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論文
國際經濟學論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 ,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 ,國家間經濟相互依存和經濟政策協(xié)調的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國際經濟學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際經濟學論文篇1
淺析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及影響
從2013 年 6 月 1 日起,歐盟解除了對敘利亞的武器禁運,歐盟各成員國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對敘利亞反對派提供武器,同時,歐盟對敘利亞政府開始實施新一輪為期 12 個月的經濟制裁。實際上,自 2011 年 3月敘利亞爆發(fā)危機以來,歐盟就對敘利亞政府連續(xù)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制裁,所涉領域之廣前所未有,對敘利亞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帶來巨大沖擊。
歐盟對敘經濟制裁的特點。
自 2011 年 5 月 9 日,歐盟決定對敘利亞實施包括禁止向敘出口武器及裝備、凍結 13 名“應對暴力鎮(zhèn)壓平民負責的”官員及相關人員的資產在內的首輪制裁,到 2012 年 10月 15 日,歐盟又宣布對敘利亞實施包括禁止歐盟公民和企業(yè)向敘利亞武器出口提供保險或再保險等金融服務在內的經濟制裁,其間的 17 個月中,歐盟對敘利亞實施了多達 18 輪的經濟制裁。2013 年 2 月 28 日,歐盟修訂了針對敘利亞的制裁條例,決定將對敘經濟制裁延長至 6 月 1 日。盡管歐盟其后放寬了對敘利亞的制裁,具體措施包括 :允許歐盟成員國從敘利亞進口石油與石化產品 ;允許歐盟成員國向敘利亞出口石油天然氣工業(yè)設備與技術 ;允許歐盟成員國向敘利亞石油工業(yè)進行投資,但其最終目的是為敘利亞反對派提供幫助,幫助他們推翻巴沙爾政權。
縱觀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一、制裁政策出臺頻率較高。
17 個月的時間里,歐盟 18 次出臺制裁政策措施,平均每月出臺或追加1項;經濟制裁措施的出臺間隔較短,各輪的間隔最長為 83 天,最短只有 1天。歐盟如此頻繁地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經濟制裁,在歐盟對外制裁史上頗為罕見。根據(jù)歐盟委員會 2010 年 3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塔利班、伊朗、海地及黎巴嫩等 30 個行為體都曾是歐盟的制裁對象,[1]但沒有任何一個行為體像敘利亞一樣如此高頻率地受到來自歐盟的經濟制裁。按照以往的慣例,歐盟通常對受制裁國領導層及其下屬先是進行簽證限制,接著就是拉長黑名單并對相關人員進行財產凍結。然而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而歐盟對敘利亞的制裁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就完成了上述制裁的全過程。[2]。
二、制裁對象涉及較廣。
隨著歐盟對敘利亞經濟制裁力度的不斷加大,受到制裁的對象也在不斷增加。就個體而言,一開始主要針對的是敘利亞“應對暴力鎮(zhèn)壓平民負責的”高層官員,其后的名單不斷拉長,將“涉嫌協(xié)助敘利亞政府打壓反政府示威者的個人”、“侵犯人權者”,甚至巴沙爾總統(tǒng)的家庭成員也納入制裁行列。目前受到歐盟制裁的敘利亞公民多達 181 人。就機構而言,54個敘利亞機構被列入制裁名單,其中,既包括敘利亞國內的三家國有石油公司、國際伊斯蘭銀行、石油運輸公司等企業(yè),也包括在歐盟開展業(yè)務的敘利亞企業(yè),而且,諸如敘利亞的國防部、內政部、國家安全局、電視廣播總局等六家政府機構也位列其中。
三、制裁領域涵蓋較寬。
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涉及個人和企業(yè)的財產、能源、金融、設備、武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多個領域。
在能源方面,自 2011 年 9 月 3日起,歐盟開始對敘利亞實施石油禁運。不僅禁止進口敘利亞原油及石油產品、禁止向敘利亞石油和天然氣工業(yè)出口主要設備和技術,而且還禁止歐盟成員國企業(yè)向敘石油企業(yè)參股從事勘探、生產和煉油活動,或者與敘石油企業(yè)進行新的合資合作 ;不僅禁止向敘石油企業(yè)提供信貸和金融貸款,而且禁止向敘石油和天然氣工業(yè)提供設備和裝置等。
