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
時間:
陳孝榮1由 分享
案例
(一)一位教師講授《后赤壁賦》,為了把文章講得透徹,從字音字義、虛詞實詞講到語句翻譯、篇章結構,再到兩篇《赤壁賦》的比較閱讀、蘇軾前后期思想的對照,最后告訴學生全文的感情線索:樂——嘆——空。整整一堂課,老師講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絕大部分時間;課堂內容充實得讓人應接不暇,學生則被灌得云里霧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盡職的導游在給游客滔滔不絕地講解風景名勝的來歷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參透其間的文化內涵,就與導游無關了,哪怕其中有添油加醋之嫌,誰也不會較真(比如本課中蘇軾在文末表露出的思想可以這么簡單地理解成佛家的“空”嗎)。
【點評】語文課這么上是要累死人的,因為任何一篇課文,只要我們愿意講下去,就總是講不完,而讓學生讀懂一篇敘事寫景抒懷、情理趣俱佳的美文根本無需老師越俎代庖。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jīng)證明:課堂不是老師為了展示自己博學而大開“講”界的地方,老師灌得越多,學生被榨得越徹底。
(二)“上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這位老師把我?guī)нM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選文教學。整節(jié)課老師一直試圖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當中,所以不斷地發(fā)問:課前同學們預習文章了嗎?我們來看看全文哪一句最感人?同學們思考好了嗎?哪一段話寫得最好?同學們思考得差不多了嗎?為什么這段話好呢?換一個詞語行不行呢?這個問題很難嗎?……老師打機關槍似的拋出一個個問題,有的問題甚至還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便開始另外一個,或者自問自答,趕場子一樣。再看問題本身,解讀這樣一篇外國經(jīng)典名著,教師根本就沒有抓住重點和核心,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漢語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方法,便顯得過于牽強和生硬。
【點評】為了問題而設置問題是源于教師的功利心,想把一節(jié)課上得有深度決不等于問題滿天飛;教師自己尚且沒有掌握外國經(jīng)典文學著作的解讀途徑,就試圖強加給學生許多問題,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三)前不久,受邀聽了一節(jié)觀摩課《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課伊始,老師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關于韓信的視頻短片,緊接著讓學生對照PPT投影(老師已經(jīng)把全文下載到課件中)誦讀相關段落,然后是虛實詞、語句翻譯、事件梳理、人物形象概括,最后是借古人評古人,展示了大段的語言摘錄,并留下兩分鐘讓學生搶答投影的古文練習。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幾乎沒有看過書本,除了看老師就是看PPT,鈴聲響起,不少學生或揉搓眼睛,或擦拭眼鏡。課后我了解到,這所學校的教學常規(guī)管理中就有“教師必須在每一節(jié)課上使用多媒體”這一規(guī)定。
【點評】學校的規(guī)定讓人費解,語文教學什么時候同多媒體攀上親戚了?盡管如此,這也不應該成為教師濫用的借口,試問:當語文課成為一場場視覺盛宴時,我們是該慶幸還是悲哀?另外,多媒體對學生視力的傷害又該讓誰來買單?
思考
第一,語文的本質是什么?語文是以言語為載體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結合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決定了課程的開放性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就是說,語文應該是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一門重要課程,而素養(yǎng)的提升又必須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并要求教師盡可能做到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當代教育史上,我國語文教學走過了曲折坎坷的歷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語文重在“思想”,政治宣介的意味很重,凡事必與意識形態(tài)掛鉤;八九十年代,語文教學重在“知識”,受工具論思想主導,語文一度走向了語言教學的死胡同。按理說,21世紀的語文應該令人走出過往的偏執(zhí),去更加關注教育的對象——人,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這樣一群群生龍活虎的孩子仍然不是老師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大寫的人,“學習主體”的說法也僅僅是口號罷了。語文教學本該伴有強烈的意向運動,滲透著強烈的生命意識,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上,這樣的有著“大愛”情懷的教師實在是鳳毛麟角?!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語文教學如何落實這一理念和要求,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確實是重大而深刻的課題。
