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師生合作文化促進師生共同體成長
時間:
胡留英 1由 分享
課程改革呼喚“合作文化”。師生的合作文化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開發(fā)和利用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教學資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合作關系。師生間應建立互相關懷、互相信賴和有共同目的的關系,增加對話、討論、交流、協(xié)商和合作,共建、共生、共享、雙贏,真正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成長與發(fā)展。構建師生合作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師生合作文化的平等性。這種文化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zhuǎn)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指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便構成了師生的平等關系、合作關系,擔負著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使命。二是師生合作文化的生成性。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多維的思維與靈動的智慧是教師在授課前后所遠遠不能預設到的。只有學生的充分參與,才能讓教師明了教學手段的合理性、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預設的實效性;也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才能生成更多的觀點、思想,從而提煉出更多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ù),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構科學的教學范式。三是師生合作文化的發(fā)展性。融教師與學生智慧的教學與教研才是教學的本真,激勵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才是教育與教學的歸宿。發(fā)展性的特征足以說明師生合作文化有著更多的研究空間與前景價值。那么如何構建師生合作文化,促進師生共同體的成長?師生合作文化構建應以課堂為基礎,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
第一,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構建符合學生個性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知識需求的教學范式,凸現(xiàn)學生“愿學、會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主動性與能動性。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從中教師也會學到許多。
第二,創(chuàng)設以傾聽為中心的課堂。相互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形成相互傾聽的關系是完成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首先必須虛懷若谷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做出敏感的應對;其次,教師的表述方式,要把學生的每一句話都如珠璣般寶貴,并給予尊重的態(tài)度,消除粗話和含糊不清的言辭。
第三,引導學生課堂質(zhì)疑。課堂是學生智慧與個性充分激揚的舞臺,是學生心靈激蕩、思維碰撞、生命靈動的展臺,也是學生演繹聰明睿智、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質(zhì)疑,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在教學質(zhì)疑中所提出的不同見解、觀點、思路,這些都是教師重要的教學研究資源。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質(zhì)疑的背景與意義,尤其是要研究質(zhì)疑背后的各種原因:是知識結構還是學生能力結構的原因?是理解梯度還是教師教學程序的原因?……與生共舞,教學才有活力,教師才有進步。
第四,注重學生情感檢測與信息反饋。課中與課后,教師要及時地吸納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感檢測的相關信息,比如對教師的親和力、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效果與信度的評價,在課堂中學生自我情緒反應、情感愉悅程度等評價;對知識、教材處理、教學內(nèi)容的接受度,學生個性發(fā)展、尊重程度等信息,根據(jù)學生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進行問題歸納、分析實質(zhì)及產(chǎn)生的原因,不斷反思、診斷、整改與提升。同時,教師要把學生的情感檢測信息及時反饋到學生當中去,真正達成教學相長、互動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建立師生對話、學生評課機制。課堂質(zhì)量好壞,學生具有最直接的評判權,而且這種評判大多具有真實性與客觀性。因此,教師在課后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評課方式或制度,鼓勵學生與老師平等對話,引薦學生加入到教師聯(lián)盟中來,接受學生的評價與建議。也許學生不能從理論的高度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示教師,但他們的觀點恰恰是最樸素、最真實的,這樣的評課將促進師生共同體的成長。
第六,師生注重反思與診斷。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jīng)驗+反思=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了“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同樣,學生的成長公式也應該是“學習積累+反思=成長”。因此,我們鼓勵學生與教師一起,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病癥,一起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式反思與診斷。這種措施既能激發(fā)學生主體的高度積極性,又有利于對教學資源的充分開發(fā)與共享。這些方法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一舉兩得、共生雙贏的。
總之,構建師生合作文化成為師生之間互惠互利,不斷分享經(jīng)驗、知識與智慧的過程,它展示了教育教學的公平性、民主性、開放性和生命性,能大大地促進師生共同體的成長。
第一,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構建符合學生個性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知識需求的教學范式,凸現(xiàn)學生“愿學、會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主動性與能動性。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從中教師也會學到許多。
第二,創(chuàng)設以傾聽為中心的課堂。相互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形成相互傾聽的關系是完成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首先必須虛懷若谷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做出敏感的應對;其次,教師的表述方式,要把學生的每一句話都如珠璣般寶貴,并給予尊重的態(tài)度,消除粗話和含糊不清的言辭。
第三,引導學生課堂質(zhì)疑。課堂是學生智慧與個性充分激揚的舞臺,是學生心靈激蕩、思維碰撞、生命靈動的展臺,也是學生演繹聰明睿智、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質(zhì)疑,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在教學質(zhì)疑中所提出的不同見解、觀點、思路,這些都是教師重要的教學研究資源。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質(zhì)疑的背景與意義,尤其是要研究質(zhì)疑背后的各種原因:是知識結構還是學生能力結構的原因?是理解梯度還是教師教學程序的原因?……與生共舞,教學才有活力,教師才有進步。
第四,注重學生情感檢測與信息反饋。課中與課后,教師要及時地吸納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感檢測的相關信息,比如對教師的親和力、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效果與信度的評價,在課堂中學生自我情緒反應、情感愉悅程度等評價;對知識、教材處理、教學內(nèi)容的接受度,學生個性發(fā)展、尊重程度等信息,根據(jù)學生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進行問題歸納、分析實質(zhì)及產(chǎn)生的原因,不斷反思、診斷、整改與提升。同時,教師要把學生的情感檢測信息及時反饋到學生當中去,真正達成教學相長、互動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建立師生對話、學生評課機制。課堂質(zhì)量好壞,學生具有最直接的評判權,而且這種評判大多具有真實性與客觀性。因此,教師在課后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評課方式或制度,鼓勵學生與老師平等對話,引薦學生加入到教師聯(lián)盟中來,接受學生的評價與建議。也許學生不能從理論的高度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示教師,但他們的觀點恰恰是最樸素、最真實的,這樣的評課將促進師生共同體的成長。
第六,師生注重反思與診斷。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jīng)驗+反思=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了“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同樣,學生的成長公式也應該是“學習積累+反思=成長”。因此,我們鼓勵學生與教師一起,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病癥,一起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式反思與診斷。這種措施既能激發(fā)學生主體的高度積極性,又有利于對教學資源的充分開發(fā)與共享。這些方法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一舉兩得、共生雙贏的。
總之,構建師生合作文化成為師生之間互惠互利,不斷分享經(jīng)驗、知識與智慧的過程,它展示了教育教學的公平性、民主性、開放性和生命性,能大大地促進師生共同體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