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式婚禮
什么是中式婚禮?婚娶之禮。古時于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故稱。古代婚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在《禮記·昏義》篇對中國古代的昏禮的形式及意義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婚禮是漢傳統(tǒng)文化精粹之一,大紅花轎、浩浩蕩蕩的迎親儀仗隊、拜天地、掀蓋頭,身穿"鳳冠霞帔、狀元服"的中式婚禮,"追尋文化根源、重視傳統(tǒng)民俗"成了現(xiàn)代人的新"時尚",這就是中式婚禮。
婚禮起源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guān)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锻ㄨb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shè)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jīng)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后,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xiàn)了“親迎于庭”“親迎于堂”的儀節(jié)。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guī)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六禮婚制作從此為華夏傳統(tǒng)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
發(fā)展型婚禮
指在周制婚禮的基礎(chǔ)上逐漸演變的后世中國婚禮。其中混雜了許多其它來源的婚俗禮儀,有諸多變異,故此稱為“發(fā)展型”。
婚禮是什么時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漢代以后的戰(zhàn)亂,夜晚不安全的緣故,也許是因為感染了胡俗習慣,再加上后來的婚禮排場逐漸變大,時間變長,也就逐漸放在了上午,這樣,歡慶的儀式往往持續(xù)一天。
與后世婚禮不同,先秦至兩漢婚禮,女父迎婿于門外,禮節(jié)甚重,更別說刁難女婿的事了,唐《封氏聞見錄》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自從婚禮有了賀客和婚宴開始,婚禮的世俗歡慶氣氛就逐漸擴展。婚禮的歡慶的氣氛本是生民常態(tài),同時也來自華夏周邊的風俗浸染。胡俗婚禮多喜慶,后世婚禮的許多雜俗,比如鬧洞房,是契丹的婚俗??缁鹋?,則來自滿族。根據(jù)周禮,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像征。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無酒筵酬賓的儀節(jié),只在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專設(shè)一席。到后世,宴眾賓客會成了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項,鬧房也成了保留節(jié)目。也許,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縱觀以上兩種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模式,不難看出:歷史的悠久,國土的遼闊,文化基因變異的程度自然不會小,畢竟,沒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禮的發(fā)展上,華夏民族的婚制婚儀,吸納了許多外來民族的習俗。歷經(jīng)多次主動的、被動的民族間交流,經(jīng)歷多次國運縱橫起伏,華夏婚禮在漫長的時光中慢慢流變。
耐人尋味的是,從歷代禮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現(xiàn)像的態(tài)度:對周禮婚制的偏好,對世俗婚制的寬容。于是,理想與世俗便兩不相悖,各有市場。這也許就是華夏文化的特點之一,古人已經(jīng)給出了適宜的處理方式,不必苛求統(tǒng)一。
周制婚禮
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禮樂開國的西周,發(fā)揚于君子風范的春秋戰(zhàn)國,穩(wěn)定于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終為華夏婚禮之藍本,最終蔚成燦爛的云霞。
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沒有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瓒Y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jié)發(fā)之恩,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簡樸干凈,沒有后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繁雜的玩意兒,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后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后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商周時期的昏服也不是現(xiàn)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著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遠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yōu)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yōu)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什么是中式婚禮
上一篇:傳統(tǒng)婚禮的風俗禮儀
下一篇:中國傳統(tǒng)婚禮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