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翻譯中的文化意識
【論文關(guān)鍵詞】翻譯; 文化 意識
【論文摘要】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語際間的翻譯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yǎng),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而要力求表達兩種文化思維方式與表達情感方面的習(xí)慣。因此,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文字轉(zhuǎn)換形式,更是不同文化的移植活動,翻譯所涉及的不僅是兩種語言,更是兩種文化。譯者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還必須熟悉兩種文化,以期作出更好譯文.
一、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詞匯空缺
我們在此所說的空缺是指原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如產(chǎn)生于美國上個世紀(jì)60年代的“hippie(或hippy)",由于它是美國文化的賭徒產(chǎn)物,在漢語中也無相對應(yīng)的詞語,曾音譯為“希比士”或“希比派”,現(xiàn)被譯為“嬉皮士”,此譯名雖比前兩個譯名要好些,但仍無法確切表達“hippie”一詞的內(nèi)涵,且有可能造成誤解。雖然他們對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不滿,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頭蓄披肩長發(fā),身著奇裝異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他們并非是“嬉皮笑臉”的人,其中不少人對社會問題持有嚴(yán)肅的態(tài)度。還有些民族文化內(nèi)涵特別豐富的詞語,在翻譯中必須詳加注釋,說明該詞的語用意義,才能使譯語讀者了解原語獨特的文化淵源。如:“我屬雞,我從不吃雞,雞年是我的本命年?!边@句話的翻譯應(yīng)如下:"I was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good luck or bad luck.”(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 1993,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 or bad luck years for them.)西方文化中沒有以動物配屬人的出生年份的習(xí)俗,因此對于上句中出現(xiàn)的“屬雞”和“雞年”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是很難理解的,譯者譯出這些詞語的指稱意義,同時又詳加注釋,說明其內(nèi)涵的意義,才能讓英美讀者比較完整地理解句意。比如”after-life"一詞,英漢詞典注明“來世”,但漢語的“來世”與英語的“afterlife”有巨大的差異。根據(jù)英語詞典的釋義," afterlife”為“an e.ristence a fterdeath",指的是人死后的靈魂生活。如電影Ghost(《人鬼情未了》)中,女主人與其情人的鬼魂相伴的感人故事。還有英國小說《呼嘯山莊》中,男主人希斯克利夫死后其鬼魂與其情人的鬼魂相伴,出沒在山谷中。但是在佛教中,不相信“永恒不變的靈魂”,其“來世”指的是人死后重新投胎而得來的“轉(zhuǎn)世之世”,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死后化為蝴蝶,所“afterlife”譯為“后世”或“來生”更好些。在中外文化中,英美人信奉基督教,中國人信奉儒教、道教和佛教。二者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基督教和中國佛教中都有魔鬼,但前者指魔鬼為“撒旦”,而后者則稱為“閻王”;雖然也有地獄,但前者有“地獄的最底層”,而后者則有“十八層地獄”一說。
(二)詞義沖突
這里的沖突指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與譯語的對應(yīng)語所載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說,詞語的表層指稱意義相同,但詞義深層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卻不盡相同或者是相反。這類詞語雖然不多,但在翻譯中卻不容忽視,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可能。如:""individualism"一詞,其漢語對等語是“個人主義”,韋氏第九版《大英詞典》中釋義為“主張個人人格與經(jīng)濟上的獨立,強調(diào)個人主動性、行為與興趣的理論,以及由這種理論知道的實踐活動”。在歐洲歷史上,個人主義與中世紀(jì)的神權(quán)中心相對立,它在近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在美國,個人主義典型形象是殖民初期身扛長槍與斧頭,敢于與饑餓、嚴(yán)寒及病痛作斗爭的拓荒者(pioneer),這種個人奮斗精神作為整個民族的文化精髓被傳承下來。因此,在西方人們重視個性的發(fā)展,普遍把個人主義視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xiàn),“個人主義”被視為“拼搏進取”的同義語,明顯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漢民族文化中,《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個人主義定義為“一切從個人出發(fā),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钡腻e誤思想。在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觀念中,人們崇尚“大公無私”、“克己奉公”、“一心為公”,提倡“毫不為己,專門為人”,處于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的“個人主義”具有明顯的貶義。
(三)語義聯(lián)想
借喻寓意,觸景生情,這是日常生活和文學(xué)作品中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圍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同一種景象,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yīng)或不同的予以聯(lián)想。所以,翻譯時應(yīng)考慮漢英詞語感情色彩差異。如:“金雞鞋油:顏色有黑、棕、白、紅、黃、藍?!逼溆⑽淖g文為:"Golden Rooster Shoe Polish comes inblack, brown, white, red, yellow and blue.”“金”字在漢語中有四種涵義:(1)金屬的總稱;(2)錢;<3)古代金屬制的打擊樂器;<4)黃而發(fā)亮的色彩。而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雞”,在中國人心中可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rooster”一詞為“雄雞”,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雄雞報曉”的說法。而“cock”一詞除了表“公雞”,也是男性性器官的婉稱?!眂hicken”一詞意義模糊,有懦弱、膽怯之意,英語中也有“as timid as chicken”一說,再說,“chick-en”所具備的語用意義與原文不符。在此,譯文使用“rooster"一則避免了歧義的產(chǎn)生,二則在感情上也容易為英語讀者接受。因此,"goldenrooster"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同時又保留了原文的語用意義和指稱意義,體現(xiàn)了原文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達到了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的要求。針對以上的問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有不少文化特色濃郁的詞語,應(yīng)該本著一個總的原則:一方面要盡可能傳達原語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要逾越譯語文化和譯語讀者可接受的限度。具體來說,對于有文化特色的詞語,可以采用文化意識沖突的轉(zhuǎn)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