第二,回望上述語文教學的三個案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就是典型的“三滿”課堂,即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看。抽取其中的關鍵就是:學生眼里只有老師,老師眼里只有自己。很多時候,語文老師的課是上給聽課老師看的,學生被“綁架”來完成規(guī)定的動作以配合老師。課堂節(jié)奏太快,師生們總是一路狂奔,根本來不及欣賞沿途的風景。當一節(jié)課被演繹成了教師大秀個人“才華”的舞臺時,學生便成了附屬物,語文就會因此變得面目可憎。實際上,老師越是試圖把學生牢牢抓在手心,什么都不敢放,就越是在戕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托馬斯·阿奎納就說過:教學是教師試圖借以盡快擺脫學生的一個過程。這句話實在精辟,據(jù)此,可以引申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應當是教會學生盡可能地擺脫教師的牽引,學會自主地學。教師不再去為如何教而苦惱時,便是教學成功之時,便是教師職業(yè)的最高境界。用我國語文教育的一代宗師葉圣陶先生的話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反觀當下,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而語文課堂也以紛繁復雜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諸如“創(chuàng)新課”、“表演課”、“繪畫課”、“煽情課”等等不一而足,語文課成了追求熱鬧的代名詞,或者說是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浮躁與虛無充斥著我們的課堂??磥?,遠離一切的“偽課堂”,讓語文回歸語文,已是刻不容緩。
策略
一、大力提升一線教師的語文修養(yǎng)
大家都知道文以載道,但往往忽視了以人言道,這個人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一線教師,這里說的傳道絕不是僅僅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流程。我以為能夠傳道者首先要立道。為什么心里沒有學生?因為不懂語文之道,因為缺少語文教師特有的“書卷氣”?!吨袊逃龍蟆吩鴮θ珖煌貐^(qū)中小學教師進行過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師閱讀的書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學參考類書籍,遠遠超出教育教學理論、文史哲、社會科技類書籍。對照現(xiàn)實,我發(fā)現(xiàn)身邊就有許多語文教師甚至一年也不能讀完一本有價值的書籍。缺乏文學視野和鑒賞眼光已成為當下語文教師身上的頑疾。記得每屆的高三教學,都有語文老師(多為年輕教師)問我一些諸如四大名著等國內外經(jīng)典書籍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我不是不樂于告訴他們,而是為我們的語文現(xiàn)狀感到些許悲涼。可以設想,如果連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都不學無術將是多么可怕的事。表面上看是在整日地忙于教,辛苦異常,實質上是為工作中的蠅頭微利所驅動。教育是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的,尤其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有著太多的個性、不確定性和靈動性,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則必須努力學習,具備一定的哲學素養(yǎng)、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睿智機敏、博學仁愛的人格魅力,并能將其思想、精神、靈魂以及人生感悟、知識架構、文學理念等等渾然天成地融入每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性格、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陶行知先生說過:“為了創(chuàng)造教育的有效實施,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才能有教師之樂而無教師之苦。”對語文教師而言,唯有在學習中培養(yǎng)真性情,在學習中培育大修養(yǎng),方為一分心境,更是一種德行。
二、一定要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越來越技術化和程式化。浮華之后,有人質疑:這樣的語文課還姓“語”嗎?還有“語文味”嗎?那么,到底什么是“語文味”?程少堂先生在《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起點》一文中有獨到的見解:“所謂語文味,是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可見,語文味應該是一種生命活力,一種平淡和自然美,應該有著特有的情趣、意趣、理趣,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則應該體現(xiàn)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生態(tài)和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特色和諧。蘇州中學特級教師黃厚江先生在闡述自己的語文教學觀時就指出:語文課應遵循“三語”特征:以語文為核心,以語文素養(yǎng)訓練為主線,以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的。這就是說,有些課盡管“秀”得是很好,但它不是一堂“語文”課,至于課堂上常運用的各類繪畫、表演、課件等也只能作為輔助手段,絕對不能替代對文本的解讀、品析、想象和感悟,為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違背語文學科的、脫離教學過程的教學行為。語文教育學家李維鼎教授也特別提到了當前教學中存在五個“太快”現(xiàn)象:“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結論得出太快;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語文言意論》)這句話實在是振聾發(fā)聵。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原本就應該是慢的藝術,潛移默化是需要用生命來浸染的,“快”的途徑和手段往往是“非語文”的。
三、積極轉變語文課堂評價觀念
