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府兵始末(2)
東晉北府兵的戰(zhàn)績
北府兵首先遇到的是太元三年的時候前秦向東晉發(fā)動的一場進攻。太元四年二月,苻堅派征南大苻丕率步騎七萬進攻東晉在西線的軍事重鎮(zhèn)襄陽。為配合西線的進攻,七月,又遣兗州刺史彭超為都督東討諸軍事,與將領俱難、毛盛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晉的東線重鎮(zhèn)彭城、淮陰、盱眙。次年二月,秦軍攻下襄陽,執(zhí)晉將朱序。在東線,面對秦的進攻,晉派萬余北府兵援救彭城,軍于泗口,欲遣間使報沛郡太守(彭城)戴遁而不可得。時彭超置輜重于留城(彭城郡屬縣,今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北府將何謙率軍襲取留城,彭超釋彭城圍還保輜重,東晉彭城太守戴遁隨何謙帥彭城之眾奔謝玄,彭超進據(jù)彭城,而南攻盱眙。俱難攻克淮陰。四月,秦將毛當、王顯在攻拔襄陽后帥眾二萬東會俱難、彭超攻淮南。五月,秦軍攻拔盱眙,執(zhí)高密內史毛操之,秦兵六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蘇寶應)。三阿距廣陵百里,東晉朝廷大震,一面沿江布防,遣征虜謝石帥舟師屯涂中,右衛(wèi)毛安之等帥眾四萬屯堂邑(今南京六合);另一面派謝玄自廣陵率北府兵救援三阿。六月,謝玄與田洛帥北府兵五萬敗秦軍于盱眙,秦軍退屯淮陰。玄遣北府將何謙帥舟師朔淮水而上,焚毀秦軍建造的淮橋,秦將邵保戰(zhàn)死,退屯淮北,謝玄與何謙、戴遁、田洛等乘勝追擊,再敗秦軍于君川(今盱眙縣北君山之川)。劉牢之等又破壞秦軍的運艦,秦將俱難、彭超僅以身免,秦軍在東線的進攻北謝玄組建不久的北府兵擊敗。上述史實可以看出,謝玄先前馳援彭城的北府兵僅萬余人,而用于君川,最高數(shù)卻達到五萬,說明北府兵是在戰(zhàn)斗中匯入各支力量而發(fā)展的。北府兵最大的戰(zhàn)爭是太元八年淝水之戰(zhàn)。其年七月,苻堅大舉入侵東晉,計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由苻融和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是年十月占據(jù)壽陽。東晉以謝石為征討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謝琰(yǎn) 、西中郎將桓伊等率眾八萬迎戰(zhàn);另派龍驤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前秦梁成率先遣部隊五萬屯駐洛澗(今壽縣西南),“柵淮以遏東兵”。謝石去洛澗二十五里而軍。胡彬得知壽陽已被破,退保浹石。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晉軍乘勝至淝水右岸。謝玄為迅速與秦軍決戰(zhàn),遣使苻融要求秦軍略向后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由項城率輕騎八千趕來壽陽的苻堅與前鋒主帥苻融同意秦軍后移,企圖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誰知一退而不可復止,俘將朱序在陣后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苻融馳騎掠陣,馬倒后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淝水之戰(zhàn),根本原因是人心背向,但與北府兵英勇作戰(zhàn)也是分不開的。東晉用于淝水之戰(zhàn)的軍隊共計八萬五千人,其中有胡彬水軍、謝琰“臺兵”、桓伊西府兵,還有桓溫部將檀玄所部,實際參戰(zhàn)北府兵只有五萬左右(楊德炳《關于北府兵的兵數(shù)與兵將來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五期))。北府兵軍事方面戰(zhàn)績還表現(xiàn)在謝玄在東線的北伐。太元九年八月,謝安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帥豫州刺史桓石虔進兵渦、潁(今安徽蒙城、河南許昌一帶),經(jīng)略舊都。謝玄進至下邳,秦徐州刺史趙遷棄彭城敗退,玄進據(jù)彭城,遣劉襲攻秦兗州刺史張崇于 城,兗州平。十月,又進伐青州,遣淮陵太守高素以三千人向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秦青州刺史苻朗投降。接著又進兵冀州,遣龍驤劉牢之,濟北太守丁匡據(jù)碻(qiāo) 磝(áo),濟陽太守郭滿據(jù)滑臺,奮武顏雄渡過黃河立營,苻丕遣將桑據(jù)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以拒,玄命劉襲夜襲桑據(jù),克黎陽,苻丕惶恐欲降。玄遣晉陵太守滕恬之渡河守黎陽,“三魏皆降”。朝廷以兗、青、司、豫平,加玄魏都督徐、兗、青、司、冀、幽、平七州軍事,玄駐軍彭城,“北固河上,西援洛陽,內藩朝廷”。太元十二年三月,司馬道子掌實權,朝議“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返”。降晉丁零族翟遼據(jù)黎陽反,執(zhí)滕恬之,泰山太守張原舉郡叛晉,河北騷動。玄還鎮(zhèn)淮陰,北府兵北伐攻下的地區(qū)又為后燕占據(jù)。
東晉北府兵的作用
謝安組建北府兵除了抵御北方強敵的入侵,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改變揚州“權重而力弱”的局面。