在金融方面,禁止歐盟成員國向敘利亞移交以敘利亞本幣計價的票據(jù),以及承制的敘利亞貨幣 ;禁止歐洲投資銀行繼續(xù)向敘利亞銀行發(fā)放貸款,并中止與敘利亞簽署的主權項目援助合同 ;禁止歐盟各方繼續(xù)購買敘利亞國債 ;禁止敘利亞銀行在歐盟境內開設新的分行,歐盟銀行不得與敘利亞銀行建立新的合資企業(yè)等。
在武器方面,禁止歐盟成員國從敘利亞進口武器,以及為敘利亞轉運武器(包括提供相關資金、保險和中介服務),禁止成員國公民和企業(yè)向敘利亞出口武器(包括可能用來內部鎮(zhèn)壓的軍民兩用商品)等。
另外,禁止敘利亞阿拉伯航空公司的任何班機進入歐盟域內機場 ;禁止購買、提供、運輸或者出口電信監(jiān)視(聽)器和攔截設備 ;限制向敘出售“可能被用來鎮(zhèn)壓反對派的物資和技術”;禁止向敘出口魚子醬、軟糖等食品和雪茄、紅酒、寶石等奢侈品。
制裁動因。
經濟制裁目標背后的動機都是源自制裁方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歐盟對敘利亞經濟制裁的一個因素就是出于對歐盟整體利益的維護。
一、推行西方價值觀,促進敘利亞政權更迭。
宣揚人權與民主理念是歐洲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及歐盟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人權與民主成為歐盟重要的對外戰(zhàn)略目標。歐盟打著“民主和人權”的旗號,指責敘利亞政府侵犯人權,希望通過制裁加劇敘國內的經濟社會動蕩,進而削弱現(xiàn)政權的根基,最終導致巴沙爾政權倒臺,在敘利亞實現(xiàn)西方民主。歐盟委員會發(fā)表聲明指出 :“歐盟支持敘利亞人民追求自由、尊嚴和民主的斗爭。敘利亞政府對平民的武力鎮(zhèn)壓只能加深武裝沖突的升級,威脅整個中東地區(qū)的穩(wěn)定。”[3]“阿薩德已經喪失了合法性并且不能再領導敘利亞。”[4]。
二、保證歐盟及成員國安全。
歐盟一直把中東地區(qū)視為“后院”和戰(zhàn)略要地。中東地處歐洲南翼,保持中東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事關歐盟的和平與安全。而敘利亞是歐盟的近鄰,它不僅是歐盟地中?;锇殛P系國,而且也是 2004 年 5 月啟動的“歐盟睦鄰政策”的組成部分。歐盟把敘利亞納入歐盟的周邊范圍之中,有通過與敘利亞合作加強歐盟安全和穩(wěn)定的考慮。但是敘利亞又是中東地區(qū)支持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的重要外部力量,歐盟認為敘利亞與恐怖主義的牽連是對歐盟安全的潛在威脅。因此,為保證歐洲的安全與穩(wěn)定 , 并與周邊地區(qū)結成友善、緊密的“朋友圈子”,在實施積極合作政策的同時 , 歐盟也以制裁為后盾 , 保證其安全底線不受挑戰(zhàn)。
三、提升國際地位。
歐盟對敘利亞的制裁與歐盟作為重要國際行為體的自我認知密切相關。長期以來,許多歐盟成員國認為歐盟被排除在傳統(tǒng)的大國游戲之外,而擁有 27 個成員國 5 億人口的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貿易體,應該在世界事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對特定事項或第三國實施對外制裁 , 是彰顯歐盟自身實力、凸顯“國際存在”的重要方式。實施對外經濟制裁是歐盟將它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影響的一種途徑。當前的債務危機,不僅削減了國際社會對歐盟的信心,限制了歐盟的外交政策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歐盟的軟實力。經濟制裁不需要削減重要預算,也并不需要在政治上或者人力上投入過多力量,因此不失為提高自身國際影響力的最佳方式。
四、確保在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近年來,油氣資源豐富或地處重要交通樞紐的一些中東國家,彼此在經濟上的合作不斷增多,政治上的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與美歐之外的其他國家往來頻繁。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2009 年提出“四海戰(zhàn)略”,意圖通過整合敘利亞、土耳其、伊朗等國的經濟空間,使這幾個國家成為連接黑海、地中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之間的貿易中心。如果上述構想得以實現(xiàn),那么中東地區(qū)將會整合成為一個脫離西方框架的經濟政治版塊,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歐盟對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自然歐盟會采取措施避免此種局面出現(xiàn)。歐盟經濟制裁對敘利亞經濟的直接影響。歐盟對敘利亞不斷加強和升級的經濟制裁導致敘利亞國內的經濟形勢急劇惡化,經濟規(guī)模不斷萎縮,對敘的經濟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一、石油收入銳減。
