育與職業(yè).2009年第十五期
作者簡介:
李春城,男,1980年生,四川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辦副主任,講師;
王靜,女,1983年生,四川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