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人物故事1000字左右
讀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對不搞研究的人來說,除了以史為鑒,更重要的是內(nèi)涵,豐富自己,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三國歷史人物故事,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一)
孫匡——《三國志》中記載信息
堅四子:策、權(quán)、翊、匡?!局玖衷唬簣杂形遄樱翰?、權(quán)、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魏書曰:策當嗣候,讓于弟匡?!?/p>
孫匡字季佐,翊弟也。舉孝廉茂才,未試用,卒,時年二十馀?!窘韨髟唬翰苄莩龆纯冢瑓畏堵受娪?。時匡為定武中郎將,(遣)范令放火,燒損茅芒,以乏軍用,范即啟送匡還吳。權(quán)別其族為丁氏,禁固終身。臣松之案本傳曰:“匡未試用卒,時年二十馀。”而江表傳云呂范在洞口,匡為定武中郎將。既為定武,非為未試用。且孫堅以初平二年卒,洞口之役在黃初三年,堅卒至此合三十一年,匡時若尚在,本傳不得云卒時年二十馀也。此蓋權(quán)別生弟朗,江表傳誤以為匡也。朗之名位見三朝錄及虞喜志林也。】
子泰,曹氏之甥也,為長水校尉。嘉禾三年,從權(quán)圍新城,中流矢死。泰子秀為前將軍、夏口督。秀公室至親,握兵在外,皓意不能平。建衡二年,皓遣何定將五千人至夏口獵。先是,民間僉言秀當見圖,而定遠獵,秀遂驚,夜將妻子親兵數(shù)百人奔晉。晉以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窘韨髟唬吼┐笈?,追改秀姓曰厲。干寶晉紀曰:秀在晉朝,初聞皓降,群臣畢賀,秀稱疾不與,南向流涕曰:“昔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chuàng)業(yè),今后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為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朝廷美之。晉諸公贊曰:吳平,降為伏波將軍,開府如故。永寧中卒,追贈驃騎、開府。子儉,字仲節(jié),給事中?!?/p>
歷史評價
《三國志·宗室傳》:“夫親親恩義,古今之常。宗子維城,詩人所稱。況此諸孫,或贊興初基,或鎮(zhèn)據(jù)邊陲,克堪厥任,不忝其榮者乎!故詳著云?!?/p>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二)
王渾生平簡介
王渾(223—297年),字玄沖,西晉太原晉陽(今太原市)人。晉初名將,系出望族名門太原王氏之家,高官名士,代不乏人。其祖王澤為東漢代郡太守,從伯王機為曹魏東郡太守,父王昶官累至曹魏“三公”之一司空,從兄王沈為魏晉史學(xué)大家。王渾一侯成人,即承襲父京陵侯之爵,與從兄王沈同受聘于大將軍曹爽麾下為掾。是時之曹魏政權(quán),司馬懿父子操持實權(quán),皇族曹爽以大將軍之尊,網(wǎng)羅人材,與人抗衡。及至嘉平元年(249年),曹爽終于失勢,授司馬氏以柄,被戮滅門。王渾大受牽涉,落職丟官。后來雖再被錄用,僅為小小懷縣縣令(今河南沁陽縣),無大起色。直到咸熙末(265年),年愈四十有三的王渾,才任到越騎校尉之職,與名聲顯赫的家族極不相稱。
咸熙二年冬月,勢傾朝野,名為晉王、大丞相,實控曹魏予奪大權(quán)的司馬昭甍逝。其子司馬炎迫不及待,逼迫傀儡皇帝曹奐“禪讓”,重演了當年曹丕逼宮漢獻帝“讓賢”的一幕。初臨帝位的司馬炎,更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大大升擢了一批官員。王渾便在這次宮廷政變中,由八校尉之一的越騎校尉,升任徐州刺史。泰始九年(273年),又遷任豫州刺史,時年正值50歲整。
這年7月,王渾初到豫州任上不久,東吳得知晉豫州刺史更換,新任者王渾初來乍到,對邊情尚不熟悉,是北上伐晉的大好時機。遂命將軍薛瑩、魯淑,率精兵數(shù)萬,分別攻打晉國東陲邊城弋陽(今河南黃川西)、新息(今河南息縣)。并將進攻時間選在豫州晉兵輪防休息,僅有一族之眾在崗,難以防范之隙。殊不知韜略在胸,早盼大顯身手的王渾,將計就計,置弋陽、新息之危于不顧,親率這一旅之軍,獨辟蹊徑,偷渡淮水,涉險深入,出其不意,使吳國兵將措不及防,不戰(zhàn)而降。王渾此戰(zhàn),兵不刃血,初名天下,有謂“一鳴驚人”。遂被擢升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坐鎮(zhèn)壽春(今安徽壽縣)。
咸寧三年(277年),吳軍陳兵皖城(今安徽潛山縣),威懾壽春,不時騷擾晉邊。王渾委派揚州刺史應(yīng)綽,督統(tǒng)淮南晉軍兵伐皖城。由于知人善任,力半功倍,皖城不日即破,吳軍潰敗不成軍。是役,焚毀吳軍糧食180萬斛,稻苗4000余頃,船楫600余艘,斬首5000余級。自此,吳軍聞王渾名則膽寒。王渾亦自感滅吳時機將近,悉心于觀察吳境地形,掌握吳軍防駐,陳精兵于東疆,探尋滅吳之勢。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頒詔,分兵兩路伐吳,舉兵20萬眾于晉吳邊界。陸路由王渾、司馬胄統(tǒng)帥,同時發(fā)兵攻伐吳國牛諸、涂中、武昌、夏口、江陵。水路由王濬、唐彬率領(lǐng)沿江東下。三軍由王渾節(jié)制,一切都在緊鑼密鼓中戰(zhàn)備,只待來春決戰(zhàn)。
