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級
西周,中國歷史上的古國名,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小國。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王畿,是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國。下面是有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級,歡迎參閱。
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級
西周地方政府的組織,曾有“五服”、“五等”的說法。所謂“五服”,就是依據(jù)諸侯封地的遠近,分封為甸,侯,賓,要,荒五服。服就是服事天子之邦國。《荀子·正論篇》云:
封內(nèi)甸服,封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國語·周語》也有同樣的記載
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說到漢代劉歆把范圍擴大,於是出現(xiàn)了“九畿”說。所謂“九畿”,據(jù)《周禮·夏官·大司馬》云:
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方千里曰國畿,其外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衛(wèi)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蠻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鎮(zhèn)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蕃畿。
“五服”說最早見《尚書·禹貢》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這段話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區(qū)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區(qū)繳納帶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區(qū)域繳納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區(qū)域繳納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區(qū)域繳納帶殼的谷子,最遠的一百里繳納無殼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qū)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領(lǐng)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國諸侯的領(lǐng)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qū)域是綏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來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則振興武力以顯示保衛(wèi)力量。綏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綏服的三百里是夷人們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蠻荒地帶,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尚書》五服說至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又重新作了闡述。至于“九畿”說,則完全是漢代儒家學派的一種理想構(gòu)思圖。實際上,周初的封疆沒有那樣寬闊,也不可能如此整齊劃一。所以這些論說,問題不少。首先,“五服”把戎狄之服置于蠻夷之服之外,這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因為西周的王畿在陜西,在王畿范圍內(nèi)就有戎狄,而蠻夷散布在淮水一帶,遠在南邦,與事實完全顛倒。其次,若依“九畿”說,那么西周疆域東西南北都已擴展至四千里之外,而事實是西周至宣王時代,疆土始得開拓;即使如此,其地域也沒有這樣廣大。所以說《周禮》的記載也與事實不相符合。在金文中并未見“五服”的說法。只是在《令彝銘》中有“者(諸)侯,侯田男”的記載。這里所謂的“侯田男”,實際上就是“眾諸侯”,并不是什么“服”?!渡袝?middot;周書》等篇,也未見五服說,只在《康誥》中有“侯甸、男邦、采衛(wèi)”的話,但揣其意,實指侯之甸、男之邦、采之衛(wèi)而言,并不是“侯”,“甸”,“男”,“采”,“衛(wèi)”各為一“服”。所以說,所謂“甸”,“服”都是指領(lǐng)土而言,而“五服”、“九畿”,則是泛指領(lǐng)土的廣大而已。
周武王滅商以后,把中央王朝直接控制區(qū)以外的這塊廣大土地進行了分封。封賞的對象,不僅有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的后人,更主要的是把土地封給周王的同姓和有功之臣。據(jù)《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當時共封“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成王時周公又進一步把文王、武王的兒子和他自己的后人分封在全國各地。對分封各地的諸侯,周天子稱同姓為“伯父”,“叔父”,異姓為“伯舅”,“叔舅”。宗法血緣關(guān)系把諸侯和周天子緊密地紐結(jié)在一起,使這些“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這種分封制度雖然在商代已開了先例,但當時被分封的邊鄙諸侯與商王朝并無親戚關(guān)系,所以時服時叛,而西周把分封制與宗法制結(jié)合起來,不僅鞏固了中央政權(quán),也加強了對廣大被征服地區(qū)的控制。
