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突破阻力線的思維和選擇策略!
突破阻力線的思維和選擇策略,可以在能力上讓我們持續(xù)進步、價值體現上逼近真實能力、社交上得到高出自身層次的外部助力,這是成功可實操的方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勵志文章:突破阻力線的思維和選擇策略!歡迎閱讀。
勵志文章:突破阻力線的思維和選擇策略!
為什么你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作者:阿何(畢業(yè)于清華的理工男,感性和理性兼?zhèn)涞膶懽髡?
如果你已經工作三五年或者更長時間,想必對“盡人事知天命”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我們愈發(fā)感覺自身的渺小,世事的不可控,也發(fā)現面臨抉擇時越來越為難。
讀書的時候,想上哪所大學其實并不難選擇:主要看自身的興趣和能力。想考一所好點的學校,一般來說只要更加努力就能接近目標。這其實是一個相對容易把控的選擇。
工作后,對工資不是很滿意想著要跳槽,問題就沒那么簡單了。你可能每個月有幾千塊錢的房貸要供,還有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都等著你賺的錢,這讓“裸辭”變得非常困難,可一邊工作一邊找工作同樣不容易;你可能想著跳槽后的工作要比當下更高,又害怕去到新的公司受到排擠發(fā)展不順利,最終還不如現在……
曾經我們以為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人生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不過幾年時間,卻發(fā)現人生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了。從當初的熱血少年,我們逐漸成長為每日上班下班兩點一線,似乎一眼能看到老的平庸之人。
那么你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嗎?
很顯然,大多數人經歷的都是這樣的過程,可絕對不是所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少部分的“幸運兒”,他們的選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長時間跟蹤一個人的走勢曲線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有些人一生走勢平平,人生波瀾不驚;有些人起點高,一出生便擁有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優(yōu)勢和資源,未想卻高開低走,晚景凄涼;還有些人的起點卑微到不能再低,卻一輩子都在往上走,不知不覺已經站在眾人只能仰望的地方。
運氣和能力顯然是決定“人生曲線”的重要參數,可前者難以把握,后者早已被說爛,都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如果認真研究,你會發(fā)現還有一個因素決定了你的人生曲線形狀,它甚至比運氣和能力更具決定性。
我把它稱之為“人生走向的選擇策略”。
完美的選擇是不存在的,任何選擇都意味著你會得到一些東西,同時失去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對失去的敏感性遠超收獲,心理學將其稱為“損失厭惡”。所以最終決定我們選擇的往往是選擇帶來的壓力、困難以及損失,我把它稱為“選擇的阻力線”。
面對選擇的阻力線,不同性格、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應對策略。有些人總習慣沿著阻力小的方向前進,有些人卻熱衷于突破阻力最大的那個點,而這些策略會導向完全不同的結果。
關于這一點,前人已經有很多感性的結論,比如說“越容易的路越難走遠”,“越困難的路走到后面越好走”,但往往只是拍腦袋的靈光一現,頂多拿山間小路之類的事物來作一番比喻,其實難以服眾。
如果從嚴肅地邏輯去探討不同的人生走向選擇策略帶來的結果,或許下面的一段話能給我們一些靈感。以下這段話來自飯否的一位網友:
“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我以為往下走工作比較輕松,實際上往上走反而比較輕松,因為層次高的人腦子比較清楚,做事講道理。小地方很多人腦子轉不開,你每天去跟他們吵吵,時間精力都浪費在這上面了。”
這段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它簡直就是身邊很多朋友的真實寫照。
一位朋友讀書成績一般,高考只考上一所普通的二本學校,畢業(yè)后進了家很一般的私營企業(yè),月薪5000多,在廣州勉強夠生活。但他有個優(yōu)點,特別擅長交朋友,而且認識的很多朋友社會地位、收入都遠超過自己。后來他其中一位開工廠的朋友啟動新項目,拉著他入伙讓他管理項目。兩年后項目成功了,他也從普通的打工仔搖身一變成為身家過千萬的創(chuàng)業(yè)新貴。周圍很多人都說他走了狗屎運,如果不是那位朋友幫忙,他這輩子估計也就這樣了。
那些嫉妒的人沒搞明白的一件事是:為什么這個人能認識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而且這些人還愿意幫助他。表面看是開工廠的人改變了他的命運,其實項目啟動后并不順利,還是我朋友又找到了很多有效人脈解決各種問題,最終才走上正軌。整個過程中,他的人脈圈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認識層次比自己高的人其實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大部分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自卑的心態(tài),很難做到平等交流;層次不同的人因為見識不同,共同話語很少,也很難成為真正的朋友。從社交角度看,努力和層次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就是選擇了一個選擇阻力比較大的方向。
那么這種選擇帶來了什么收獲呢?你擁有了層次比自己所處階層大的多的外界力量,在這種力量助推下,能夠得到超出自己正常所能擁有的加速度,最終必然比同一階層的其他人跑得快很多。
為了能和高層次的人打成一片,我那位朋友花了大量的精力鉆研國學、高爾夫、紅酒、雪茄、美食、商學,并且認真琢磨這群人的痛點、需求??梢哉f,他簡直比這群人還要更了解自己。如果他選擇只和同層次的人打交道,顯然無需做這么多額外功夫,會輕松很多,但也永遠不會有飛躍的機會。
所以在社交方面我們有了這樣一個結論:選擇阻力比較大的方向作為突破口,一旦突破,你就能擁有超出所處階層的外界助力,從而獲得更快的發(fā)展速度。
關于這方面,還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段子:
爹對兒子說,我想給你找個媳婦。兒子說,可我愿意自己找!爹說,但這個女孩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兒子說,要是這樣,可以。
然后他爹找到比爾蓋茨,說,我給你女兒找了一個老公。比爾蓋茨說,不行,我女兒還小!爹說,可是這個小伙子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比爾蓋茨說,啊,這樣,行!
