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
時間:
武樹煒1由 分享
當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不僅體現(xiàn)在課業(yè)負擔方面,而且還體現(xiàn)在沉重的心理負擔方面。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而教師、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念、不恰當?shù)慕逃绞椒椒?,則是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的更為重要的原因。
有些教師在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常常埋怨學生、埋怨學生家長:“別人會,你為什么不會?真笨!”“你的孩子怎么那么笨,我教了好多遍,他就是不會!”“我教的學生中沒見過像你這樣的,考得這么差!”這是多少教師常掛在嘴邊上的話,教師的較真兒幾近苛刻。教師的這些話對學生的自尊、自信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他有可能使一個喜歡學習的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畏懼的心理,從而產(chǎn)生厭煩心理而不再學習了,對老師也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
在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觀點:學生就應該服從老師,被老師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種觀點在當今社會顯然已不適用。學生,尤其是處于生長叛逆期的中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fā)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學生的人格尤為重要。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由于受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應對每個學生都有全面細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學生光靠觀察還遠遠不夠,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動表現(xiàn),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而事實證明,要想讓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批評說教的效果遠及不上和學生談話的效果明顯。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guān)愛的心態(tài)出發(f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guān)心和愛護。 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才能順利地開展課堂教學,才能發(fā)揮教師的模范作用,才能帶動整個班級向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
要建立起師生之間心靈的橋梁,需要教師放下自己的架子,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強加給學生?,F(xiàn)今流行的一句話——“蹲下來看孩子”,便是典型的愛孩子的表現(xiàn)。
要培養(yǎng)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就要愛孩子。“教師最大的失誤莫過于失去對學生的愛,教師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學生對自己的愛。”愛孩子,要學會博愛,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給予他們慈母或慈父般的關(guān)懷。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jīng)過努力,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總的來說,我們愛學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堅持全面育人的觀念,平等地對待學生
“全面”指的是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它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指學生個體在體現(xiàn)社會要求方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學生個體素質(zhì)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師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教育過程中,真正能夠在德、智、體、心諸方面給學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導。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在當代社會教師的第一職責應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學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傳授具體知識。
二、尊重學生的人格特點,熱愛學生
對學生的熱愛,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現(xiàn)實地、具體地體現(xiàn)在老師對學生的一言一行所產(chǎn)生的一種強烈的、高尚無私的道德情感。蘇霍姆斯基認為:“教育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他要求教師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學業(yè)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地耐心指導,真正落實教書育人。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chǔ),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一個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zhí)著的愛,才能激發(fā)起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獲得豐碩的育人之果。熱愛學生,是教師全部職業(yè)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師應當把它無私地奉獻給全體學生。愛是打開心扉的鑰匙,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缺點較多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里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fā)向上的力量,變得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
三、嚴謹治學,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素質(zhì)教育呼喚著教育改革,同時也給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注重學習、善于學習。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生的信息來源十分廣泛,他們接受新事物快,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在某方面的知識不如學生也是一種正?,F(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發(fā)揚民主作風,虛心地向家長和社會學習,向同事學習,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包括自己的學生學習。
四、為人師表
中、小學生缺乏正確的是非鑒別能力,但又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感染著學生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習慣去說服學生、感化學生,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
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每個老師樹立新理念:樹立民主的學生觀,樹立全面的教育觀,建立民主平等、親密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真心實意地去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吧!
有些教師在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常常埋怨學生、埋怨學生家長:“別人會,你為什么不會?真笨!”“你的孩子怎么那么笨,我教了好多遍,他就是不會!”“我教的學生中沒見過像你這樣的,考得這么差!”這是多少教師常掛在嘴邊上的話,教師的較真兒幾近苛刻。教師的這些話對學生的自尊、自信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他有可能使一個喜歡學習的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畏懼的心理,從而產(chǎn)生厭煩心理而不再學習了,對老師也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
在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觀點:學生就應該服從老師,被老師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種觀點在當今社會顯然已不適用。學生,尤其是處于生長叛逆期的中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fā)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學生的人格尤為重要。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由于受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應對每個學生都有全面細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學生光靠觀察還遠遠不夠,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動表現(xiàn),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而事實證明,要想讓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批評說教的效果遠及不上和學生談話的效果明顯。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guān)愛的心態(tài)出發(f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guān)心和愛護。 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才能順利地開展課堂教學,才能發(fā)揮教師的模范作用,才能帶動整個班級向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
要建立起師生之間心靈的橋梁,需要教師放下自己的架子,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強加給學生?,F(xiàn)今流行的一句話——“蹲下來看孩子”,便是典型的愛孩子的表現(xiàn)。
要培養(yǎng)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就要愛孩子。“教師最大的失誤莫過于失去對學生的愛,教師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學生對自己的愛。”愛孩子,要學會博愛,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給予他們慈母或慈父般的關(guān)懷。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jīng)過努力,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總的來說,我們愛學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堅持全面育人的觀念,平等地對待學生
“全面”指的是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它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指學生個體在體現(xiàn)社會要求方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學生個體素質(zhì)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師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教育過程中,真正能夠在德、智、體、心諸方面給學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導。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在當代社會教師的第一職責應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學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傳授具體知識。
二、尊重學生的人格特點,熱愛學生
對學生的熱愛,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現(xiàn)實地、具體地體現(xiàn)在老師對學生的一言一行所產(chǎn)生的一種強烈的、高尚無私的道德情感。蘇霍姆斯基認為:“教育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他要求教師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學業(yè)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地耐心指導,真正落實教書育人。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chǔ),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一個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zhí)著的愛,才能激發(fā)起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獲得豐碩的育人之果。熱愛學生,是教師全部職業(yè)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師應當把它無私地奉獻給全體學生。愛是打開心扉的鑰匙,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缺點較多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里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fā)向上的力量,變得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
三、嚴謹治學,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素質(zhì)教育呼喚著教育改革,同時也給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注重學習、善于學習。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生的信息來源十分廣泛,他們接受新事物快,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在某方面的知識不如學生也是一種正?,F(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發(fā)揚民主作風,虛心地向家長和社會學習,向同事學習,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包括自己的學生學習。
四、為人師表
中、小學生缺乏正確的是非鑒別能力,但又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感染著學生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習慣去說服學生、感化學生,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
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每個老師樹立新理念:樹立民主的學生觀,樹立全面的教育觀,建立民主平等、親密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真心實意地去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