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組織論文(2)
小學語文課堂組織論文篇二
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
摘要:有效的課堂組織是每位教師的基本功,也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基本保障。本文中,筆者致力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組織的研究,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組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379-01
組織課堂教學即教師通過協(xié)調課堂內的各種教學因素而有效地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組織是一項融科學和藝術于一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教師要做好這項工作,不僅要懂得課堂教學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運用一定的組織藝術,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貧w到現實教學中,我們又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組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營造一種師生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處于最好的狀態(tài)。學生也只有在輕松、和諧課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首先,教師應善于運用一些策略,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如把小游戲納入課堂,也可把游戲作為一種獎勵;多用描述性語言,多用鼓勵性語言;教師應對學生多些激情,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其次,教師要做到把“學”的機會留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權利讓給學生,把“寫”的任務派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再次,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充分強調了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強調在教學活動中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這個“動”不是指教師或學生單方面的“動”,而是一種“互動”,既有教師的“動”,更有學生的“動”,是一種著眼學生終身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求知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
二、組織語文基礎知識學習
教學中我們發(fā)現,造成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基礎的薄弱,作為基礎教育,我們應該注重語文基礎的教學。我們可以把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歸結為四點:字、詞、句、篇,其基礎在于字詞的積累,然后在此基礎上教給有關句篇的簡單知識。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會:小學低年級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高,到了高年級則出現厭學狀況。為什么?因為年級越高,學習內容傾向于句篇,如果基礎不牢,字詞積累不多,在句篇練習中的說和寫必然有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受挫。因此,要讓小學生喜歡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應該視為重點,只有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同時,語文課還要折射出“語文味,必須實實在在的從語言文字入手,切不可丟掉本體,忽視對文字語言的理解、揣摩、積累、運用,對于文本中咀嚼的地方要慢品細嚼。語文課就是通過對字、詞、句、段、篇的認知、理解、體會、賞析,就是讓學生著眼于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匯、一個個句子的感悟,給孩子開始構件或更新廣闊的語言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 相應的變動。
三、組織“開放互動”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倡導合作、互動、探究的教學形式,旨在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但是小學生知識少,閱歷淺,思想單一,我們在教學中若不切合實際,僅追求新穎,不但達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反而會使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杜絕此類現象產生。采用“開放、互動、探究”教學法,我的基本感受是一定要做到放得開,收得住,散而不亂。要求要明確,檢驗要到位。具體地說,每上一篇新課文,首先吃透教材,備好課,設計好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把閱讀課文、聽寫生字盡可能放手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內自主學習,相互聽讀。然后集體評議,重點檢查,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問題,共同探討,互相評論,得出結論。最后適時指導,啟發(fā)引導,對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為作業(yè),在第二課時檢查交流學習效果。小學生的學習具有無目的性、無方向性的特點,教師一定要隨時引導,對正確的觀點要表揚,對錯誤的觀點不排斥、不歧視,要找到問題中的閃光點,讓他們暢所欲言。
四、鼓勵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
我們應全面鼓勵學生質疑,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勇氣,盡快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F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同時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在質疑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有“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推陳出新、前所未有”的精神。如在教學《詹天佑》時,在學生熟讀自悟的基礎上,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辦詹天佑展覽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辦展覽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來展示學習所得,培養(yǎng)能力。教師先讓學生討論展覽的一般內容:前言、事跡(圖片、文字、實物)、結束語等;然后小組討論合作,根據課內外學到的知識,有的寫前言,有的寫事跡,有的畫詹天佑的設計圖,教師巡回指導;最后各組推選解說員進行解說。學生在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充分發(fā)揮了主體作用,學得生動,學得扎實。
參考文獻:
[1]王秀麗.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小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時代教育.2011(03)
[2]張敏.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1(32)
看了“小學語文課堂組織論文”的人還看:
2.語文高效課堂隨筆
3.高三語文教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