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勵志散文隨筆
想必有不少的大學生都會喜歡時不時地找一些關于大學生活勵志的散文隨筆來看看,那么大學生活勵志散文隨筆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活勵志散文隨筆:大學里的5種人
根據數千份問卷調查結果,并依據目標解析學理論,將大學生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請各位對號入座。分類的目的在于,喚醒大家的目標意識,讓大家粗略認清一下自己,當然認清自己不光這么簡單。
第一類、正確目標型,這一類人不多,約占大學生總數的8%
表現為,要么醉心于自己的專業(yè),并以專業(yè)為職業(yè)目標而努力,比如秦希燕能一口氣能背幾千條法律條文,最終成為十佳律師;要么在專業(yè)之外找到明確目標,并能將專業(yè)之外的東西發(fā)展成為自己的職業(yè),比如徐小平老師案例中的廣播工程專業(yè)的蔡鳴飛就憑魔術揚名吃飯。
這類人能夠認識自我,目標明確,而且興趣和目標統(tǒng)一,所以生活充實,精力集中,很快成為佼佼者。
看完這一條之后,你別以為自己就是這種類型。捫心自問,你真的醉心于你的專業(yè)嗎?你能做到像袁隆平那樣不論沉浮跌蕩貧困疾病衰老都堅持自己的專業(yè)愛好嗎?或者,你知道你在專業(yè)之外還能做什么才能安身立命養(yǎng)家糊口嗎?
不知道,就別往這個隊列靠。
第二類、錯誤目標型,這類人約占總數的15%
表現為,要么不喜歡本專業(yè),但是又要去死記硬背拼成績拿獎學金,或者拼命過四六級,或者盲目考研;要么把不能當職業(yè)的愛好興趣等作為職業(yè)目標,比如一個身高不足165但對籃球狂熱的人告訴我說他要打籃球吃飯,一個喜歡低吟淺唱卡拉亂K且對邁克爾杰克遜狂熱但從沒參加比賽和獲獎(也沒看出其他天分)的人居然說他要出專輯開演唱會。
這類人產生錯誤目標的原因:不認識自我,往往眼界狹隘,頭腦偏執(zhí)。
后果:目標的錯誤,興趣的偏頗,能力的局限,使得這類人要么過的痛苦,要么注定失敗,無論干那行都不會有太大成就。例證:很多考上研之后就混日子的人,很多在工作上蠅營狗茍混日子的人,究其本因,就是因為目標不明。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過的很悠閑,其實內心的漂浮才是真正的痛苦。
解法:此類人有一定的上進心,肯發(fā)奮,有激情,只要給他們糾正目標,還是會有所作為的。
第三類、沒有目標型,這種人最多,占總數的60%
表現為,對專業(yè)沒感覺,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也不知道可以做其他什么。每天起床吃飯,正常上課,偶爾自習,經常睡覺玩游戲。為了上課而上課,鮮有自己的安排和計劃。不喜歡學習,成績平平,也不熱衷社團鍛煉、兼職、實習、創(chuàng)業(yè)。喜歡逛街打鬧睡覺上網扯談,沒有什么思想,也不會犯什么大錯。這些人不很努力但是也不很墮落,會經常自責,而且易受他人影響。人數最多。反映到社會上,就是庸庸眾生如此之多的原因。
這類人一般不認識自我,沒有明確目標,把未來教給專業(yè)和學校,缺乏雄心壯志、激情易逝、毅力不強等就業(yè)能力也不是很強。這類人的出路就是“體制內、專業(yè)方向內”的就業(yè),不太適合有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職業(yè)發(fā)展空間和薪水不大。如果偏離專業(yè)就業(yè),則可能因為沒有專長也不是特別勤奮和有激情的人,極有可能游離在社會邊緣。
解法:這類人骨子里缺乏雄心激情之類的東西,如果有人刺激,也偶爾奮發(fā)一下,要談到徹底改變,除了需要目標明確以外,還需要有人持續(xù)不斷地糾正和影響,難度比較大。“三歲看老”這句俗語不一定很對,但用在這里,“20歲看老”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四類、渴求目標型,這類人約占總數的15%
表現為,不喜歡本專業(yè),也不喜歡死拼成績,不想和身邊的人一起墮落,經常內疚自責和痛苦,很有上進心,想找點更有前途的事情做,但是不曉得做什么有用。結果就去狂過四六級,狂考研,狂自習,越學越迷茫,越過越痛苦。
原因和結果:這類人雖然過的很痛苦很焦急,但由于目標不明,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好,也就注定不會是最優(yōu)秀的那一類人。這類人沒有我目標學里的“外我”,沒有選擇項。
解法:但是這類人勤奮肯吃苦,骨子里有激情和潛力,只要有高人指點,找到突破口,就會發(fā)展很快。
第五類是完全墮落型,約占總數2%
表現為,既不喜歡本專業(yè),也不喜歡別的什么,既不學習,也不兼職創(chuàng)業(yè)參加社團活動,只講吃喝玩樂游手好閑,完全游蕩放縱。
這類人沒思想,沒技能,也可能沒素質沒道德,基本發(fā)展方向是社會混混,而且病入膏肓,劣習難改,難解(也不等于無解,浪子回頭也還是有的)。
大學生活勵志散文隨筆:爸爸,我為什么要上學
爸爸,我為什么要上學呢?兒子上學不久問爸爸。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
一顆小樹長1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
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
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別的。
如果上6年學,小學畢業(yè),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yè),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yè),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yè),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梁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yè),他就可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比如手機、電腦…
知道了嗎?
兒子:知道了。
爸爸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干活賺錢,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那次談話對兒子來說印象深刻。從此跟孩子交流既不需要威逼,也不需利誘,孩子會為自己做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