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用學(xué)視野下的小說對話(2)
時間:
何小穎1由 分享
三、“交談意組”的應(yīng)用
從第一部分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在語義學(xué)層面上,我們從語言中所得到的大部分信息來自推測而非字面本身。在語用學(xué)的層面,這一點也同樣適用。A問B:“你認為這個女主人怎么樣?”說:“啊!她的房子可真是漂亮。”從這個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B沒有弄清楚A所問的問題,或者他假裝不明白。就上面所列舉的簡單例子,我們極有可能對答語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而不僅僅是字面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對房子的簡單評價,這句話可能揭示了B在刻意回避A所提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我們通過推測得知的“言外意義”,因此也就形成了字面意義和語用意義之間的差異,我們稱之為“言外之意”意蘊。當然,無論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書本里,我們都會碰到許多這樣的情況。許多其他的例子可能會有更多的意蘊。
哲學(xué)家H·P格賴斯提出了“意蘊”一詞。他提出:當人們進行對話時,他們公認一個協(xié)議,即在對話中要彼此合作,以達到共同的目的。格賴斯將這個協(xié)議稱之為“合作原則”。當一個人遵從合作準則時,他就會按照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或是格賴斯所稱的“原則”行事。例如,一個人必須說實話,并且做出和對話相關(guān)聯(lián)的回應(yīng)。格賴斯提出了四個對話原則:(1)數(shù)量原則。提供所要求的信息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2)質(zhì)量原則。不要說你自己不能確信的或你認為是錯誤的東西;(3)關(guān)聯(lián)原則。使你的談話和目前對話的目標相關(guān)聯(lián);(4)方式原則。避免含混、歧義和不必要的羅嗦;說話有次序。
其他規(guī)則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遵守的,例如語法規(guī)則,而這些對話原則我們卻常常違反。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屬于修辭規(guī)則。問有.時,對這些規(guī)則的違反可能是隱蔽的、不可知的,例如當某個人撒謊而聽者卻不知情時。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原則也會公然被違背,所以所有參與對話的人都很清楚這點。在這種情況下,聽者知道說話者所說的和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之間有差別,而此時聽者推測出的特殊意義就是意蘊。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出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白象似的群山”。下面這段對話是在年輕的美國人和這個女孩之間展開的。
“我們喝點什么?”女孩問。她脫掉帽子放在桌上。“天很熱。”男人說。網(wǎng)
很顯然,男人的答案和女孩的問題毫不相干。當這個女孩問喝什么時,這個男人應(yīng)該提議一些飲料。然而他沒這么做,卻是就天氣做出了一個評論。所以這里他對女孩問題的回應(yīng)破壞了關(guān)聯(lián)原則。破壞這個原則的原因可能是這個男人正沉浸于自己對其他事的思考或是他不想繼續(xù)這樣的談話。通過這個合作原則的違背,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男人和這個女孩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兩個人的意見也不一致。
另外一個違背合作原則的例子也是出自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這段對話同樣發(fā)生在美國男人和女孩之間。
“它們看起來像白象。”她說道。
“我一個都沒看到。”男人喝他的啤酒。
“是,你不會看到的。”
“我會看到,”男人說,“只是你說我不會看到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在這段對話里,女孩評論這些山看起來像白象,但是這個男人卻拒絕順著她的話做出回應(yīng)。他的回答是個表示不認同的例子,因為他的回應(yīng)僅僅是個解釋。盡管他并沒有明確反駁女孩的評論,也違背了合作原則。他們兩個并沒有朝著共同的目的在談話中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原則的破壞給我們的印象是他們兩個的關(guān)系存在問題。接下來的對話使他們之間的問題變得更清晰,也顯得更嚴重。通過分析前面兩句話中對合作原則的違背,我們已經(jīng)感覺到兩人之間存在問題,這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后面的對話。
下面的選段出自勃朗蒂的小說《呼嘯山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里面對數(shù)量和質(zhì)量原則的違背。在下面的對話中,奈莉和伊莎貝拉在談?wù)撐魉箍死颉?br/> “噓,噓!他是個人,”我說道,“仁慈點吧,還有比他更壞的呢!”
“他不是人,”她反駁道,“他不值得我同情。我把我的心給了他,他卻將它蹂確傷透后,又還給了我。
這里,當奈莉說西斯克利夫是個“人”的時候,她就破壞了數(shù)量原則。因為她所說的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她的信息是多余的。她的話的蘊意是他應(yīng)該得到人類通常給予彼此的同情和關(guān)心。這在接下來的話里體現(xiàn)的更明確,“仁慈點吧,還有比他更壞的呢!”
伊莎貝拉屢次破壞了質(zhì)量原則。她說的話從字面來講是錯的,她說西斯克利夫不是人,他將她的心撕碎并且殺了她。通過隱喻和夸張的使用,她指出了她是如何被她丈夫—西斯克利夫虐待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他深深的僧惡。
另外一個明顯看起來錯誤的陳述就是在《冷酷的間諜》里利馬斯對莉齊的回答。在這段對話里,她問利馬斯對那個無辜的東德人是否有任何感情,因為他對這個東德人的死也負有一定責(zé)任。
“費德勒呢—你對他也沒有任何感情嗎?”
“這是戰(zhàn)爭。”利馬斯回答說。
這里,利馬斯在違背質(zhì)量原則的同時,也破壞了關(guān)聯(lián)原則。他違背質(zhì)量原則是因為這并不是一場真正的戰(zhàn)爭,他的答案和她的問題也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在更深層次上,通過他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言外之意是說在間諜活動中,就像在戰(zhàn)爭中一樣,對受害者動情是不合適的。并且他也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感情。
四、結(jié)論
通過以上對小說中對話的分析,可見言語行為理論和交談意蘊的應(yīng)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不僅只有歷史和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我們對小說的理解,一些語用學(xué)的知識同樣可以讓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