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電影小說里的女孩
還原電影小說里的女孩
“消失的愛人”其實應該是“消失的女孩”(GoneGirl)。無論是在大衛(wèi)•芬奇的電影還是在原著小說里,《神奇的艾米》(AmazingAmy)都是女主人公艾米的父母多年經營的系列童書。也正是拜這套童書所賜,艾米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被固定成了一個天真單純的小女孩。所以在小說/電影標題中,“消失”指的不僅是貫穿情節(jié)的失蹤事件,而且是那個特定的“女孩兒”形象在男主人公以及讀者/觀眾眼前逐漸幻滅的過程。無論從什么角度看,中譯者用更為籠統、純粹中性的“愛人”代換,都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事兒。
《消失的女孩》可以算是近年來改編融合度最高的電影之一。以文本對照影像,你很難覺察到兩者的轉換有什么糾結或者不和諧的地方。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小說作者吉莉安•弗琳正屬于那類深受電影影響的新一代作家,其履歷中的重要一筆是在《娛樂周刊》當影視記者,長期穿梭在世界各地的片場,自稱“電影極客”。《消失的女孩》里的人物對電影的熟悉程度遠比對文學高,《教父II》《蒂凡尼的早餐》之類的片名時時閃現在字里行間,男主人公尼克俘獲小三安迪的主要手段就是向她推薦黑色電影,比如《夜長夢多》和《雙重賠償》。更深層的特征是:無論是整體框架,還是細節(jié)鋪排,這部小說都好像是在同時熟練地使用“雙語”寫作——文學語言和影視語言,后者的比重與貼切程度甚至超過前者。隨手翻翻,你就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潛在的影視改編者的暗示(那些似乎應該定格的畫面,哪怕只有一個短句,作者都會單獨拎出來占一段),看到無數類似于分鏡頭劇本的表述:“我順著自己上樓梯的節(jié)奏說開了:‘當時我為一本雜志寫作(上了一級臺階),為一本男性雜志(上了一級臺階)寫一些關于流行文化的文章(這時又上了一級臺階)。’到了最上面一層臺階,我轉身看見吉爾平正掉頭回望著客廳。”
從文字到影像的“改編史”發(fā)展到今天,天平兩端開始出現了新的傾斜。大衛(wèi)•芬奇面對的是一部比當年的《搏擊俱樂部》更“現成”的小說,簡直就像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你甚至可以懷疑,弗琳在設計小說里那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尋寶游戲時,腦海中自動放映過多少部電影,其中也許就包括了芬奇早年那部著名的《心理游戲》。如何在這部“本來就已經是電影”的小說上烙下導演獨特的印記,這是芬奇面對《消失的女孩》時,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芬奇只需要微調細節(jié)。這里調一點,那里調一點,聚攏起來就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尼克還是那個尼克,但小說里尼克的形象更猥瑣也更不負責任。一個被寵壞的獨生子、潛意識里想攀附紐約富家“酷妞”的鳳凰男躍然紙上。電影對這樣的指控雖然也有含蓄表達,但在強度和密度上都要小一個數量級,電影中的尼克更像是個內心怯懦、被虛榮心帶上不歸路的小男人。舉個例子,小說中的尼克剛發(fā)現出軌的事實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便毫不猶豫地在律師的授意下甩掉安迪,還在爭執(zhí)時被安迪狠狠地咬了一口。電影里跳過了這段插曲,安迪毫無預兆地上電視向公眾懺悔,這樣的安排自然使得觀眾更容易對尼克報以同情。而在尼克的對面,小說中的艾米有充足的篇幅展示她的委屈。她不僅傾盡所有資助不成器的尼克,還看護尼克罹患絕癥的母親莫琳,甚至被莫琳逼著去捐了一次血。莫琳當時振振有詞:“我不能再捐啦,但我想你可以頂上我的位置,這差事能幫你賺上幾塊零花錢,畢竟女孩子家總該有點私房錢嘛。”
一陣急怒涌上艾米心頭,她在心里字字泣血:“我曾經有過許多私房錢,但我把錢給了你的兒子。”這樣的婆媳故事要是放到我國的天涯論壇,大概沒過幾天就能砌出幾千層樓來,但顯然離芬奇的風格太遠,所以被堅決刪去。一同被刪去的還有很多讓艾米有可能獲得同情分的細節(jié),比如她曾經飽受學校里另一名女生的暴力威脅,后者將她等同于小說中的角色,認為只要殺了她,自己就能取而代之。芬奇需要一個更強悍的女主角,冷血、蛇蝎、胸有成竹、神秘莫測,與所有黑色影片的經典形象(無論是《雙重賠償》還是《本能》)一脈相承。只有確立了這個人物,這部電影才算真正走上芬奇的軌道。
與之相應的是,從小說到電影,兩個人物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微妙卻至為關鍵的變化。小說里顯然更接近于均勢,兩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某些段落甚至爆發(fā)出類似于《史密斯夫婦》的喜劇色彩。他們倆都是作家,艾米偽造的日記刻意丑化尼克,而尼克也寫過詆毀艾米的小說提綱。后來,尼克真的寫成了一部揭露“艾米是殺人犯”的小說,卻在艾米用他的精子人工授精之后,刪掉了手稿。這種雙向虛構的情節(jié)本來也算是不錯的橋段,但為了確立艾米的狠毒形象和在故事中的壓倒性地位,芬奇只保留了她偽造的日記。
決定性的改變發(fā)生在殺人現場。被影迷津津樂道、重拍三十六次才過的“一鏡割喉”,比當年莎朗•斯通的冰錐殺人還要驚悚,殺人者與被害者都處在高度清醒的狀態(tài),性與血在同一時刻升至頂點,火花四濺。芬奇此前所做的一切增刪變化(包括增加了一些流暢而陰郁的床戲),就是為了這一刻的爆發(fā)。相比之下,小說里的描述要軟得多,倒霉蛋德西在前面的鋪墊中顯示出頗為強烈的控制欲,于是艾米為了回家“被迫”想出了對策,在一杯馬提尼里摻了安眠藥,待他鼾聲如雷時,艾米才對自己說:“我可以動手了。”
然后呢?然后,在弗琳設想的電影語言里,鏡頭一轉,血淋淋的場面被輕松回避,艾米全身而退,回到尼克身邊。創(chuàng)作者的性別差異在結局體現得淋漓盡致:男導演恪守黑色片的本分,引領男觀眾代入受害者角色,在美麗的蛇蝎女人面前戰(zhàn)栗不已;女作家則借著尼克的口,對愛情和婚姻的實質仍然流露出某種天真的溫情:“……那個女人知我入骨,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比她更了解我。我本以為我們倆成了陌路人,結果卻發(fā)現我們彼此從心底深知對方。”
當這“洪水滅頂般的浪漫”在大銀幕上被芬奇一系列冷冰冰的、不給觀眾留下任何希望的鏡頭瓦解時,小說《消失的女孩》和電影《消失的女孩》終于在天平兩端獲得了各自獨立的價值。塵歸塵土歸土,芬奇的歸芬奇,弗琳的歸弗琳。
以上就是學習啦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xù)關注學習啦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學習啦,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