滅吳之戰(zhàn)拉開帷幕。王渾親率大軍攻伐戰(zhàn)略要地當陽(今江西九江市),晉將陳慎、張喬,大敗吳軍守將孔忠,俘虜戰(zhàn)將周興等5員。吳軍失地丟失,望風(fēng)而降。為挽敗局,吳相張悌、大將軍孫震親率主力精兵3萬,在版橋布軍與王渾決戰(zhàn)。王渾審時度勢,確認此為吳軍最后生力,乃命驍將孫疇、周浚,率精兵迎頭痛擊,斬殺其統(tǒng)帥宰相張悌、大將軍孫震,俘斃7800人,震懾吳人,無敢再戰(zhàn)者。晉軍卻乘勝涌進,直指吳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吳末帝孫皓眼見大勢已去,遂派司徒何植等向王渾送上降書順表,且等晉軍受降。此時王濬水軍已破武昌,將至秣陵(今江蘇江寧縣秣陵關(guān))。
勇猛的王渾 王渾率大軍屯兵江岸,接受吳國降書后,以為大事已畢,等待朝廷之命,再行定奪。別駕何惲勸他迅速渡江,陳兵建業(yè),生擒孫皓。王渾卻不以為然,只遣使去王濬水軍,要其停船上岸論事,因為王濬應(yīng)受他節(jié)度。哪知王濬對王渾信使說:“風(fēng)順船快,不能停泊”。指揮船隊徑造三山,直入石頭城,接受孫皓投降。對王濬此舉,王渾極為不滿,以為其不聽節(jié)度在先,入城受降搶功在后,遂欲領(lǐng)兵攻打王濬。王濬參軍何攀亦覺吳軍主力均為陸路殲滅,王渾陳兵吳都待朝廷詔命在先,水路不聽調(diào)度,徑入已降之城受降,已授人以柄,力勸王濬送降國之君孫皓于王渾帳下。王濬也覺自己已接收吳君之降,遂依參軍意行。對此,王渾仍怒氣未平,頻頻上奏,歷數(shù)王濬妄行,向晉武帝討要公道。武帝遂遣廷尉議郎劉頌審校此事,劉頌以“王渾為上功,王濬為中功”(見《晉書·劉頌傳》)企意調(diào)和。怎奈武帝認為劉頌持法不正,頒詔表彰王渾:“督率所統(tǒng),遂逼秣陵,令賊孫皓救死自衛(wèi),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軍(水路)之功;又摧大敵,獲張悌,使皓途窮勢盡,而縛乞降。遂平定秣陵,功勛茂著,其增封八千戶,晉爵為公,封子澄為亭侯,弟湛為關(guān)內(nèi)侯,賜絹八千匹?!?見《晉書·王渾傳》)。于是,王渾以滅吳之功,擢為東征大將軍,復(fù)鎮(zhèn)壽春,為司馬氏政權(quán)統(tǒng)管新占領(lǐng)區(qū)。此間,王渾“不尚刑名,處斷明允”,廣泛收羅人心,江東士人無不贊嘆。他亦于此后盡心竭力,深得武帝、惠帝兩代依重,官累至“三公”之司徒,“所歷之職,前后著稱”。
王渾死于西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終年75歲,謚元。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三)
麴義--東漢末年將領(lǐng)
麴義,一做曲義。漢靈帝年間,平原麴氏避難西平,成為當?shù)氐拇笮?,麴義常在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zhàn)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后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初平二年(191年),麴義背叛韓馥,韓馥親自率兵征討,反被麴義擊敗,袁紹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于是與麴義結(jié)盟,共同逼迫韓馥出任讓冀州,從而讓袁紹反客為主,成功成為冀州牧,麴義從此在袁紹帳下效力。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nèi)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扎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南匈奴的部隊。
初平二年(191年)冬天,袁術(shù)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借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shù)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xié)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zhàn)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zhèn)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于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fēng)歸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勃海太守,但公孫范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nèi))。