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顯示,敘利亞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25 億桶,天然氣儲量為 6500 億立方米。石油是敘利亞的經濟支柱,每天可為其賺入 700至 800 萬美元。石油和天然氣的年收入占到了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大約20% 左右。歐盟成員國素來是敘利亞石油的最大進口國。敘利亞遭受制裁前的石油產量為每天 38 萬桶,其中約 15 萬桶用于出口,95% 的石油出口到歐盟國家,占敘利亞收入的25%。據(jù)歐盟統(tǒng)計,若按 2010 年數(shù)字計算,禁運將影響敘利亞約 45 億美元的原油出口,這使得敘利亞不得不一方面降低石油日產量,將原油產量從制裁前的每天 38 萬桶降至 23 萬桶,另一方面為尋求新的買主而降低油價,每天損失 1100 萬美元,每月?lián)p失 4 億美元的收入。[5]截至 2012年 5 月,歐盟對敘利亞的石油禁運已經給敘利亞造成了近 40 億美元的損失(敘利亞石油部長蘇非安·阿勞語)。
二、燃料短缺嚴重。
盡管敘利亞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由于敘利亞精煉能力不足,燃氣產量僅能滿足國內日常需求的 50%,因此不得不從其他國家進口燃料。在制裁之前,敘利亞嚴重依賴希臘公司提供燃料。盡管歐盟對敘利亞實施制裁的名單不包括禁止向敘利亞出售燃料,但是因為運送燃料的船只保險和從國際銀行匯款受到限制,所以外國石油公司拒絕參加有關敘利亞購買燃料的投標。伊朗、俄羅斯等國提供的燃料也不足以滿足敘國內需要。燃料的嚴重短缺給敘利亞造成了多重影響。譬如,在農業(yè)方面,燃料短缺造成農場主們無法運用拖拉機和其他機器設備;在日常生活方面,已經先后出現(xiàn)了柴油汽油危機、家庭用天然氣危機,以及電力供應緊張。政府不得不采取限電措施,鄉(xiāng)村每天至少停電 3 個半小時。[6]
三、外匯儲備大為縮水。
由于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包括較為嚴格的金融限制和對外貿易限制,造成敘利亞外匯儲備急劇下降。動亂前,敘利亞外匯儲備為 195 億美元,動亂初期,降為 174 億美元,到2012 年 8 月,降至 96 億美元。盡管敘利亞中央銀行及其他公共銀行采取措施限制貸款和存款,以試圖維持外匯儲備,但是敘利亞銀行資金“外逃”的情況仍然非常嚴重。隨著外匯儲備的減少、政治局勢的惡化,敘鎊貶值嚴重。動蕩前敘鎊對美元匯率一直穩(wěn)定在 50∶1(官方匯率),2012 年 2月跌至 74∶1,此后,黑市比價一直在 85-90∶1之間徘徊。敘利亞央行罕見地連續(xù)多次介入外匯市場,拋售巨額美元甚至開始拋售黃金以進一步提升外匯儲備,防止敘鎊崩潰。[7]
四、對外貿易深受影響。
對外貿易在敘利亞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0% 以上。歐盟是敘利亞的最大貿易伙伴,2010 年雙邊貿易額為 71.8 億歐元,對歐貿易占敘對外貿易額的22%。但是受經濟制裁影響,敘利亞失去了部分傳統(tǒng)出口市場。敘利亞經濟貿易部報告指出,受歐盟和阿盟制裁影響,2012 年敘利亞出口比 2011年大幅下降 44%。敘利亞經濟研究員拉比阿·納薩爾指出,2012 年敘利亞向歐洲國家的出口將下降 93%。[8]。
五、物價不斷攀升。
持續(xù)的經濟制裁造成敘利亞國內市場商品短缺,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率不斷攀升。家用燃氣罐價格由動亂前的每罐 350 敘鎊(約合 5.4 美元),升至2012年年初的500敘鎊(約合7.7美元),并在年中黑市上升至 1500 敘鎊(約合 23 美元)。諸如雞蛋、牛奶、牛羊肉、魚和糖等日常消費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漲幅。2012 年 4 月,敘利亞政府不得不在國內市場分配糖果,因為商人們賣的糖果價格是它本身價格的四倍。2012 年 6 月敘利亞通脹率高達 30% 左右,與 2011 年 11 月11%的升幅相比大幅飆升,[9]而且,這種勢頭并未停止。
但是,從歐盟通過對敘利亞制裁要促使敘政權更迭這一最終目標來看,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難言成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敘利亞政府的控制能力,但是,巴沙爾仍在掌握政權。實際上,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并不能解決敘利亞危機,敘利亞的和平與穩(wěn)定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敘利亞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們要客觀地看待歐盟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既不能低估它給敘利亞帶來的沖擊,也不能過分夸大它的實際影響效果。
