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認知語言學的述評(2)
(二)認知語法
認知語法是Langacker的語言學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稱為“空間語法”(Space Grammar)。該理論為語法研究提供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全面詳盡的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描述框架。認知語法對語法和語言意義的本質(zhì)提出了新的理論[12]:
1.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對語言的描寫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
2.語法結構(或句法)并不構成一個自足的形式表征層次,它在本質(zhì)上是象征性的,是語義結構的規(guī)約象征化(conventional 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語言的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 句法(和詞法)在本質(zhì)上和詞匯一樣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象征系統(tǒng),句法分析不能脫離語義;
4.基本真值的形式邏輯用來描寫語義是不夠的,語義不僅僅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跟人的主觀認識密切相關。顯然,這些基本假設跟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的基本假設是針鋒相對的。
認知語法認為語言中只有三類單位:語音單位,語義單位,象征單位。語音單位和語義單位是構成象征單位的兩極,兩極之間的聯(lián)系是象征聯(lián)系。例如,英語單詞cat 作為一個象征單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寫字母代表語義極,小寫字母代表語音極。象征單位是一種音義結合體,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義,而且這種代表是約定俗成的。各種語法范疇和語法結構式都是象征單位,只有具體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別。語法研究不可能脫離語義。因此認知語法打破了詞匯和詞法、句法的界線,認為詞匯、詞法和句法構成一個連續(xù)體(continuum),可借用象征關系對這一連續(xù)體作窮盡性描述。也就是說象征關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認知語法能對語言不同層次作出統(tǒng)一性解釋。 (三)認知語義學
認知語義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 & Johnson,Langacker及Talmy等。Lakoff & Johnson著重研究“隱喻”(metaphor)在語義學和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Talmy集中研究一般認知能力與語言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Lakoff 在1987年出版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奠定了認知語義學的學科基礎。Wikipedia百科全書對認知語義學的定義為:認知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的一部分,它否定傳統(tǒng)形式語言學的語音、句法及語用模式,將語義學視為有意義結構的認知表示法。
根據(jù)Talmy的論述[13],認知語義學研究概念內(nèi)容及其在語言中的組織方式。概念內(nèi)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內(nèi)容, 還包括情感、感知等體驗內(nèi)容。意義結構是概念化的,也就是說,某一詞語的意義等于聽話者大腦中被激活的概念,而概念與感知經(jīng)驗和世界經(jīng)驗相關,不同的說話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對相同的經(jīng)驗進行概念化。意義既不是完全客觀的, 也不是完全主觀的。意義被認為是詞語和大腦之間的一種關系,而不直接是詞語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例如,根據(jù)傳統(tǒng)語義學詞典“單身漢”指“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特定的文化下,人們在大腦中形成的語義概念與此定義并不完全吻合,因為像“和尚”、“道士”等根據(jù)教義規(guī)定是不能結婚的。盡管和尚、道士完全符合單身漢的定義,我們幾乎不把他們稱為“單身漢”。
三、對認知語言學不足之處的思考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的適用范圍,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所有語言理論一樣,認知語言學也是如此。認知語言學是傳統(tǒng)語言學、特別是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言學的反動,它彌補了這些學派的一些缺點,提出了許多解釋語言的新思路, 對語言理論做出了重大發(fā)展。同時它也走向另一個極端,拋棄了其他學派的合理的地方,而且我們不能期望它解決語言學中的一切問題。認知語言學存在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語言世界及其規(guī)律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其目的在于揭示認知對語言的影響。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認知與語言的關系。語言認知是人的整體認知過程的一部分,但語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會影響到人們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例如對現(xiàn)實世界認知的不同,會導致不同民族語言的語法范疇也不一樣,那么就會影響語言使用者觀察、認知世界的方式。英語的語法中有單復數(shù)標記,復數(shù)在名詞后加-s,單數(shù)為零標記不加-s。以英語為母語者,他們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時候,必須符合語法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認知世界時候就會關注事物的數(shù)量特征,因此他們在單復數(shù)的使用上可以完全不犯錯誤,而我們中國學生卻經(jīng)常在這上面犯錯誤,原因是我們的語法中沒有這個數(shù)量范疇,所以在認知世界時,就不會去關注數(shù)量的多少。
在家族相似性上建立起來的原型范疇理論認為: 范疇中有一個中心義項,即原型義項[14],其他非中心義項則是依據(jù)這一中心義項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在一個范疇中,特別是在有多個義項的范疇中,如何確定一個中心義項?應該是概念形成時的最初義項,還是后來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中心義項?我們不能確定一個中心義項是中心意義、基本意義、或者原始意義,也就說不上其它成員都是以一個原型義項為中心向外延伸而成的。各語言中都有很多同義詞,它們是屬于同一范疇,還是屬于有相同原型義項的不同范疇?另外,在語言中有反義同詞現(xiàn)象例如twilight (曙光;也可意為:暮色),overhear(無意聽到;也可意為:有意偷聽),sanction(批準,授權,支持;也可意為: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相反的義項一般說來不可能置于同一范疇中,那么在反義同詞語言現(xiàn)象中,相反的義項是屬于同一范疇,還是不同范疇?原型范疇理論似乎對此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釋。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是現(xiàn)代語言學的新興學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其理論基礎極具挑戰(zhàn)性,并逐漸被世界大多數(shù)語言學者所認同。隨著研究的深人,理論體系的完善,認知語言學對語言規(guī)律的揭示會更加全面,人類語言的奧秘會一點一點地被揭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