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是怎么死的
冉閔,魏郡內(nèi)黃人,十六國時期稱冉閔大帝,國號大魏,死后被追謚為武悼天王。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分享了關(guān)于冉閔的死因,一起來了解。
冉閔的死因
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興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軍在廉臺(今河北無極東北)、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擊滅冉魏的戰(zhàn)爭。352年正月冉閔終于攻克了襄國,后趙殘余勢力至此基本被消滅,從而終于得以騰出手來對付此前一直無暇顧及的前燕,遂率領(lǐng)部隊離襄國北上,活動于北方邊境的常山、中山諸郡,一邊四處搜集糧食,一邊查看地形,準備抵御燕軍南下。
4月,已經(jīng)奪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儁決心滅亡冉魏,吞并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國封弈向冀州討伐冉閔,干系冉魏命運的決戰(zhàn)就在安喜首先拉開了序幕。
當(dāng)時冉閔兵少,全軍不過1萬人左右,且多步兵,燕軍約10萬人,盡為騎兵,雙方兵力對比極為懸殊,且為野戰(zhàn)對決,因而大董閏和車騎張溫都勸說道:“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請且避之,俟其驕惰,然后益兵以擊之。”,冉閔聞言大怒道:““吾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司徒劉茂、特進郎闿相互說道:“吾君此行,必不還矣,吾等何為坐待戮辱!”于是全部都絕望自殺了。
冉閔遂不納董閏、張溫之言,而率軍進駐于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準備在此同燕軍進行決戰(zhàn),慕容恪也隨即率軍追至(《資治通鑒》:“閔軍于安喜,慕容恪引兵從之。)(《晉書》:“俊遣慕容恪及相國封弈討冉閔于安喜”),冉閔率軍與燕軍在安喜等地的平原上連續(xù)激戰(zhàn),均未取得決定性勝利。
這時,燕主慕容俊又率主力南下,進駐中山,準備會同慕容恪軍合圍冉閔:“俊如中山,為二軍聲勢。”,冉閔聞訊大驚:“閔懼,奔于常山”。冉閔隨即修改作戰(zhàn)計劃,而率領(lǐng)部隊向常山方向南撤,決意采取誘敵深入的戰(zhàn)略,將燕軍引向廉臺的臨水與多叢林地帶交戰(zhàn),企圖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環(huán)境揚長避短,以相對劣勢的步卒擊敗鮮卑鐵騎,同時,廉臺位于常山方向,常山太守蘇彥的部隊可前來接應(yīng)。慕容恪也緊追不舍,魏軍且戰(zhàn)且退,一路連續(xù)多次擊退慕容恪的追擊,方才得以順利撤到?jīng)}水南岸的魏昌附近扎營,慕容恪旋即也南渡泒水,和冉閔對峙。
冉閔的選擇并不是沒有道理。此時的慕容恪部由于孤軍追擊,已經(jīng)和慕容儁的主力拉開了距離,無法得到援助。況且燕軍大都是善射的輕弓騎兵,機動力很強,盡管冉閔屢屢將之擊潰,但因安喜地處原野,輕騎兵即便失利也不過是四散逃走,過不了多久又散而復(fù)聚,冉閔的軍隊為步騎協(xié)同,很難追上這種敵人打殲滅戰(zhàn),所以一直沒能取得決定性戰(zhàn)果??涩F(xiàn)在不同了,魏昌城側(cè)面是山丘叢林地帶,慕容恪背后就是泒水,一旦潰敗就再也無路可逃,只能被趕進泒水里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復(fù)聚,是做不到的。燕魏兩軍此前曾連續(xù)10次交戰(zhàn),燕軍均被擊敗。冉閔勇猛無比,所部將士皆為精銳,燕軍因此都十分畏懼,慕容恪為克服部下的懼敵之心,特意在陣前激勵將士:“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饑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