西周分封諸侯的爵位,因其封地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禮記·王制》云:“王者之制爵祿,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萬章》記載孟子回答北宮锜周室班爵之問時說: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之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及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依孟子所說,周初應(yīng)該有無數(shù)個方百里,方七十里,方五十里,以及方不及五十里的四方形的封區(qū)。如果有這么多的封區(qū),必然要在完成領(lǐng)土的開擴以后,還須事先進行土地測量,然后才能實行這樣的封建,這當然是一種幻想。在金文中根本看不出公、侯、伯、子、男之間的嚴格等級關(guān)系。實際上周初都是因武士已占領(lǐng)的土地而封賜之。例如夏之后聚於杞(今河南杞縣),而遂封之于杞,殷之后聚于宋(今河南商丘南),而遂封之于宋。又如《詩經(jīng)·崧高》敘述宣王封申伯的事,上云:“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下云:“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也就是說,因申伯已經(jīng)“南國是式”,才命之“式是南邦”,因他已經(jīng)“于邑于謝”,才命之“因是謝人”。這些都說明,所謂封賞、都是因其既成事實而加以追認的。當時各諸侯占領(lǐng)的土地是有大小之別,但決不是如孟子說的那樣正方形的等差。這種封地的等差說,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臆說,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這些被分封的諸侯,對周王室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nèi),對卿大夫來說,則成為“大宗”。大宗是世代相傳,“百世不遷”的。各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nèi),基本也是按照周王朝的中央職官機構(gòu),設(shè)官分職,以進行對奴隸和平民的統(tǒng)治?!渡袝?middot;立政》所列的“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烝、三亳、阪尹”,就是各諸侯國的封疆官吏。其中司徒、司馬,司空的職司與中央官的任人、準夫、牧相當,是諸侯國的“三亳”。亞、旅次之,是具體處理各諸侯國軍政事務(wù)的卿大夫。“夷,微,盧”,是西周邊疆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烝”,是他們的君長。“夷,微,盧蒸”,當是泛指臣服于西周王朝的方國首領(lǐng)。“三亳”是監(jiān)督商朝先王舊都的官吏。“阪尹”是險要地區(qū)的守官。
西周時,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權(quán)威,各諸侯國每年要定時向周王朝繳納貢賦和特殊物資,《左傳·昭公十三年》云:“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還要定期朝覲和率兵從征,保護周王朝。此外,諸侯也要對周王的死喪、婚嫁、巡游盡一定義務(wù)。諸侯如不履行義務(wù)或冒犯了“周禮”的規(guī)定,輕者受到譴責,如《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晉侯作宮而美,康王使讓之”;重者則要被處死,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周夷王時,齊哀公因紀侯在周王面前說了他幾句壞話,結(jié)果夷王不分皂白就“烹哀公而立其弟,是為胡公”。為了防患諸侯的叛亂,周天子還派人到一些諸侯國去監(jiān)視,這就是監(jiān)官,例如周初武王把管、蔡、霍三叔分封在邶、鄘、衛(wèi),“是為三監(jiān)”,這就是為監(jiān)視商王之子武庚和殷民的擾亂而采取的一種措施。誰知武王一死,因成王年小,暫由周公攝政,這引起了管叔的嫉妒,他便大造謠言,中傷周公,說周公有野心,攝政“將對成王不利”。為平息謠言,周公一面向重臣太公望、召公奭剖明他忠于王室的心跡,以消除他們的疑慮,一面禮賢下士,準備應(yīng)變。不久,管叔、蔡叔與武庚糾合在一起造反。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東伐”,“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消滅“三監(jiān)”,同時滅掉了隨武庚作亂的徐、奄等國。至此,周人的勢力才真正達到東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東征。
西周的中央官和地方(諸侯國)各級官吏,都是由與周天子有一定關(guān)系的奴隸主貴族擔任?!蹲髠?middot;桓公二年》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就是說周天子以嫡長子的身份為王,眾子弟為諸侯。諸侯以嫡長子繼位,眾子弟為大夫。大夫以嫡長子繼位,眾子弟為士。這些奴隸主貴族,由于和周天子宗法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而形成嚴格的等級。所謂“卿”,“大夫”,“士”,實際上是一族之長,他們父子相傳,世代相襲,這種等級制和宗法制的相互結(jié)合,是西周奴隸制國家體制的重要特征,保證了奴隸主貴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壟斷地位。
猜你喜歡:
西周的地方官制等級
上一篇:周厲王姬胡的歷史資料
下一篇:東周皇帝周赧王姬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