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有效課堂教學的建立
時間:
李仁海1由 分享
我認為,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關注課堂,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以下是我在實施高一化學新教材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課堂教學的實施,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至關重要。依據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的,要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對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高一化學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內容難易適度,容量適當,并有一定的靈活性,突出了化學基礎和知識面,強化了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聯系,對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和基本概念降低了要求。
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中,“強弱電解質”、“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內容只作基本要求;對“必修2”中“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也未做系統(tǒng)性介紹,只要求識記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第二章中的“化學能與電能”的一節(jié)內容中,在介紹“化學能源”上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在“原電池原理”中只要求識記“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于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僅僅一帶而過;在第三章“有機化學基礎”的內容中,凸現了基礎內容,尤其是在課題設計安排上合理、新穎。在第一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中,引導我們去學習甲烷和烷烴的性質;第二節(jié)“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帶領我們通過學習“乙烯”和“苯”的性質,掌握兩種最基本的化工原料和不飽和烴及芳香烴的性質;第三節(jié)“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通過“酒精”和“醋酸”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乙醇和乙酸的性質及用途。所以在內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給人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更新教學觀念,處理好基礎與能力的關系,把握好教材的“度”,不要隨意擴大和一步到位,否則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為教學所不允許。
二、因學而宜進行有效的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化學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正是化學不同于其他一些社會科學而能特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劑良方。因此,如何設計實驗,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從而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就尤為重要了,而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高一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加強了實驗內容,兩冊教材中共包含有42 個課堂實驗和14 個“科學探究”,增加了“思考與交流”。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做好演示實驗,更應組織和指導邊講邊實驗。
例如,在學習“乙醇的性質之一,與金屬鈉反應”的內容時,我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完成“鈉與乙醇的反應”的實驗,一組完成“鈉與水的反應”的實驗,通過對比,既復習了鈉的性質,又加深了對“乙醇和鈉反應”的反應機理的認識,并找出了兩個實驗現象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講授“化學能和電能”一節(ji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構成原電池的四個條件的印象,我將課堂演示實驗改為課堂分組實驗,并配以適量的習題,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類比、歸納等學習方法,準確判斷出哪些裝置可以構成原電池,哪些不能構成,從而比較順利的突破了教材中的這一難點。
三、因人而宜進行有效的學案教學
針對我校生源,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為看而不聽,聽而不寫,寫而不全;有的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表現為作業(yè)不認真、抄作業(yè)、不交作業(yè)、練習冊空題過多、解答題書寫不規(guī)范、僅寫答案等。為了糾正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采用了“學案”教學法。
我認為,所謂“學案”教學法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過去“教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揮最大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從而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一份完整的學案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課題和課型:學案類型有新授課和復習課之分,有專題課和熱點課之分,因此,在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②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案涉及的內容,明確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意義。③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④與前后知識的聯系:能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架設溫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⑤重點、難點:它能提醒學生要掌握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⑥疑點、易混點、易錯點:它能提醒學生需要特別注意相類似、容易混淆的相關內容。⑦知識結構:它應該是本節(jié)內容的一個完整體系。⑧典型例題:通過設置典型例題的分析,使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在試題中是以什么形式、題型來設計的,難度如何,從而啟發(fā)學生思維,規(guī)范解題。⑨鞏固練習:可通過設計如識記類、理解類、應用類、衍生類、創(chuàng)新類及討論類等多樣化題目,作為課堂內容及例題講解后的鞏固訓練,以檢驗所學知識。⑩課堂小結及反思:主要由學生就所學知識來體會學習成功后的愉悅,并找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不足。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必將引起作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與投入,只有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熟練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課堂教學的實施,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至關重要。依據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的,要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對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高一化學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內容難易適度,容量適當,并有一定的靈活性,突出了化學基礎和知識面,強化了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聯系,對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和基本概念降低了要求。
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中,“強弱電解質”、“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內容只作基本要求;對“必修2”中“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也未做系統(tǒng)性介紹,只要求識記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第二章中的“化學能與電能”的一節(jié)內容中,在介紹“化學能源”上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在“原電池原理”中只要求識記“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于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僅僅一帶而過;在第三章“有機化學基礎”的內容中,凸現了基礎內容,尤其是在課題設計安排上合理、新穎。在第一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中,引導我們去學習甲烷和烷烴的性質;第二節(jié)“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帶領我們通過學習“乙烯”和“苯”的性質,掌握兩種最基本的化工原料和不飽和烴及芳香烴的性質;第三節(jié)“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通過“酒精”和“醋酸”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乙醇和乙酸的性質及用途。所以在內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給人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更新教學觀念,處理好基礎與能力的關系,把握好教材的“度”,不要隨意擴大和一步到位,否則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為教學所不允許。
二、因學而宜進行有效的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化學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正是化學不同于其他一些社會科學而能特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劑良方。因此,如何設計實驗,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從而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就尤為重要了,而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高一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加強了實驗內容,兩冊教材中共包含有42 個課堂實驗和14 個“科學探究”,增加了“思考與交流”。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做好演示實驗,更應組織和指導邊講邊實驗。
例如,在學習“乙醇的性質之一,與金屬鈉反應”的內容時,我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完成“鈉與乙醇的反應”的實驗,一組完成“鈉與水的反應”的實驗,通過對比,既復習了鈉的性質,又加深了對“乙醇和鈉反應”的反應機理的認識,并找出了兩個實驗現象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講授“化學能和電能”一節(ji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構成原電池的四個條件的印象,我將課堂演示實驗改為課堂分組實驗,并配以適量的習題,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類比、歸納等學習方法,準確判斷出哪些裝置可以構成原電池,哪些不能構成,從而比較順利的突破了教材中的這一難點。
三、因人而宜進行有效的學案教學
針對我校生源,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為看而不聽,聽而不寫,寫而不全;有的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表現為作業(yè)不認真、抄作業(yè)、不交作業(yè)、練習冊空題過多、解答題書寫不規(guī)范、僅寫答案等。為了糾正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采用了“學案”教學法。
我認為,所謂“學案”教學法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過去“教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揮最大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從而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一份完整的學案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課題和課型:學案類型有新授課和復習課之分,有專題課和熱點課之分,因此,在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②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案涉及的內容,明確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意義。③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④與前后知識的聯系:能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架設溫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⑤重點、難點:它能提醒學生要掌握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⑥疑點、易混點、易錯點:它能提醒學生需要特別注意相類似、容易混淆的相關內容。⑦知識結構:它應該是本節(jié)內容的一個完整體系。⑧典型例題:通過設置典型例題的分析,使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在試題中是以什么形式、題型來設計的,難度如何,從而啟發(fā)學生思維,規(guī)范解題。⑨鞏固練習:可通過設計如識記類、理解類、應用類、衍生類、創(chuàng)新類及討論類等多樣化題目,作為課堂內容及例題講解后的鞏固訓練,以檢驗所學知識。⑩課堂小結及反思:主要由學生就所學知識來體會學習成功后的愉悅,并找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不足。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必將引起作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與投入,只有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熟練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