國際經濟學論文篇2
淺論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
【摘 要】本文從三大貨幣國際化的角度出發(fā),尋找共性及規(guī)律,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找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與困難,選擇一條適合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
【關鍵詞】人民幣 國際化 路徑。
一、國際經驗借鑒。
1、美元國際化路徑分析。
美元國際化路徑可概括為:依托全球性貨幣匯率制度使其成為唯一的國際計價單位、與黃金相同的國際儲備貨幣;與黃金脫鉤、失去制度基礎后, 依賴存量優(yōu)勢在世界信用貨幣體系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強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實力鞏固并發(fā)展了這種優(yōu)勢。 美元國際化啟示:
(1)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
擺脫殖民統(tǒng)治的美國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和資源,實現(xiàn)了經濟的跨越式發(fā)展, 經濟實力決定了美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中較英國具有更大的主動權,最終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霸主地位。
(2)政府在推動本國貨幣國際化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1792 年美聯(lián)邦就公布了鑄幣法,宣布實現(xiàn)金銀復本位制度,從而為美元與其他國家的貨幣兌換奠定了基礎。 美國積極推行金元外交,加大海外投資,增加國外美元流通量。
2、歐元國際化路徑分析。
歐元的誕生是區(qū)內各國協(xié)調與合作的結果,歐元誕生的路徑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建立的聯(lián)合浮動制、歐洲貨幣合作基金、歐洲貨幣計算單位(EUA)等,為歐洲貨幣體系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為標志,為歐元啟動后實施共同的貨幣政策和趨同的財政政策確定了基本框架。
第三階段:即實質性進展階段,歐元成為有形貨幣,迅速取代了區(qū)域內流通的12 種貨幣,成為區(qū)域內唯一合法貨幣,歐元以合法身份成為國際貨幣,依靠貨幣主權聯(lián)邦制的強制力,正是宣告完成了國際化進程。
歐元國際化條件分析:
(1)經濟條件。
歐元作為一種貨幣代表著背后真實的經濟。
從1987 年到 2003年,歐盟15 國 GDP 總額呈上升的總趨勢,并且占世界 GDP 的比重維持在22%-24%之間,是第二大經濟體。 黃金和外匯儲備總量很大,在 IMF 擁有 20%的特別提款權,貿易總量占世界 20%。
(2)政治條件。
在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中,法德作為歐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起到了火車頭、方向盤的作用,是名副其實的軸心國家。 歐盟歷史上如果沒有德法和解的實現(xiàn),就不會有今日歐元區(qū)國家的貨幣統(tǒng)一。
(3)制度體系。
“維納爾計劃”,“德洛爾報告”,《羅馬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這一系列制度有效保證了歐洲貨幣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歐洲貨幣聯(lián)盟正是因為有著良好的利益平衡機制,才能有效運行。
3、日元國際化分析。
日元國際化進程是和日元自由兌換、 金融資本市場的自由化同步進行的,起初是迫于美國的壓力,但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日本政府希望借助日元國際化帶動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 推進日元的國際化。 日元國際化的啟示:
(1)積極參加區(qū)域經濟活動。
日本起初忽視了成為國際貨幣的地域經濟基礎。 中國應當注重立足亞洲,通過參加區(qū)域經濟合作來推進國內的金融改革,使人民幣成為區(qū)域性國際貨幣。