最后,爹找到了世界銀行的總裁,說,我給你推薦一個副總裁!總裁說,可是我有太多副總裁了,多余了!爹說,可是這個小伙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婿!總裁說,這樣,行!
這故事其實非常理想化,但確實揭示了外界強大助力是如何助推一個普通人加速起飛的,前提是你要選擇阻力大的方向去突破,并且成功做到。
社交方面如此,其實在個人能力成長方面,往阻力大的方向走的選擇策略也起到類似的效果。
學習和認知領域有本著名的書籍叫《刻意練習》,書里將人類學習的知識領域劃分成三個部分:舒適區(qū)、困難區(qū)以及學習區(qū)。
困難區(qū)里面的內容遠超我們現階段的能力,讓人望而生畏,即便硬著頭皮嘗試,結果也多半不會太好。
舒適區(qū)里都是一些我們已經良好掌握的內容,學習和實操起來阻力最小,但我們只不過是在重復制造輪子,無法掌握更新的內容,無法進步。
學習區(qū)是介于困難區(qū)和舒適區(qū)的一個區(qū)間,里面的內容雖然超出我們現階段水平,又不至于完全無法搞定。只要你比平常更加努力一些,總有辦法解決。
《刻意練習》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必須逃離舒適區(qū),讓自身時刻處在學習區(qū),才能獲得持續(xù)的成長。
如果用選擇的阻力線理論來說,就是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必須挑選阻力比較大(并不是最大)的方向去突破,才能獲得突破原來階層的力量。
曾經網上流傳過一個牛逼秘書的故事:
普通的秘書只知道貼發(fā)票,訂酒店,幫老板安排各種形成,并且認為這就是工作的全部。但牛逼的秘書會分析老板參加各類商務活動的費用情況、形成規(guī)律,從中了解一家公司是如何運作的,不同的活動是如何組織的,最終甚至可以做到在很多重要事項上幫助老板做決策。
本質上,牛逼秘書和普通秘書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具有“突破阻力線”思維。其實工作崗位不會成為我們上升途徑的最大阻力,真正的阻力在于我們自身怎么想、如何做。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非常輕松,所有問題都能輕易解決,并且習慣與此的時候,你的境地就非常危險了。這時你最該做的不是滿足于現階段的幸福感,而是找到下一個有阻力的方向,并且努力去突破它。
突破阻力線的選擇思維,不僅是讓我們的能力得以成長,更能讓自身價值得以合理體現。
很多人都認為,自身有多大能力便能體現出相應的價值,這個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在中國股市最好的時期,金融企業(yè)是就業(yè)市場最受歡迎的雇主。巔峰時期,很多基金公司的前臺都是碩士畢業(yè),而且在顏值、身材等其他方面的要求毫不打折。
一般而言,碩士前臺自然要比普通前臺做得好一些,但充其量也就是9分和8分的區(qū)別,因為這項工作的難度上限非常低,低到碩士即便能力再強也拉不開和普通前臺的差距。
就像網上一個段子所說的:
一次數學考試,學霸考了100分,你考了98分,你以為你們之間只有2分的差別??墒聦嵤悄憧剂?8分是因為竭盡全力也只能考這么多,而學霸考100分是因為滿分的上限只有100分。你們的差距其實比你想象要大得多。
從職業(yè)規(guī)劃角度來考慮,碩士去當前臺絕非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再怎么考慮,基金公司或許可以給前臺發(fā)出超過我們想象的薪水,但也必定少于公司其他更加核心的崗位。碩士能力很強,但這個選擇注定了她得不到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價值體現。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其選擇了一個阻力最小的突破方向。
突破阻力線的思維,要求我們挑選那些適當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崗位、項目,從而在眾多慣性生存的平庸大眾中脫穎而出,讓自己的收入、地位不斷匹配自身真實能力,甚至最終獲得溢價。
綜上所述,我們會看到,突破阻力線的思維和選擇策略,可以在能力上讓我們持續(xù)進步、價值體現上逼近真實能力、社交上得到高出自身層次的外部助力,而這三方面結合起來在時間維度上進行累積,最終便導致徹底和原來的群體拉開距離,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寬。
如果說成功有什么可實操方法的話,我覺得這條應該是最重要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