其一,正如葉瀾教授所言:“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那么課堂教學評價也應該自始至終滲透生命意識,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必然是師生生命價值的完美體現(xiàn)。語文課不同于任何其他學科,她是有生命特質的,她的每一次過程都應該是一次無比美妙的生命旅行和生命實踐。語文課要站在學生立場進行教學,這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的事,學生在課堂上的缺位或失學狀態(tài)是如此普遍,簡直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所以,我們務必從根本上轉變以往的課堂評價觀念,即只要本節(jié)課尊重了學科規(guī)律,關注了師生的生命質量與和諧發(fā)展,有效地促進了課堂的交往認識與動態(tài)生成,這就是一節(jié)優(yōu)質課;而以追求內容充實、時間緊湊、形式花哨、功利私心為目的的課堂都必須嚴肅而審慎地看待。其二,因勢利導,對公開課資源的價值運用實現(xiàn)最優(yōu)化,因材施教,不偏信,不惟權威是從。現(xiàn)在的各級各類公開課往往是熱鬧多了,冷靜不足;活動多了,審美不足;拓展多了,品讀不足。雖說有其示范性,一旦運用不當,就很容易帶來廣泛而長久的負面影響。比如說當下鑒別語文課優(yōu)良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課堂的氣氛活躍與否,眼花繚亂、轟轟烈烈,總比靜思默想來得熱鬧和生動,這就是受當前不良的公開課評價機制的誤導而產(chǎn)生的錯誤認識。具體到每個語文教師,則要研究學情,實事求是,可以借鑒的就大膽化用,最大可能地服務于學生,以期做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再聯(lián)系到很多語文教育教學專家的點評,同樣的課型,A說:“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形式多了,教師的示范、指導少了;表揚多了,建設性的意見少了。”B說:“本節(jié)課老師給予了學生很大的鼓勵,充分調動了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fā)了潛能,非常好。”此時此刻,一線老師就會很迷惑,我們怎么辦?其實潛心靜氣地想想,專家的評點都很有道理,但照抄照搬未必管用,關鍵是我們能否做到以生命的情懷來對待語文,把學生當做優(yōu)質之“材”,讓課堂充滿語文的味道,上出有本校、本班特色的適合身邊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語文課。
語文課要遠離技術,遠離速度,遠離浮躁,語文的大智慧應該孕育在平淡之中,生成與和諧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然之境。阿爾卑斯山的山谷入口處,豎立著一個標語牌,上面寫著:慢慢走,欣賞??!美麗而有生命質感的語文如果可以比作阿爾卑斯山山脈的話,廣大教師何不放緩腳步,引領著我們的孩子在風景如畫的語文谷中慢慢地欣賞呢?
(一)一位教師講授《后赤壁賦》,為了把文章講得透徹,從字音字義、虛詞實詞講到語句翻譯、篇章結構,再到兩篇《赤壁賦》的比較閱讀、蘇軾前后期思想的對照,最后告訴學生全文的感情線索:樂——嘆——空。整整一堂課,老師講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絕大部分時間;課堂內容充實得讓人應接不暇,學生則被灌得云里霧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盡職的導游在給游客滔滔不絕地講解風景名勝的來歷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參透其間的文化內涵,就與導游無關了,哪怕其中有添油加醋之嫌,誰也不會較真(比如本課中蘇軾在文末表露出的思想可以這么簡單地理解成佛家的“空”嗎)。
【點評】語文課這么上是要累死人的,因為任何一篇課文,只要我們愿意講下去,就總是講不完,而讓學生讀懂一篇敘事寫景抒懷、情理趣俱佳的美文根本無需老師越俎代庖。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jīng)證明:課堂不是老師為了展示自己博學而大開“講”界的地方,老師灌得越多,學生被榨得越徹底。
(二)“上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這位老師把我?guī)нM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選文教學。整節(jié)課老師一直試圖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當中,所以不斷地發(fā)問:課前同學們預習文章了嗎?我們來看看全文哪一句最感人?同學們思考好了嗎?哪一段話寫得最好?同學們思考得差不多了嗎?為什么這段話好呢?換一個詞語行不行呢?這個問題很難嗎?……老師打機關槍似的拋出一個個問題,有的問題甚至還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便開始另外一個,或者自問自答,趕場子一樣。再看問題本身,解讀這樣一篇外國經(jīng)典名著,教師根本就沒有抓住重點和核心,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漢語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方法,便顯得過于牽強和生硬。
【點評】為了問題而設置問題是源于教師的功利心,想把一節(jié)課上得有深度決不等于問題滿天飛;教師自己尚且沒有掌握外國經(jīng)典文學著作的解讀途徑,就試圖強加給學生許多問題,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三)前不久,受邀聽了一節(jié)觀摩課《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課伊始,老師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關于韓信的視頻短片,緊接著讓學生對照PPT投影(老師已經(jīng)把全文下載到課件中)誦讀相關段落,然后是虛實詞、語句翻譯、事件梳理、人物形象概括,最后是借古人評古人,展示了大段的語言摘錄,并留下兩分鐘讓學生搶答投影的古文練習。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幾乎沒有看過書本,除了看老師就是看PPT,鈴聲響起,不少學生或揉搓眼睛,或擦拭眼鏡。課后我了解到,這所學校的教學常規(guī)管理中就有“教師必須在每一節(jié)課上使用多媒體”這一規(guī)定。
【點評】學校的規(guī)定讓人費解,語文教學什么時候同多媒體攀上親戚了?盡管如此,這也不應該成為教師濫用的借口,試問:當語文課成為一場場視覺盛宴時,我們是該慶幸還是悲哀?另外,多媒體對學生視力的傷害又該讓誰來買單?
