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學生感恩美德教育的探討
時間:
李勤光1由 分享
當今社會,感恩意識普遍淡漠,影響著下一代成長的人格取向,影響著他們是否對公物愛惜,對師長尊重,對別人的關(guān)懷感恩。感恩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土壤正在被吞噬殆盡,感恩教育已經(jīng)迫在眉睫。
一、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極少教孩子感恩。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大多嬌生慣養(yǎng),從小生活在蜜罐之中,在家庭中唯我獨尊,我是“小皇帝”,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guān)心,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把他慣壞了。談到父母的愛,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共識,一切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學習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這一意識直接導致了父母缺少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記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家庭環(huán)境促成了孩子們理所當然地接受。
二是學校教育在社會、家長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大氣候影響下,雖然標榜德育為首,但較少考慮學生實際品德基礎和需要,往往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
三是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只關(guān)注金錢和利益,信奉“個性”和“自由”,使感恩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土壤正在被吞噬殆盡。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感恩教育源遠流長。結(jié)合從事近十年的教育,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實施感恩教育。
1.認知感恩。
中華民族自古就強調(diào)飲水思源,所謂“百善孝為先”、“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是明證。中國歷史長河中更是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恩故事,古有韓信不忘漂母一飯之恩、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現(xiàn)代有朱德為母親洗腳、徐本禹支教感動中國等諸多事例。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名人名言、經(jīng)典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感恩知識,其主要途徑有開展感恩精神代代傳讀書活動,讓學生從讀感恩故事、講感恩故事的活動中了解“恩”;利用課堂主渠道,深入解讀教材中的感恩思想,如語文學科中《游子吟》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恩”;實地參觀名勝古跡,讓學生在踏訪遺跡過程中領(lǐng)悟“恩”。以此點撥學生知恩,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體驗感恩。
“感恩教育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自己在道德發(fā)展過程的親身體驗,在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切身體驗來主動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其主要途徑有營造感恩氛圍,如建設二十四孝文化長廊、感恩主題黑板報、民族家鄉(xiāng)圖片展等,讓學生耳濡目染、日久生“情”;創(chuàng)設感恩情境,如學生演一演感恩故事、唱一唱感恩歌曲、講一講感恩承諾等,讓他們身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開展主題活動,如夸夸我的家鄉(xiāng)、夸夸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夸夸身邊的人和事,通過實地參觀、書畫創(chuàng)作、征文演講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懷,讓學生深刻地認識感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規(guī)范,更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高尚情操!
3.踐行感恩。
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感,讓學生感恩成為他們一生的自覺行為和永恒的個性品質(zhì)。依據(jù)學生的實際,積極引導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實施報恩行動,實踐感恩承諾。馬克思曾說過:“恩情是連結(jié)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良好的紐帶,更是連結(jié)大到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試想一個國家、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甚至忘恩負義,那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和諧社會建設也就缺少了重要的支撐而成為一紙空文。
三、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1.作為家長要率先垂范,教育孩子學會做人。
一方面,通過社會上的事例和身邊的事物,培養(yǎng)孩子愛家、愛父母,進而愛家鄉(xiāng)、愛國家。另一方面讓他看到并感受到父母對周圍人的關(guān)心和愛護。如一起上街時,每當遇到別人有困難時,就主動給予幫助,在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愛別人、愛周圍的世界,從而獲得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并體會到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是同樣重要的。
2.要引導學生從文明禮儀做起。
加強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觀,樹立校園中文明的典型,使文明之風傳遍校園,讓感恩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諸如對師長的一個鞠躬、對同學的一句問好、對陌生來客的一次微笑、在公交車上的一次讓座均能真切地反映出一位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感恩意識。
3.要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
愛護環(huán)境和公物,講衛(wèi)生多助人,勤于為辛勞的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和銘記熱心資助者的恩情,師長要通過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從這些日常小事中體驗一切的來之不易,從而自發(fā)地萌生感恩之情,促進良好品性的養(yǎng)成。
四、取得的效果:
一年來的感恩教育,學生在家能幫助媽媽、爸爸干力所能及的活,遇到生日、節(jié)日,為媽媽、爸爸沖一杯茶、獻一朵花,當爸爸、媽媽干活回來的時候,問一聲您辛苦了,在學校里,關(guān)心小學生,尊敬師長,學習積極牲有了明顯提高。在社會上,樂于幫助別人,體會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心需要感恩來回報。
