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活了多少歲
張三豐(1247或1264—1458),武當派祖師,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那么張三豐活了多少歲呢?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張三豐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張三豐活了多少歲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豐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也是非常罕見,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張三豐簡介
張三豐(1247或1264—1458),武當派祖師,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實,字全一,(此為一說,另一說法為君寶)別號葆和容忍,漢族,遼東人。元末明初儒者、武當山道士。善書畫,工詩詞。另有一說其為福建邵武人,名子沖,一名元實,三豐其號,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出生于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鎮(zhèn)坎下村,卒年不詳。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張三豐生平
出身
張三豐先生曾作一首《上天梯》詞,是祖師苦求金丹大道,修煉有成的過程自述??勺鳛閺埲S生平和出身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編者此處引取詞句加以解釋,來講述其三豐先生的出身、形象和早年經歷。
詞曰:“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厮荚L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xiāng)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后天培養(yǎng)堅,兩足邁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筑基業(yè),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采藥按時節(jié),先天無斤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靂,天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
“大元飄遠客”一句,據史書記載,張三豐先生約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這句“大元飄遠客”與“漢終唐國飄蓬客。”(呂洞賓《敲爻歌》),兩位祖師都稱自己是“客”,這跟現代通俗的客的含義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稱作“客”,是出家無家,拋棄世俗的一種謙稱。“大元飄遠客”有版本也寫做“大元飄蓬客”,將“遠”字改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為蓬萊仙客的意思。而史實證明,張三豐先生主要是活動于明朝,若改為“蓬”字,則應該是“大明”飄蓬客,比較妥當些。所以,《上天梯》這句“大元飄遠客”,比較符合祖師出生在元朝末年,直到67歲入終南山出家的這個時間跨越的。
“拂拂髯如戟”一句,是張三豐先生的自畫像。史載張三豐先生的相貌是“豐神奇異,龜形鶴背,大耳圓睛”。 拂拂,胡須茂盛樣。說明祖師是一個兩腮長有濃密而茂盛,如戟般堅硬胡須的美髯公,頗有一派仙風道骨風范。
“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一句,記錄了張三豐先生,曾經還是一個候補官員,他之所以放棄這個功名,要去如此辛苦的云游四海,目的是為了尋找真師,以獲得金丹大道的真?zhèn)鳌?/p>
“舍我亡親墓,鄉(xiāng)山留不得”一句,陳述了祖師中年喪考妣,為了苦尋丹秘,違背祖訓未丁憂,就離開了家鄉(xiāng)。
“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一句,陳述了祖師是中年出家修行的。為了減輕出家給妻兒帶來的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無聲息的離家了,走的時候,兒子尚且年幼,還扎著小辮子(丱角兒)。祖師狠心別離中年妻與幼年子,這樣的決心,是源于修道的破常格理論。[4] 我們從《上天梯》上半部分的自述,可以了解張三豐先生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征、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等,特別是出家前破常格的勇氣,以及他看破名利、棄官、棄丁憂、離家、別妻、棄子、云游、信道、訪道、修道的艱苦生活等等,《上天梯》字里行間,都詳細的告訴了我們。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一句,祖師說,感謝上天的垂愛,讓我幸遇火龍真師,恩師元音切切,為我一一的講解了煉金丹的秘密。此處是第二段對三豐祖師生平講述很重要的一句。此處提到火龍真師即是火龍真人魏伯陽,也是《周易參同契》的作者。
至正初,張三豐返故里掃墓,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后復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后仍入秦,居金臺觀。至正十九年,張三豐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fā)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后我們會在西南相會。”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游,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后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于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chuàng)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云、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云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復作云游。
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遁入云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fā)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張三豐,正應“日后當于西南會面”之說。張三豐遂沈萬三天元服食丹藥,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
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
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余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龐大工程建筑。其時三豐混跡于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豐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拜望張三豐,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豐,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
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于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傳說張三豐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云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于是按落云頭,降于胡廣面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缒赀€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于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面。此即為“金殿飛升”之說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豐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云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1723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四百余歲。由于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fā)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zhàn),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后,張三豐在武當山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為武當武功的創(chuàng)立者。
張三豐論玄談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時在終南山傳播秘訣,使他得道的是火龍真人,而后張三豐又師承華山睡仙陳摶老祖。他在《蟄龍吟》最后幾句道:“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半仙。”他又在《太極煉丹秘訣》中稱陳摶為“希夷老祖”,稱火龍先生為“吾師”,并宣稱,火龍之所以沒有名氣,是因為他輕視浮名,所以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僅僅給后人遺留一首絕句便離開了人間。其絕句云:“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后,歸到蓬萊弱水東。”后來,崇奉張三豐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將三豐派歸為以陳摶為代表的隱仙派,并排列其師承統序為:“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張三豐確實繼承了陳摶以來道教宗師的道本學說和內丹煉養(yǎng)思想。
看過“張三豐活了多少歲”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