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處世之道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界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wěn),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清代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xué),用之于當時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大家想了解古代名臣的人際關(guān)系是如何處理的嗎?下面來看看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吧!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xué)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處世之道
1、為官不能憑一己之好惡。曾國藩一貫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官者,一定要根據(jù)情理處理事情,不能以一己之好惡處理事情,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服。曾國藩“不禁秦淮燈舫”一事,充分說明他是遵循這一原則的。金陵,乃六朝金粉之都,不僅是旅游的勝地,更以其富貴繁華為天下人矚目。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訪思想比較保守,對秦淮河的畫舫尤其看不順眼,下令各縣嚴厲禁止秦淮河的畫舫燈船,并征求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意見。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謹慎保守的曾國藩是主張嚴禁的,誰知曾國藩卻說:“叛亂初平,國家處在太平之時,游船畫舫不應(yīng)該再禁了。我身為兩江總督,處理事情不能僅憑自己的好惡,務(wù)要為金陵百姓恢復(fù)一個游樂場所,重建一個人文薈萃的江南名城”。曾國藩不禁秦淮燈舫的消息傳開后,大大促進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繁榮,整個金陵出現(xiàn)了一派豐樂昌盛的氣象。曾國藩是一個封建官吏,但能與時俱進,從大局出發(fā)看問題,這是難能可貴的,真正強調(diào)的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體現(xiàn)了一個官員應(yīng)有的素質(zhì),也與現(xiàn)在提倡的公務(wù)員為人民服務(wù),建立服務(wù)型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
2、時時牢記“謹慎”二字。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zhèn)壓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起初作戰(zhàn)的時候,幾乎總是失敗,多次的敗仗讓曾國藩不得不謹慎起來,不斷總結(jié),終成大器。戰(zhàn)場上需要謹慎,官場上更需要謹慎。曾國藩對“慎”有著深刻的理解,并有專門的闡述,在《書贈仲弟六則》中說:“古人曰欽、曰敬、曰謹、曰懼,皆“慎”字之義也。慎者,有所畏憚之謂也。居心不循天理,則畏天怒;作事不順人情,則畏人言。少賤則畏父師,畏官長。老年則畏后生之竊議。高位則畏僚屬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憚,則必不大,鬼神必從而原之。”人生因謹慎而安然,為官因謹慎而少禍。綜觀曾國藩的一生,在其行為處世的各個方面都有謹慎的影子,為人謹慎可以說是他性格特點方面的概括。“慎”的特點給曾國藩帶來了官運,也給他帶來了好名聲。他的這一為人處世的原則,對我們今人也很有啟發(fā)。為官者,處處要小心謹慎,否則會阻礙前進的腳步。做到謹慎,并不是干什么事都裹足不前,而在于保持清醒頭腦,保持一身正氣,把準行為取向,多些防微杜漸,切勿得意忘形。
3、禍從口出,言多必失。30歲以前的曾國藩總愛說話,并且他的言語中總是有一股尖酸刻薄的味道。雖然自身很有才華,但是別人還是不愿意與他交往,對他敬而遠之。因為,無論在酒桌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經(jīng)意的譏諷話語總能夠讓同僚或關(guān)系普通的朋友們難堪。時間久了,他的惡名也就傳得較遠。后來,翰林院的同僚們漸漸孤立了他。曾國藩如果不知悔改,他的仕途應(yīng)該不會長遠。然而,曾國藩的優(yōu)點是他能夠反醒、檢點自身,多言的毛病最終改掉了。他后來說:“常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在曾國藩寫給兩位弟弟的信中,他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于面貌”。“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的教訓(xùn)古往今來可謂屢見不鮮,如今更加信奉“沉默是金”,這雖然有時有逃脫責任、裝傻充愣之嫌,但確是此行中為人處事之真諦,特別是在我們這個要經(jīng)常保守秘密的職業(yè)中,對謹言慎行的要求就更嚴了。如果像曾國藩早年那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恐怕輕則一事無成,重則飯碗丟矣。多言的人通常無法控制自己的嘴巴,將自己知道的或想要說的事情都說出來,結(jié)果,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在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人,破壞了本可維持的人際關(guān)系。再者,多言的人,在對問題還沒有徹底弄明白前,已經(jīng)開口說話,思維的不嚴密必然導(dǎo)致陳述中的錯誤,小則被人反駁,重則闖下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