孝武帝寧康三年,桓沖把揚州的事權讓給謝安,自己出任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出鎮(zhèn)京口。翌年,謝安欲以孝武帝后父王蘊為方伯,“乃復解沖徐州,直以車騎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軍事,自京口遷鎮(zhèn)故孰”。太元二年,鎮(zhèn)守荊州的桓轄死,桓沖還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軍事、荊州刺史。謝安使桓沖從京口退至故孰,再退至桓氏根據(jù)地荊州,主要是借用了褚太后與王皇后的權柄。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沒有軍事依托的狀況,謝安令玄在廣陵組建北府兵。組建之初,桓沖坐鎮(zhèn)荊州,仍以四方鎮(zhèn)桿為己任,還瞧不起揚州的力量。淝水之戰(zhàn)時,沖“深以根本為慮,乃遣精銳三千來赴京都”,認為謝氏不頂用,結果出乎意料?;笡_死后,荊、江二州守宰并缺,謝安仍以桓沖侄桓石民鎮(zhèn)荊州,桓石虔鎮(zhèn)豫州,改任桓伊為江州,“即以三桓據(jù)三州,彼此無怨,各得其所”。朝廷出現(xiàn)了難得的安定局面,固然與謝安處置有關,但與北府兵的平衡力量也不無作用。一個更明顯的事實是,北府兵建立前,往往是鎮(zhèn)守荊州的鎮(zhèn)將輕易起兵反叛中央,北府兵建立后,荊州鎮(zhèn)將必須與鎮(zhèn)守京口的北府兵將領聯(lián)合起來才能成功。晉安帝興元元年,荊、江州刺史桓玄反叛,由于收買了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晉陵軍事,南兗、南青二州刺史劉牢之而獲得成功。而后劉裕擊滅桓玄恢復晉室,最終又取晉帝而代之,都是依靠了北府兵為骨干力量。
東晉北府兵的戰(zhàn)例
這支軍隊建立不久,抗御前秦屢立戰(zhàn)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
次年二月,謝玄率高衡﹑何謙解彭城之圍。后彭超復與俱難﹑毛當?shù)嚷是剀?萬南下,圍晉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蘇高郵西),朝廷大震。
五月,謝玄復率何謙﹑劉牢之等解田洛之圍。
六月,又連續(xù)大敗秦軍,彭超﹑俱難僅以身免而北逃。
八年,在有名的淝水之戰(zhàn)中,謝玄、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更發(fā)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此后,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后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見鄴)。
十二年,朝廷征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玄鎮(zhèn)廣陵。謝玄從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后,譙王司馬怡,外戚王恭相繼任青﹑兗二州刺史,統(tǒng)領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晉,北府兵從此成為東晉統(tǒng)治集團內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舉兵反晉,司馬劉牢之投降朝廷,倒戈擊敗王恭。朝廷乃以劉牢之代恭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劉率北府兵鎮(zhèn)京口,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三年,三吳地區(qū)爆發(fā)了孫恩起義。朝廷遣衛(wèi)﹑徐州刺史謝琰(謝安子)與劉牢之前往鎮(zhèn)壓。不久﹐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成為鎮(zhèn)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見孫恩﹑盧循起義)。東晉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為了拱衛(wèi)首都,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以改變荊﹑揚的形勢。元興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馬元顯為驃騎大﹑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荊州軍閥桓玄。
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遂為桓玄并吞。三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牢之外甥)等聯(lián)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后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
東晉北府兵始末相關文章:
1.北府兵的興衰歷史
3.東晉的歷史
4.草木皆兵的故事
5.東晉名士王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