思考
第一,語文的本質是什么?語文是以言語為載體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結合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決定了課程的開放性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就是說,語文應該是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一門重要課程,而素養(yǎng)的提升又必須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并要求教師盡可能做到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當代教育史上,我國語文教學走過了曲折坎坷的歷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語文重在“思想”,政治宣介的意味很重,凡事必與意識形態(tài)掛鉤;八九十年代,語文教學重在“知識”,受工具論思想主導,語文一度走向了語言教學的死胡同。按理說,21世紀的語文應該令人走出過往的偏執(zhí),去更加關注教育的對象——人,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這樣一群群生龍活虎的孩子仍然不是老師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大寫的人,“學習主體”的說法也僅僅是口號罷了。語文教學本該伴有強烈的意向運動,滲透著強烈的生命意識,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上,這樣的有著“大愛”情懷的教師實在是鳳毛麟角?!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語文教學如何落實這一理念和要求,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確實是重大而深刻的課題。
第二,回望上述語文教學的三個案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就是典型的“三滿”課堂,即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看。抽取其中的關鍵就是:學生眼里只有老師,老師眼里只有自己。很多時候,語文老師的課是上給聽課老師看的,學生被“綁架”來完成規(guī)定的動作以配合老師。課堂節(jié)奏太快,師生們總是一路狂奔,根本來不及欣賞沿途的風景。當一節(jié)課被演繹成了教師大秀個人“才華”的舞臺時,學生便成了附屬物,語文就會因此變得面目可憎。實際上,老師越是試圖把學生牢牢抓在手心,什么都不敢放,就越是在戕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托馬斯·阿奎納就說過:教學是教師試圖借以盡快擺脫學生的一個過程。這句話實在精辟,據(jù)此,可以引申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應當是教會學生盡可能地擺脫教師的牽引,學會自主地學。教師不再去為如何教而苦惱時,便是教學成功之時,便是教師職業(yè)的最高境界。用我國語文教育的一代宗師葉圣陶先生的話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反觀當下,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而語文課堂也以紛繁復雜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諸如“創(chuàng)新課”、“表演課”、“繪畫課”、“煽情課”等等不一而足,語文課成了追求熱鬧的代名詞,或者說是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浮躁與虛無充斥著我們的課堂??磥?,遠離一切的“偽課堂”,讓語文回歸語文,已是刻不容緩。
策略
一、大力提升一線教師的語文修養(yǎng)
大家都知道文以載道,但往往忽視了以人言道,這個人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一線教師,這里說的傳道絕不是僅僅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流程。我以為能夠傳道者首先要立道。為什么心里沒有學生?因為不懂語文之道,因為缺少語文教師特有的“書卷氣”?!吨袊逃龍蟆吩鴮θ珖煌貐^(qū)中小學教師進行過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師閱讀的書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學參考類書籍,遠遠超出教育教學理論、文史哲、社會科技類書籍。對照現(xiàn)實,我發(fā)現(xiàn)身邊就有許多語文教師甚至一年也不能讀完一本有價值的書籍。缺乏文學視野和鑒賞眼光已成為當下語文教師身上的頑疾。記得每屆的高三教學,都有語文老師(多為年輕教師)問我一些諸如四大名著等國內外經(jīng)典書籍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我不是不樂于告訴他們,而是為我們的語文現(xiàn)狀感到些許悲涼。可以設想,如果連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都不學無術將是多么可怕的事。表面上看是在整日地忙于教,辛苦異常,實質上是為工作中的蠅頭微利所驅動。教育是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的,尤其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有著太多的個性、不確定性和靈動性,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則必須努力學習,具備一定的哲學素養(yǎng)、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睿智機敏、博學仁愛的人格魅力,并能將其思想、精神、靈魂以及人生感悟、知識架構、文學理念等等渾然天成地融入每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性格、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陶行知先生說過:“為了創(chuàng)造教育的有效實施,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才能有教師之樂而無教師之苦。”對語文教師而言,唯有在學習中培養(yǎng)真性情,在學習中培育大修養(yǎng),方為一分心境,更是一種德行。
