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通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適應環(huán)境、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1.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以“天之驕子”自居,于是便用藐視的眼光看待一切,總是認為別人都不如他,也懶得同別人交往,或在同別人交往時盛氣凌人,將自己的意見凌駕于他人之上。還有些來自城市,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學生,看不起農(nóng)村學生或小城鎮(zhèn)來的學生,自以為比別人高貴,不想搭理他們,或只同極少數(shù)“身份”相近的學生相交,給人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上,很難接近。因此,這些人不喜歡關心他人,也不愿意去了解別人,只要求學校和教師多給個人提供方便,處處要顯示比其他同學強。他們要當班干部、學生會干部,還想在入黨、就業(yè)上領先于別人,使得同學關系很僵。
2.孤獨,自卑,羞怯,不敢交往。在大學生中,有些人性情孤僻,整天寡言少語,行動怪異,不愿與同學接觸交往,同學也因此而不愿與之接觸,整天郁郁寡歡,孑然一人。平時除了個別感興趣的課程外,其他功課不愿意學。有些來自農(nóng)村或偏遠山區(qū)的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里,接觸外界的機會比較少,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鍛煉,入大學后,那閉塞的心扉一時難以打開,總是羞于同他人交往,或集體活動時發(fā)言膽怯,產(chǎn)生懼怕心理。還有些缺乏家庭溫暖或很早失去父母關愛的學生,心理過早地受到壓抑和創(chuàng)傷,一直處于孤獨、自卑的狀態(tài)。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更不愿參與競爭與交往,始終用冷漠眼光去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形成了孤僻、自私的心理,不愿意接受或認同于別人,我行我素,同學關系緊張。
3.過分注重小集體、小團體利益,講哥兒們義氣。關心集體、熱愛集體、助人為樂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但集體不等同于“小集體”或“小團體”,幫助他人也完全不同于哥們義氣,二者之間有質的區(qū)別。過分偏重于后者,就變成狹隘、自私的個人主義行為。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必須以前者為前提,才不致于損傷大多數(shù)同學的利益,造成與多數(shù)人關系的不協(xié)調。
4.過分追求異性,沉湎于“愛河”之中,忽視同大眾交往。大學生正值青春發(fā)育的時期,追求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友是一種正常心理,也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愿望。應該說,大學生談戀愛是當代大學校園的一種不可回避的現(xiàn)象,青年男女正當?shù)男枨?,無可厚非,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人中有部分過分沉湎于“愛河”而不能自拔,他們上課遲到,甚至經(jīng)常不聽課、不參加集體活動,也很少同其他同學交往,成為班級中的“特類”。他們把談戀愛當成是自己的主業(yè),沒有過多的時間也不愿意“浪費”寶貴的精力與其他人交往。
5.“戀舊情結”濃厚。一些大學生在未入大學前,往往把大學想象得非常美好、過于神秘,認為大學是理想中的“天堂”、“生活中的樂園”,一旦進入大學校園后,隨著時光的流失,那種新鮮感、神秘感便慢慢消失,甚至覺得大學里生活貧乏、單調,“一個書包兩只碗,寢室―食堂―教室”簡單重復,久而久之便產(chǎn)生了厭倦情緒,甚至寢食不寧,便自然而然地留戀起中學時的生活,想起了中學老師、同學、親友。不少大學生排斥眼前的朋友,追思中學的朋友,不交身邊的朋友,留戀昔日的朋友。這種“戀舊情結”使得一部分學生對大學生活感到索然無味,整日沉浸在追思與遐想中,不愿同身邊的同學交往。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
1.自卑心理。進入大學后,有些學生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平時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于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tài)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2.怯懦心理。主要存在于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學生身上。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xiàn)。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學生,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么,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jié)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大學生特別是女生在宿舍關系上處理不好經(jīng)常因為此。
4.逆反心理。有些學生總愛與別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論是非曲直,都與他人持相反意見。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chǎn)生反感和厭惡。
5.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chǎn)生負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xiàn)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大學生的“小集體”現(xiàn)象大多如此造成。
培養(yǎng)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途徑
人際交往的核心部分是合作和溝通。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首先要從一開始就有積極的心態(tài),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在日常交往活動中,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回避,而要敢于接觸,尤其是要敢于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經(jīng)歷,不要因來自邊遠的地區(qū)、相貌不好看或者經(jīng)歷不如其他同學而封閉自己。其次要從小做起,注意社交禮儀,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點滴學起,集腋成裘。再次要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最后要認識到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打動人的是真誠,以誠交友,以誠辦事,真誠才能換來與別人的合作和溝通,真誠永遠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之一。
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講,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除遵循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外,還一定要鍛煉兩種能力:一是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對其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洞察力。
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處加以區(qū)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環(huán)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進而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huán)境。要成功地達到社交目標,就要審度客觀情勢的變化,因時變通,適應各種各類的社交情境。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環(huán)。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了解的取向,是人際交往能力發(fā)展的一大障礙。
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相關文章:
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上一篇:如何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下一篇: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