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喪葬禮儀習(xí)俗
壯族的喪葬禮儀習(xí)俗
壯民族的喪葬禮俗復(fù)雜多樣,既有社會禮儀的特點(diǎn),又有人類處理死者的信仰行為。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為大家準(zhǔn)備的壯族的喪葬禮儀習(xí)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壯族的喪葬禮儀習(xí)俗
人老臨終,家人盡集身旁,以示告別。有的地方,人死后由孝男、孝女到河邊或井邊投錢幣、燒香焚紙錢以“買水”浴尸,然后鳴槍、放炮、敲鑼打鼓或嚎啕痛哭以向村鄰報喪。
Deuz bae 終別
壯族老人病危時,兒女、媳婦們必須晝夜輪流守候身旁照料,當(dāng)老人臉上泛起紅暈、眼睛特別明亮?xí)r,有經(jīng)驗的人便知道,此乃臨終前的“回光返照”,于是召集全部兒女、媳婦至床前,恭聽老人的臨終囑托。老人斷氣后,立即用白布將尸體蓋好。
Naeuz fangz 報喪
采取兩種方式:(1)放炮、鳴槍、敲鑼打鼓或嚎啕大哭,告知鄰居和親友。房族兄弟和近鄰聞之,即主動前來幫助料理后事。(2)由喪家晚輩或請鄰居到親族、好友,特別是舅家報喪。報喪人到死者親友家門不能直接入門,而必須叫人用火灰撒在門口和門檻后,方可進(jìn)門報喪。
Swiq ndang 浴尸
浴尸之水必須由孝男持甕到河邊或井邊投錢幣后汲回來。若死者沒有生育兒子,則以族內(nèi)兄弟的一個兒子來代替,此人因此便成為死者的繼承人,有權(quán)繼承死者的遺產(chǎn)。孝男去買水時必須頭戴竹制白布喪帽,身著白布孝服,腳穿草鞋,陪同的親友也要頭戴白布孝巾;將水汲回來后,加入柚子樹葉或柑橘樹葉、桃樹葉、黃皮樹葉等燒至溫?zé)?,俗稱“解穢水”,由孝男、孝女用此水親自為死者浴尸。
浴尸后開始為死者剃發(fā)須(男性)和梳頭(女性)。剃下的發(fā)須必須丟至人跡罕至的巖洞里面,以免被他人踩著。在剃發(fā)梳頭后,還要給男性死者戴帽,女性包頭巾,然后換上新的衣服和鞋襪,俗稱“壽衣”或“冥服”、“壽鞋”。一般人家給死者穿三、五套新衣,至少也要一套。更衣后,有的地方還要在死者的口中放銀幣或硬幣,俗稱“含金”。
Haeuj faex 入殮
入殮前必須請舅家人到場驗尸,方可入棺。入殮時,將棺材抬到靈床前,置放于兩張長條凳上。老人的棺材一般在死者健在時就已經(jīng)備下,用黑漆將外部漆得黑亮,兩頭分別用紅漆書寫“福”、“壽”字樣,在棺材底墊一層草木灰和爆米花,上面鋪一層白紗紙。所有壯族地區(qū),尸體入棺時忌哭,以免眼淚滴在棺材內(nèi)或死者身上而帶來不吉。死者入棺后,即用白布覆蓋尸體,凡子、女、婿、媳及親友送的白布須全部蓋于尸上。死者生前喜愛的小件器物也殮入棺內(nèi)。此外,從老人斷氣到入殮之前,喪家全家上下必須戒葷吃素。在未出殯前,孝男、孝女禁止吃豬肉、喝生水,不能洗手、腳和臉,不準(zhǔn)吸煙。
Daenj hau daj Dawz hon 戴孝與守靈
靈堂多設(shè)于堂屋,靈柩一般擺放在堂屋正中,棺頭朝向大門外,棺頭前置放一張八仙桌,上面安放靈牌和祭供品,俗稱“靈臺”。入殮后,所有晚輩全部為死者戴孝,長輩則無須戴孝;若與死者是配偶關(guān)系,則妻子必須給丈夫戴孝,而丈夫不必給妻子戴孝。孝服均為白色,男子頭扎白孝巾,身穿白布長衫,腰間束白布帶或麻繩帶,腳穿草鞋;女子孝服樣式與此類似,只有上衣是白色短衣。死者的長子須腰佩長刀或劍守靈,若長子不在則由長孫代替;若長子已故去且無后,則由次子替代。
Boux hek ma Gumq baengz 吊唁與道場
吊唁和道場是整個喪禮的高峰,日子極為慎重,停柩或三天或五日,個別地方長達(dá)數(shù)月之久,直至選好吉日,挖好墳坑,才開設(shè)道場和出殯。期間,一般都要請幾個到幾十個師公或道公來超度亡靈。在白天,親友絡(luò)繹不絕地前來吊唁。吊唁者到來,要在靈前鞠躬致哀,孝男孝女則面向吊唁者,雙膝跪地,口頭還禮。通常由喪事的總指揮在門外迎接吊唁者,派人接過吊唁者送的大米、米酒、肉、錢、祭幛等禮物并登記入帳,以便日后禮尚往來。
吊唁者當(dāng)中,女婿和外家舅舅的地位最為突出。女婿須和孝子一樣盡其孝道,所送的禮品當(dāng)中須有一副一丈多長的壽幛,上書死者姓名諱號及頌揚(yáng)死者功德的楹聯(lián),還有一只紙馬以供死者作前往冥界的坐騎。若是舅舅前來吊唁,隨他而來的十?dāng)?shù)位至親全著清潔整齊的黑裝,到村邊先鳴紙炮一響通知喪家,孝子聞聲也鳴紙炮一響還之,舅舅來到門外,孝子須手捧靈牌向舅舅跪拜,待舅舅攙扶才能起來。吊唁賓客一般都要等到出殯之后才能離去,否則視為失禮。他們白天和孝男孝女一樣戒葷吃素,晚上寄居在鄰居家里。