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jīng)為兗州(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北)州牧,并配置了郡守縣令。袁紹親自領(lǐng)兵迎戰(zhàn)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tǒng)領(lǐng)步兵數(shù)萬在后。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fā)起沖鋒,踐踏敵陣。麹義的士兵鎮(zhèn)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沖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fā),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斗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余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shù)十張,持戟衛(wèi)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余里處,聽說前方已經(jīng)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xiàn),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拉著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墻里,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qū)幙蓻_上前戰(zhàn)死,躲在墻后,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yīng)戰(zhàn),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后退。稍頃,麹義領(lǐng)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殺害劉虞,盡得幽州之地,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shù)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zhàn)于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余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在鮑丘大敗公孫瓚,斬首二萬余。公孫瓚連戰(zhàn)連敗,只得退還易京固守不出,麴義等乘勝追擊,包圍易京。公孫瓚在易京內(nèi)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余,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后來麴義因自恃有功而驕傲放縱、心懷不軌,袁紹召見他將其斬殺,兼并他的部眾,有余部逃亡的,也被袁紹分兵撲滅。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四)
文聘——威名遠播曹操大將
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yè),南陽宛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劉表死后,其子劉琮降曹操。文聘初不隨見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見,問其何以遲,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見人。曹操被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動,先嗆然而譽之,仍舊讓他守衛(wèi)江夏,使其典北兵、鎮(zhèn)荊江。文聘也不負曹操所望,守御荊城之際,多次引兵阻遏關(guān)羽之師,攻其輜重,燒其戰(zhàn)船,立下莫大之功,成為曹操倚為屏障的大將之一,威名遠播。后又多從征討,累封后將軍,新野侯。曹叡即位之初,文聘在江夏擊退了孫權(quán)的進攻。死后追謚曰壯。
人物生平
忠誠垂泣