(2)完善的國內金融體系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起初日本國內金融體系不完善, 使日元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其經濟大國形象不匹配。 因此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必須首先完善國內金融體系, 大力發(fā)展國內金融市場, 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3)金融秩序和貨幣幣值的穩(wěn)定十分重要。
“廣場協(xié)議”簽訂后 ,日元對美元匯率升值 ,并出現(xiàn)大幅波動 ,嚴重破壞了日本國內金融秩序,成為日本經濟衰退、日元國際化進程停滯的主要原因。 中國應妥善處理與美元匯率的關系,同時要適時修改外貿和外匯的相關法律, 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
人民幣國際化應當遵循“周邊國際化--亞洲化--國際化”的漸進過程。
人民幣周邊國際化是亞洲化的基礎,而人民幣亞洲化意味著人民幣與美元和歐元三足鼎立,成為全球經濟中關鍵的國際貨幣。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路徑中最基礎和最關鍵的階段是人民幣周邊化及亞洲化。
(1)人民幣周邊化。
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最初階段,應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投資往來。
鼓勵在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進而促進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流通規(guī)模。 同時要充分利用港澳與內地緊密的經貿關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2)人民幣亞洲化。
人民幣亞洲化是使人民幣從國際貨幣合作的弱勢轉變?yōu)閺妱莸年P鍵階段: 一是采取簽署國家間或地區(qū)間的雙邊和多邊協(xié)議的形式與周邊國家(地區(qū))創(chuàng)建自由貿易區(qū),鼓勵自由貿易區(qū)內成員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貨幣并創(chuàng)建亞洲人民幣債券市場。
另一渠道是建立區(qū)域貨幣聯(lián)盟,積極主導創(chuàng)建亞洲貨幣體系、亞洲貨幣基金、亞洲貨幣單位和亞洲匯率機制,逐步提升人民幣的影響力并使之成為區(qū)域內的主導貨幣,逐步實現(xiàn)人民幣亞洲化。 第三種渠道則是通過建立完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并對“一國四幣”成功進行整合,同時積極參加東亞貨幣合作,發(fā)揮主導作用。
(3)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目的就是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
人民幣成為世界貿易和金融中的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 不僅成為個人和企業(yè)的儲備資產,也將成為政府的干預資產,即儲備貨幣的組成部分。 人民幣的國際化達到了高級階段后,人民幣在民間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間的支付能力都有顯著的增強,中國的政策選擇有了更大的空間。
在世界金融事務中,中國將有更大的發(fā)言權,更大的號召力,在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整合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在國際中的地位將會更加穩(wěn)固。
【參考文獻】
[1]周林,溫小鄭。貨幣國際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李爽。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J].消費導刊,2009(4)。
[3]顧麗妹,王凱杰。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行性及長期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9(3)。
[4]劉曙光。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分析[J].金融,2009(4)。
[5]馬金棟。貨幣國際化的經驗及借鑒意義[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