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有哪些(2)
中學生語文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一、深挖課文主體、充分利用教材
(一)、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中學語文教材是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材料,是編者的汗水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雖然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但大部分篇幅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例如:第七冊的《回憶我的母親》、《“兩彈”元勛鄧稼先》、《魯迅自傳》、《毛澤東的少年時代》、《第一千個球》、《巨人和孩子》、《地毯下的塵土》《最苦與最樂》《愚公移山》等這些篇目,對培養(yǎng)和樹立中學生的“三觀”非常好的效果,關鍵看教師如何引導的問題。
“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我們古人一直就把“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作為教學最主要的目的,現(xiàn)在推行的素質教育也始終把教會學生“三會”即“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作為教學的目標。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執(zhí)教者卻有意無意的偏離了這一主題。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長遠的使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不符合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擔負青少年“三觀”形成,祖國、民族未來發(fā)展的方向的人文教育工作者,應明確自己肩負的重任。
(二)、培養(yǎng)各種技能:朗誦、表演、講故事、演講等。 語文教育不應僅僅是教學生識字和閱讀的問題,更應該是一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問題。在教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同時,更主要的應該要學會了解文章并欣賞文章。通過學習課文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句,加強自己的基礎知識,進而做到會朗誦、根據(jù)課文片段進行簡單的表演、講故事、改編、演講等。培養(yǎng)朗誦、表演、講故事、演講等各種技能,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主要的是通過培養(yǎng)這些技能,還能大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所有學生都知道學習語文不是僅僅為了考試,更多的是為了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意義。而這些技能的培養(yǎng)成功,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做到“能說會道、能歌善舞”,進而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三)、培養(yǎng)熱愛環(huán)境、關心社會、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文學,即是人學,語文是人們是學習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早在以前就有人提出大語文的說法,是對語文的定義、內容、作用更高意義上的認識,真正的語文老師所肩負的任務已不是教書識字而已,更多的是擔負起要把學習者培養(yǎng)成一個對家庭、社會、民族、人類、地球應當擔當怎樣的責任的問題。中學語文教材有很多篇幅對這些內容有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代表的是作者和編者的觀點和看法,正確與否、客觀還是偏激、個體還是共性。例如:《樹林和草原》《鶴群》《山米與白鶴》《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最苦與最樂》《懶惰的智慧》等這些課文,作為教師在教到這些課文的時候,不要死教條,而是先讓學生自己結合實際去閱讀課文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老師也不要輕易表態(tài),而是把把教參的觀點和自己的見解講出來,穿插社會歷史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自己去判斷、去認識,再做適時的引導,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科學認識。
中學生語文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二、拓展開去,開闊視野,認真做好讀書札記、課前五分鐘、日記、游記。
一個知識衍博、造詣深厚的學者,他獲得知識的途徑也必然是廣泛而豐富的。同樣中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僅僅靠一節(jié)語文課、一本語文書是絕對不可能的。要想學好語文除了上好語文課、學好語文課本之外,還要盡可能的做到:(1)、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作好讀書札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學到無限的知識,進行大量的閱讀是必要的,而做讀書札記則是大量閱讀變得更有效的保證;(2)、閱讀是為了補充知識,內在的知識更多的還要通過外在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而課前五分鐘,則是鍛煉這種語言表現(xiàn)的最好方法,語文老師千萬不要吝嗇這五分鐘的時間,往往偉大的演講家、出色的辯論者就因這五分鐘而產(chǎn)生;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私下里的時候,有一直說不完的話,但一旦真的要讓他,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的時候,就變得臉紅耳赤、說話吞吞吐吐,半個鐘頭說不出一句話,而課前5分鐘,則是改變這種狀況、鍛煉學生膽量的最好方式;(3)、閱讀是從歷代的智者中獲得已有的知識,而日記、游記則是從生活中獲得及時的感知。即我們常說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得真知。讀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寫作,那就像一個想學游泳的人,學了很多的理論,卻從來不下水,結果也是不會游泳的。寫作業(yè)也一樣,因而,指導學生節(jié)假日、星期天要盡量的走出去,從現(xiàn)實生活中、奧秘無窮的大自然里學到更多的知識。
假如上好語文課,是一滴水的話,那么作好“讀書札記、課前五分鐘、日記、游記”則是一個海,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會永不枯竭,要學好語文,真正把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那就必須作好“讀書札記、課前五分鐘、日記、游記”。當然作好“讀書札記、課前五分鐘、日記、游記”是要花一定的時間,這就要教會學生科學安排,以免影響到其他科目的學習。
中學生語文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三、放眼未來,不求考試一時的得失。
現(xiàn)代的社會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社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素質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學生“會做人、會學習、會工作”但是,教學過程中如何作到這一點,確實令很多教育工作者頭痛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歸根結底也在于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體制,由于高考定終身,分數(shù)即一切的觀念,整個社會都只重視每次的考試結果,至于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很少有人問津,只要是分數(shù)高,就是你書教好、你就是好學生,因而,也就導致了補課再補課、考試再考試,也就有了“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的流行話語,最后只能導致老師厭教、學生厭學,語文沒人想學的尷尬的境地。
因而,真要讓語文走出這樣的尷尬境地,還要樹立語文學習是“放眼未來,不求考試一時的得失”的觀念,因為語文教育的人學教育決定了學生在學會“會做人、會學習、會工作”的時候,短期內成績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譬如:深挖課文主體、充分利用教材培養(yǎng)三觀和各種技能、熱愛環(huán)境、關心社會、養(yǎng)成良好習慣,作好“讀書札記、課前五分鐘、日記、游記“的時候,很多內容是很實用但又不一定短期內的考試會考試的,因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考試成績,也必然會招來各方面的非議。假如沒有自己的長遠計劃,沒有教育學生樹立長遠學習的觀念,只是考慮考試一時的得失,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因一時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做法,最終使語文教育永遠走不出沼澤地,深陷原先的尷尬境地。
如何才能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一個迫切而又永恒的話題,上面三個方面只是自己教學生活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也取得一些效果,但真要讓語文在整個學習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讓語文成為學習和生活的必須還是任重道遠,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身體力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認真探討。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