二、一定要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越來越技術化和程式化。浮華之后,有人質疑:這樣的語文課還姓“語”嗎?還有“語文味”嗎?那么,到底什么是“語文味”?程少堂先生在《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起點》一文中有獨到的見解:“所謂語文味,是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可見,語文味應該是一種生命活力,一種平淡和自然美,應該有著特有的情趣、意趣、理趣,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則應該體現(xiàn)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生態(tài)和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特色和諧。蘇州中學特級教師黃厚江先生在闡述自己的語文教學觀時就指出:語文課應遵循“三語”特征:以語文為核心,以語文素養(yǎng)訓練為主線,以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的。這就是說,有些課盡管“秀”得是很好,但它不是一堂“語文”課,至于課堂上常運用的各類繪畫、表演、課件等也只能作為輔助手段,絕對不能替代對文本的解讀、品析、想象和感悟,為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違背語文學科的、脫離教學過程的教學行為。語文教育學家李維鼎教授也特別提到了當前教學中存在五個“太快”現(xiàn)象:“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結論得出太快;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語文言意論》)這句話實在是振聾發(fā)聵。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原本就應該是慢的藝術,潛移默化是需要用生命來浸染的,“快”的途徑和手段往往是“非語文”的。
三、積極轉變語文課堂評價觀念
其一,正如葉瀾教授所言:“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那么課堂教學評價也應該自始至終滲透生命意識,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必然是師生生命價值的完美體現(xiàn)。語文課不同于任何其他學科,她是有生命特質的,她的每一次過程都應該是一次無比美妙的生命旅行和生命實踐。語文課要站在學生立場進行教學,這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的事,學生在課堂上的缺位或失學狀態(tài)是如此普遍,簡直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所以,我們務必從根本上轉變以往的課堂評價觀念,即只要本節(jié)課尊重了學科規(guī)律,關注了師生的生命質量與和諧發(fā)展,有效地促進了課堂的交往認識與動態(tài)生成,這就是一節(jié)優(yōu)質課;而以追求內容充實、時間緊湊、形式花哨、功利私心為目的的課堂都必須嚴肅而審慎地看待。其二,因勢利導,對公開課資源的價值運用實現(xiàn)最優(yōu)化,因材施教,不偏信,不惟權威是從。現(xiàn)在的各級各類公開課往往是熱鬧多了,冷靜不足;活動多了,審美不足;拓展多了,品讀不足。雖說有其示范性,一旦運用不當,就很容易帶來廣泛而長久的負面影響。比如說當下鑒別語文課優(yōu)良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課堂的氣氛活躍與否,眼花繚亂、轟轟烈烈,總比靜思默想來得熱鬧和生動,這就是受當前不良的公開課評價機制的誤導而產(chǎn)生的錯誤認識。具體到每個語文教師,則要研究學情,實事求是,可以借鑒的就大膽化用,最大可能地服務于學生,以期做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再聯(lián)系到很多語文教育教學專家的點評,同樣的課型,A說:“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形式多了,教師的示范、指導少了;表揚多了,建設性的意見少了。”B說:“本節(jié)課老師給予了學生很大的鼓勵,充分調動了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fā)了潛能,非常好。”此時此刻,一線老師就會很迷惑,我們怎么辦?其實潛心靜氣地想想,專家的評點都很有道理,但照抄照搬未必管用,關鍵是我們能否做到以生命的情懷來對待語文,把學生當做優(yōu)質之“材”,讓課堂充滿語文的味道,上出有本校、本班特色的適合身邊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語文課。
語文課要遠離技術,遠離速度,遠離浮躁,語文的大智慧應該孕育在平淡之中,生成與和諧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然之境。阿爾卑斯山的山谷入口處,豎立著一個標語牌,上面寫著:慢慢走,欣賞??!美麗而有生命質感的語文如果可以比作阿爾卑斯山山脈的話,廣大教師何不放緩腳步,引領著我們的孩子在風景如畫的語文谷中慢慢地欣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