Ra ngoenz nde daj Fangz bae dinh 擇吉與出殯
民間普遍迷信風(fēng)水術(shù),出殯之前要請地理先生確定葬地和確定出殯日子。出殯的時間一般選在上午。出殯前一般要舉行隆重的“家祭”。祭奠的次序是先親戚后子女,由遠(yuǎn)而近,最后是長子。出殯時抬棺的可用八人;七十至七十九歲為“中壽”,可入大棺,至少用八人抬;八十歲以上為“上壽”,可入特大棺,需十六人用黑布條攀著棺材抬出,表示八仙齊出動,抬死者成仙。出殯時先“發(fā)擔(dān)”,即由親生女兒挑著裝有酒、大米、雞、豬肉的擔(dān)子,至半路跪迎靈柩,然后交給別人挑回來;如果女兒已婚,則直接把擔(dān)子挑回婆家;到了墓地,送葬婦女爭先抓一把墓地上的土即可轉(zhuǎn)回,以先回到家為吉;出殯回來,眾人要用桃樹葉熬的水洗手,叫“去邪”。出殯歸來,主客一起吃一頓豐盛的飯食,表示喪家的謝意,壯語稱“ngaizgvaiz (挨乖)”,意為晚吃的早餐。
Roengz haem下葬
棺木抬至葬地后,孝男孝女跪于墳坑前,由道公或師公喃摩,然后開始下棺。由孝子先埋第一把土,眾人才能挖土掩埋。即將下棺時,孝子用柴刀在墳坑邊劃幾劃,并輕吹棺木七下或九下,以示恨不得將墳地破壞和將棺材劈開,不忍讓親人埋入地下。各地的新墳一般多呈圓錐狀。墳地有一定范圍,一般在墳的前后左右三至五米的地方,不會有人再葬。壯族多薄棺淺葬,稱為“寄土”或“小葬”。待三至五年后,撿骨重葬,稱“二次葬”或“撿骨葬”。高壽或德高望重者去世則采用“大葬”,葬禮比較隆重。所用棺木均為質(zhì)地上好的木料,棺槨龐大,墓室寬闊。大葬后,不再撿骨重葬,故又稱“永久葬”或“固定葬”。
Souj hauq caeuq Baet doj 守孝與掃祭
出殯后,孝子須在靈牌前的地板上鋪席守靈,守孝期長短,各地不一。期間不脫孝服,不得坐高凳,不上床安睡,不外宿,不趕圩,不剃頭,不參加歌圩,男不娶,女不嫁,夫妻禁止同房……靈牌到守孝期滿才可焚化。母親亡故守孝三社,父親亡故守孝兩社,母孝重于父孝;守孝期間,親友常常于夜晚到喪家慰問、陪伴。此外,各地均有守孝期間“做七”的習(xí)俗,又稱“回魂”。
葬后三日,開始第一次掃祭,內(nèi)容包括為死者“送飯”、“送水”、“送火”、“覆土”(給新墳添新土)等。守孝期間,逢年過節(jié)必須到新墳祭祀。
壯族禁忌內(nèi)容
壯族人忌諱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qū)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nèi);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nóng)具的人進(jìn)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nóng)具,脫掉斗笠、帽子?;鹛?、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臺。壯族青年結(jié)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jìn)入產(chǎn)婦家。家有產(chǎn)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只雞或相應(yīng)的禮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hù)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qū),嚴(yán)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zāi)或其他重大災(zāi)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zāi)。儀式結(jié)束后,于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jìn)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