一、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極少教孩子感恩。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大多嬌生慣養(yǎng),從小生活在蜜罐之中,在家庭中唯我獨尊,我是“小皇帝”,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guān)心,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把他慣壞了。談到父母的愛,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共識,一切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學習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這一意識直接導致了父母缺少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記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家庭環(huán)境促成了孩子們理所當然地接受。
二是學校教育在社會、家長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大氣候影響下,雖然標榜德育為首,但較少考慮學生實際品德基礎和需要,往往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
三是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只關(guān)注金錢和利益,信奉“個性”和“自由”,使感恩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土壤正在被吞噬殆盡。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感恩教育源遠流長。結(jié)合從事近十年的教育,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實施感恩教育。
1.認知感恩。
中華民族自古就強調(diào)飲水思源,所謂“百善孝為先”、“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是明證。中國歷史長河中更是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恩故事,古有韓信不忘漂母一飯之恩、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近現(xiàn)代有朱德為母親洗腳、徐本禹支教感動中國等諸多事例。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名人名言、經(jīng)典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感恩知識,其主要途徑有開展感恩精神代代傳讀書活動,讓學生從讀感恩故事、講感恩故事的活動中了解“恩”;利用課堂主渠道,深入解讀教材中的感恩思想,如語文學科中《游子吟》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恩”;實地參觀名勝古跡,讓學生在踏訪遺跡過程中領(lǐng)悟“恩”。以此點撥學生知恩,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體驗感恩。
“感恩教育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自己在道德發(fā)展過程的親身體驗,在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切身體驗來主動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其主要途徑有營造感恩氛圍,如建設二十四孝文化長廊、感恩主題黑板報、民族家鄉(xiāng)圖片展等,讓學生耳濡目染、日久生“情”;創(chuàng)設感恩情境,如學生演一演感恩故事、唱一唱感恩歌曲、講一講感恩承諾等,讓他們身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開展主題活動,如夸夸我的家鄉(xiāng)、夸夸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夸夸身邊的人和事,通過實地參觀、書畫創(chuàng)作、征文演講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懷,讓學生深刻地認識感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規(guī)范,更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高尚情操!
3.踐行感恩。
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感,讓學生感恩成為他們一生的自覺行為和永恒的個性品質(zhì)。依據(jù)學生的實際,積極引導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實施報恩行動,實踐感恩承諾。馬克思曾說過:“恩情是連結(jié)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良好的紐帶,更是連結(jié)大到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試想一個國家、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甚至忘恩負義,那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和諧社會建設也就缺少了重要的支撐而成為一紙空文。
三、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1.作為家長要率先垂范,教育孩子學會做人。
一方面,通過社會上的事例和身邊的事物,培養(yǎng)孩子愛家、愛父母,進而愛家鄉(xiāng)、愛國家。另一方面讓他看到并感受到父母對周圍人的關(guān)心和愛護。如一起上街時,每當遇到別人有困難時,就主動給予幫助,在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愛別人、愛周圍的世界,從而獲得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并體會到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是同樣重要的。
2.要引導學生從文明禮儀做起。
加強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觀,樹立校園中文明的典型,使文明之風傳遍校園,讓感恩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諸如對師長的一個鞠躬、對同學的一句問好、對陌生來客的一次微笑、在公交車上的一次讓座均能真切地反映出一位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感恩意識。
3.要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
愛護環(huán)境和公物,講衛(wèi)生多助人,勤于為辛勞的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和銘記熱心資助者的恩情,師長要通過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從這些日常小事中體驗一切的來之不易,從而自發(fā)地萌生感恩之情,促進良好品性的養(yǎng)成。
四、取得的效果:
一年來的感恩教育,學生在家能幫助媽媽、爸爸干力所能及的活,遇到生日、節(jié)日,為媽媽、爸爸沖一杯茶、獻一朵花,當爸爸、媽媽干活回來的時候,問一聲您辛苦了,在學校里,關(guān)心小學生,尊敬師長,學習積極牲有了明顯提高。在社會上,樂于幫助別人,體會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心需要感恩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