文聘,字仲業(yè),南陽宛人。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zhèn)守荊北,劉表用他來抵御北方諸侯的進攻。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死后,其子劉琮繼位。當時曹操起兵南征荊州,劉琮與眾官商議,決定舉荊州之地投降曹操,又喚文聘一起歸降,文聘說:“聘不能保全本州土地,如此失職,只應(yīng)待罰而已。”曹操接收荊漢后,文聘才往見曹操,曹操問道:“為甚么來得這般遲呢?”文聘便答:“之前我不能輔弼劉荊州(劉表)一起侍奉國家,如今荊州雖然失去了,但我卻常希望能據(jù)守漢川,保全土境,這樣我才生不負于孤弱(指劉琮等),死亦無愧于地下,然而現(xiàn)在所設(shè)想的不能實現(xiàn),還到了如今這個地步。聘的心里實在悲痛慚愧,沒有面目早來進見明公而已。”說罷唏噓飲泣。曹操為之愴然,說道:“仲業(yè),你真是一個忠臣啊?!庇谑且院穸Y招待文聘。又以軍隊授予文聘,令他與曹純往長坂坡追討劉備。
屢有戰(zhàn)功
赤壁之戰(zhàn),曹操戰(zhàn)敗,但仍掌握荊州部分城池,而江夏因與東吳接壤,民心不安,曹操任文聘為江夏太守,控制北兵,委以邊防重任,賜爵關(guān)內(nèi)侯。
后來文聘又與樂進攻討關(guān)羽于尋口,其間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為討逆將軍。在江夏鎮(zhèn)守時,文聘曾于漢津攻取關(guān)羽軍的輜重,又在荊城燒毀其船,建立不少功勞。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帝位,文聘進爵長安鄉(xiāng)侯,假節(jié)。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大舉南征孫吳,夏侯尚圍江陵時,使文聘引一軍別屯于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御賊有功,遷后將軍,封新野侯。
名震敵國
黃初七年(226年)秋八月,孫權(quán)以五萬眾攻打石陽,包圍文聘,情況急殆;但文聘堅守于城中不動,孫權(quán)屢攻不下,駐扎了二十馀日也沒有成果,唯有撤去軍馬。文聘聞信,開城領(lǐng)兵追擊,大破吳軍而還。增邑五百戶,并前共計千九百戶。
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事,《魏略》有另一番記載:孫權(quán)親自帶領(lǐng)數(shù)萬軍來到江夏。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不及回城補治防御工程。文聘得知孫權(quán)來到,初時不知怎辦,后來想到現(xiàn)在的情況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quán)因懷疑而卻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quán)察見,自己則臥于府中不起。孫權(quán)見此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將說:“北方(曹氏集團)認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給他,如今我軍大至而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于是不敢進攻而退去。
這段記載雖與《三國志》狻有出入,但卻可以見到文聘的將略。文聘面對孫吳大軍,同樣是以寡敵眾的局面,但與張遼不同的是,張遼以制險擊奇之略,折敵鋒銳以安軍心;而文聘卻采取疑兵之計,韜晦惑敵以懈其戰(zhàn)意。
在這種兇危的情況下,采用文聘的疑兵之計是比較安全的;張遼“折銳之策”卻非干冒奇險不可,所以后者的成就比前者為高,名聲也響得多了。但從軍事意義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看到文聘的為人是很嚴謹持重的。
而在孫權(quán)攻江夏時,朝廷知道文聘正在堅壁拒守。群臣商議欲發(fā)兵前往江夏相救,魏明帝曹叡便說:“孫權(quán)向習(xí)水戰(zhàn),之所以敢于下船陸攻,是想趁我方不備掩進而已。如今他的軍隊已經(jīng)與文聘相持,現(xiàn)在攻守之勢差以倍數(shù),孫權(quán)最后必不敢久留。”此言除了說明曹叡見事之明外,亦可見曹叡是如何的信任文聘。
去世
文聘駐守江夏數(shù)十年,威恩并施,“名震敵國”,使孫吳不敢進犯。朝廷封文聘之子文岱為列侯,又賜文聘從子文厚爵關(guān)內(nèi)侯。文聘死后,追謚曰壯侯。岱又先亡,又賜文聘養(yǎng)子文休爵關(guān)內(nèi)侯,文休死后,賜其子文武爵。
正始四年(243年),文聘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人物評價
曹操:仲業(yè),卿真忠臣也。
孫權(quán):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
陳壽:李通、臧霸、文聘、呂虔鎮(zhèn)衛(wèi)州郡,并著威惠。
孫盛:臧霸少有孝烈之稱,文聘著垂泣之誠,是以魏武一面,委之以二方之任,豈直壯武見知于倉卒之間哉!
