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是什么(3)
電影:
沒有沿用“打耳光”的套路,改成七月用花灑把安生澆得全身濕透,向安生示威,宣示家明的主權,種種寄生在罅隙中的情緒猛然翻覆上涌。七月爆發(fā),兩人大吵一架。
女生之間的感情復雜不合邏輯、相愛相殺最能形容透徹,外人的確難以體會。她們只有彼此,但又相互嫉妒、相互忌憚,相互恨。羨慕對方卻不能成為對方,更無法再像小時一樣共有一個外界無法打破,只有彼此相融的烏托邦。
小說:
七月隨后等了家明一個月,家明回歸,兩人結婚。安生出國,再次寫信是告知七月懷了家明的孩子,自己孤身一人。七月讓安生回家并照顧她,隨后安生不幸難產死亡,七月與家明一直照顧安生的孩子,出版安生小說《七月與安生》。
電影:
這里導演則開始醞釀、鋪墊并最終呈現連續(xù)反轉的劇情。導演似乎著意要延展故事的長度,為深入體現兩個女孩之間最本質的關系——借用作者本人的描述,她們是“一個人心中的兩個自我。是自我的對抗與和解?!?/p>
影像的改編也都以此為出發(fā)點,不知是否不滿足于小說中兩人被安排的宿命,導演柔化了悲劇和沖突,在盡可能致敬原著的基礎上,加了一版理想化的解讀,突出兩個女孩性格中的隱性特質,上演命運置換。
對于讀過原作的人而言,聽到影片上映,像突然撞見舊識,已經多年不見沒什么話好聊,雖然共有一些少年往事,可想起來倒是很為青澀時代尷尬。不過文字里有熟悉的故事,影像之間或許能看到一些過去的影子,這么想著,也就一邊故作不屑一邊又心情復雜地去看了影片。
原本虛幻無實體的角色在演員表演的一剎那開始有了具象形態(tài),但其實很難真正對號入座??赡軐τ诖蟛糠謺詠碚f,七月與安生早已脫離“角色”的概念,而是抽象地成為一段代表著迷惘、激烈沖突、不斷探索尋找自我與意義的經歷,是茫然沖撞、不知所措的心境。
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困惑與思考,故事之所以能夠被廣泛閱讀,大概也折射出群體一段時期的內在狀態(tài)。
《七月與安生》從表象上來看有太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元素,看起來過于親密的閨蜜、狗血的三角戀,極端的情境在現實里可以說并不存在。然而它既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夢幻迷離、充滿神秘感的《雙生花》,也與日式溫柔淡雅的《花與愛麗絲》有明顯差別。
盡管有諸多爭議,但抽離花里胡哨的外殼,故事實際上只是在講述一個人內在的兩股力量,它們對立、共生,矛盾而此消彼長。形式笨拙、或許不堪回首,但戲劇化的浮夸里還有想要真誠探討的事物,盡力向擁有深度的遠方前行。好在尖銳的矛盾過后,我們最終都度過了那段不明所以的成長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