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上古兇獸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jīng)》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下面是有青云志上古兇獸饕餮,歡迎參閱。
青云志上古兇獸饕餮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饕餮》篇釋義:呂氏春秋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歷代相傳,就把在青銅器上這種睜著眼睛,張著嘴的紋飾,名為饕餮。至若在殷商時,是否把這種紋飾,也名為饕餮,則無從稽考。有史以后的商周文化,已大有進(jìn)展,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不是隨意點綴的,當(dāng)有其深意存在;且多于禮儀器上著饕餮紋,雖是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與祓徐不祥的雙重愿望。饕餮紋,是以正視獸類的顏面為主要構(gòu)圖,左右相對稱;為的對稱,在帶身軀時左右也各有一個。顏面為天然對稱的圖形,任何民族,對于動物和人類的顏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
因為顏面為無聲的語言,不僅喜,怒、哀、樂的表情是在顏面上顯露,而莊嚴(yán)、威武、仁慈、兇惡、陰險、神秘等態(tài)度,也莫不顯露在顏面上。饕餮紋,即使用“山川奇異之物”為題材,但這些奇異之物,是渺茫得不易捉摸的。古代技藝家,不像文明盛世的畫工們,有“好圖鬼魅而惡犬馬”的偷巧手段,最初所采取的稿本,都是忠于寫實,漸次才由寫實而簡化;所以饕餮紋所取的物象,多是由來有自,取諸常見的鳥獸等物,或近取諸人類的。饕餮紋是以顏面為主紋,足、身、尾為副紋,雷紋為地紋。完備的主紋是由冠飾、鼻、目、眉、角、耳、口、齒等官能所組成。
饕餮的相關(guān)傳說
傳說怪物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jīng)·西南荒經(jīng)》:“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
《山海經(jīng)》中“狍鸮”指的就是饕餮。
鼎與饕餮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六:“紹圣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馀,遍刻云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
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仆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饕餮貪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惡。”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欲。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后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后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夸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清李漁《奈何天·伙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饕餮紋文化簡介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秴问洗呵?middot;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zhàn)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
據(jù)晉代郭璞注解,此處“狍鸮”即饕餮?!渡癞惤?jīng)·西荒經(jīng)》也有類似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妒霎惤?jīng)》說,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jìn)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zhì)疑》則認(rèn)為是神農(nóng)氏。后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所記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而楊慎的《升庵集》則記之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么意義,至今眾說紛紜。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xiàn),周代則發(fā)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quán)、族權(quán)三位一體的表征。大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商周統(tǒng)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dá)王權(quán)的“神秘威嚴(yán)”,以表達(dá)其對政治權(quán)力、地位與財富的占有,讓人望而生畏。奴隸主在這些可怖猙獰的紋飾中寄托了他們?nèi)康耐?yán)、意志、榮貴、幻想和希望。張光直先生同樣認(rèn)為“青銅便是政治和權(quán)力”,但他認(rèn)為這些動物紋樣不是為了威嚇,而是為了與神溝通。由于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把許多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都?xì)w結(jié)為神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之心,乞求神靈,取悅神靈,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師有著極高的地位,巫師階層也就成為最初的帝王統(tǒng)治階層。祭祀是巫師的特權(quán),也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巫師們利用青銅器上的動物們與神靈交流,因此這些怪異動物紋樣也就代表著神秘和權(quán)力。另據(jù)陳公柔和張長壽先生研究,無身獸面紋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對圓泡狀乳釘,以表示獸面的雙目,淵源可直溯到二里頭文化,后來逐漸增添鼻角口耳眉,成為器官齊備的獸面。眼目是獸面紋的主體,由于獸面紋一般其實只見有雙目,它原本應(yīng)當(dāng)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上有成對眼目紋,玉器上有成對眼目紋。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jīng)有了標(biāo)準(zhǔn)的獸面紋,也有了獸面紋的簡化形式即眼目紋。據(jù)湯惠生先生研究,薩滿教中的天神同時也是太陽神,太陽神往往被繪制成眼睛狀,因為在諸多古代神話中,太陽被稱為是“天之眼”。如波羅門教的太陽神,又稱“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持這一類觀點的學(xué)者認(rèn)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饕餮紋并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dāng)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qiáng)調(diào),正是其作為太陽神——光明這個特征的描述。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