李治:(李勣)臨危守義,類文聘之懷忠;建策承恩,同奉春之得姓。
盧弼:文聘在江夏數(shù)十年;杜畿在河?xùn)|十,在并州、冀州二十余年;呂虔在泰山十數(shù)年。皆久于其任,當時信任郡守、刺史如此。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五)
辛毗--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初平年間,袁紹起兵反董卓,辛毗(pí)與哥哥辛評,一起投靠袁紹。袁紹在初平元年到建安四年,雖然先后驅(qū)逐了韓馥,消滅了公孫瓚,占據(jù)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jù)勢力,但由于內(nèi)部互相傾軋,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中被曹操打敗,從此一蹶不振。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后,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quán)而大打出手。辛毗跟隨哥哥辛評,支持袁紹的長子袁譚。
建安八年(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走投無路之際,采納謀士的建議,派辛毗為使者,向世仇曹操請降。曹操久聞陽翟名士辛毗之名,就乘機將辛毗留在自己帳下。 辛毗歸曹后,他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個中緣由,并建議曹操趁機出兵河北。曹操雖然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但對他精辟的分析卻心悅誠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帶兵攻河北,軍隊進逼冀州首府鄴城。袁尚聞訊從平原撤兵,回師救援。建安九年(204年),曹軍攻打袁氏在河北的老巢鄴城。攻鄴城時辛毗帶兵沖鋒陷陣,審配在城東南角樓上,望見曹軍攻入,忿恨辛評、郭圖壞敗冀州,于是命人馳詣鄴城的監(jiān)獄,殺了辛評的一家。審配的侄子審榮,與辛毗交情深厚,對叔父的行為十分不滿,于是飛箭傳書,與辛毗溝通消息。辛毗接信后報告曹操,曹操十分高興,內(nèi)外夾擊,曹軍很快就攻下鄴城,生擒審配。辛毗拿著馬鞭鞭打?qū)徟涞念^,罵道:“奴才,你今日死定了!”審配回頭說:“狗輩,就是你們害得冀州被破,我恨不得殺你!況且你今日難得能親手殺了我么?”隨后,審配寧死不降被曹操處死。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消滅了袁譚,袁尚、袁熙率殘部逃往烏桓,河北納入了曹操的勢力范圍。他器重辛毗的才干,上表朝廷,拜辛毗為議郎,兼任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自進爵為魏王。辛毗以漢議郎、侍中身份兼任魏王侍中。當時在立誰為魏王太子這個問題上,曹操一度猶豫不決。曹丕以年長得立,曹植以才高得寵,文武大臣又各有所向。辛毗堅持以國立嫡長的禮法,堅決支持冊立曹丕。次年,曹丕被立為魏王太子后,得意忘形,摟著辛毗的脖子說:“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辛毗不禁對曹丕的舉動感到愕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太子曹丕繼位為魏王。魏王侍中、漢丞相長史辛毗聯(lián)絡(luò)群臣上書曹丕,勸他代漢稱帝。曹丕早有此意,不久就威逼漢獻帝退位。曹丕建立曹魏,辛毗也因此被賜爵關(guān)內(nèi)侯,任侍中之職。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想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戶到洛陽。當時連年干旱,蝗災(zāi)肆虐,中原大地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群臣都認為在饑荒之年不宜這樣做,魏文帝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擔(dān)任侍中的辛毗堅決反對,再次勸諫,想讓魏文帝收回成命。魏文帝十分生氣地對辛毗說:“我不想和你談?wù)摯耸??!毙僚娜莸卣f:“陛下既然不認為臣不肖,讓臣隨侍左右。密室之議,朝堂之論,為臣都應(yīng)該切問應(yīng)對,拾遺補闕,陛下怎么能不同臣下商議?何況臣所談?wù)摰牟⒎莻€人私事,事關(guān)社稷安危,臣不能不說!”魏文帝無言以對,站起來要回后宮,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魏文帝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過了一會兒,他火氣稍消,又出來責(zé)問辛毗:“佐治,你為什么要苦苦地同我作對呢?”辛毗誠懇地說:“在這種饑荒年月,強行把他們遷徙到河南,沒有糧食來救濟他們,這樣會使他們心懷怨恨,失去人心,因此我不得不力爭陛下收回成命!”最后魏文帝下令,遷五萬戶,這不能不說是辛毗力爭的結(jié)果,雖如此,仍是巨大的人民遷徙,給遷徙人民帶來極大的困難。隋代的楊契丹就畫有《辛毗引裾圖》。魏文帝喜歡圍獵,有一次隨從時,魏文帝說:“打獵真高興啊!”辛毗說:“對于陛下您來說很高興,對于臣等是跟著受苦。”之后,魏文帝便很少射獵。
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命大將軍曹真出兵伐吳,以辛毗為軍師,進攻東吳的軍事重鎮(zhèn)江陵。江陵久攻不下,后因長江漲水,魏軍才撤軍北歸。這時,辛毗被封為廣平亭侯,仍任侍中之職。黃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準備御駕親征,出師伐吳,辛毗極力勸阻,他指出:天下初定,便大舉興兵,勢必會使剛剛得以恢復(fù)發(fā)展的社會經(jīng)濟遭到破壞。當年曹操曾多次南征,都因江海湖泊阻擋不見成效。如今軍力并不比當年強盛,不如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待民富國強之日,自可一舉滅吳。但他的建議被魏文帝拒絕。結(jié)果興兵十萬,征戰(zhàn)數(shù)年,仍然望江興嘆,無功而返。
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病故,魏明帝繼位。辛毗進封為潁鄉(xiāng)侯。當時中書監(jiān)劉放,中書令孫資深得魏明帝寵,他們專斷朝政,朝中大臣紛紛投靠。辛毗卻不肯趨炎附勢,凡事秉公而斷,從不假以詞色。他的兒子辛敞怕老父遭到讒言陷害,勸他同劉放、孫資搞好關(guān)系,遭到他的嚴厲斥責(zé)。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魏明帝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抵抗。兩軍對壘,司馬懿以逸待勞,諸葛亮屢次挑戰(zhàn)他都置之不理。后來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穿的衣服,以此來刺激他出營作戰(zhàn)。魏軍眾將都以此為恥,要求出戰(zhàn)。司馬懿上書魏明帝,要求出戰(zhàn),被明帝拒絕。魏明帝惟恐眾將不聽調(diào)度,就派辛毗為使者,持節(jié)趕赴魏軍大營,遏制諸將行動。將領(lǐng)們都因辛毗素以剛正、執(zhí)法嚴明而不敢輕言戰(zhàn)事。司馬懿屢次請求出兵,都被辛毗嚴辭拒絕。兩軍在五丈原對峙三個多月,諸葛亮欲進不能,欲退不舍,后操勞成疾,病逝軍中。魏軍班師回朝后,辛毗任衛(wèi)尉之職,不久病故,明帝贈他謚號為肅侯。 多年后,辛毗配享魏文帝廟。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1000字左右相關(guān)文章: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1000字左右
上一篇:政治手抄報關(guān)于疫情
下一篇:國慶節(jié)用英語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