冉閔雖然在平地上也照樣能夠多次擊敗慕容恪,但這次為穩(wěn)妥起見,他先引軍向叢林進發(fā),欲引燕騎兵至叢林作戰(zhàn),以選擇更合適戰(zhàn)場,以圖一舉擊潰燕軍,但是慕容恪的參軍高開卻識破了冉閔的計謀,遂向慕容恪進計曰:“吾騎兵利平地,若閔得入林,不可復(fù)制。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致平地,然后可擊也”,慕容恪從之。冉閔見燕軍識破自己的計謀不肯進入?yún)擦?,又受不得燕軍激將,加之糧食短缺士卒饑疲不能久拖不決,且鑒于自己此前已經(jīng)有過多次在平地上擊敗慕容恪的先例,遂決定干脆將計就計,就回到平地上與慕容恪進行決戰(zhàn),企圖力挽狂瀾于既倒,在令燕軍后無退路的泒水畔擊潰燕軍。只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招數(shù),致使他一招棋差,滿盤皆輸。
慕容恪由于在平地上野戰(zhàn)對決,也無法挫敗冉閔的少數(shù)步兵,反而被連續(xù)10次擊敗,因而不得不犧牲騎兵的機動性優(yōu)勢,想出一個笨法子,也就是將最精銳的五千名“勇而無剛者”鮮卑勇士用鐵鏈鎖起來作為前鋒部隊,并犧牲他們的生命作為肉盾牌,來抵擋冉閔軍的猛烈沖擊,以阻滯冉閔軍的突圍進度,以便為慕容恪兩側(cè)主力部隊的合圍贏得必要的時間,他本人則率領(lǐng)中軍的主力部隊部署在連環(huán)馬之后,為連環(huán)馬前鋒部隊的后盾。
如此列陣,除非斬斷鐵索,又或?qū)趼返拿恳黄ヱR都殺死,使鐵索墜地,否則休想前進一步。不僅如此,心思縝密的慕容恪還在鐵索連馬陣之前另外布置了一道騎兵,而將五千鐵索連馬放置在第二陣,是借第一陣騎兵加以掩護,以防被冉閔提前識破會改變突擊方向,等近在咫尺才發(fā)現(xiàn)鐵索就已經(jīng)晚了。
冉閔騎朱龍寶馬,左操兩刃矛,右執(zhí)鉤戟,一馬當(dāng)先沖入慕容恪中軍陣地,順風(fēng)斬殺數(shù)百名鮮卑勇士,但當(dāng)他沖垮了第一陣燕軍騎兵,和第二陣燕軍騎兵交鋒后,駭然發(fā)現(xiàn)原本一沖就散的騎兵突然變成了嚴密的方陣。這時兩側(cè)的鮮卑軍伏擊部隊也突然出現(xiàn),并開始迅速圍了過來,冉閔見已經(jīng)中計沒有了退路,遂立即斷然下令直沖慕容恪親軍,企圖擒賊先擒王力挽狂瀾來個魚死網(wǎng)破:(《資治通鑒:“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沖之”),由于燕軍連環(huán)馬騎兵都被鐵鏈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無法自由躲閃與還擊,因而為砧上之肉任人宰殺,很快就被魏軍將士們斬殺殆盡。
冉閔軍突破連環(huán)馬鐵陣后直沖至慕容恪本人附近,連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參軍高開也在激戰(zhàn)中因身受重傷而喪命,一度幾乎力挽狂瀾,但是這一切已經(jīng)太晚了,因為兩側(cè)的燕軍主力部隊已經(jīng)圍上來了。雖然慕容恪犧牲了最精銳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卻有力地阻滯了冉閔軍的突圍進度,為慕容恪兩側(cè)主力部隊的合圍贏得了寶貴時間,而這時冉閔兵力短缺的劣勢開始凸現(xiàn)出來,而慕容恪的兵力優(yōu)勢則開始發(fā)揮出來,對魏軍形成了重重包圍。
又經(jīng)過一場慘烈的血戰(zhàn),魏軍7000余將士全部力戰(zhàn)而死,冉閔殺開血路潰圍而出,向東跑有二十余里,坐騎因傷重和疲憊而突死,被緊追不舍的燕軍騎兵所俘,被殺于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彩拐哽胫u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歲永和八年也。”
冉閔歷史評價
慕容?。孩偃介h勇而無謀,一夫敵耳! ②閔性輕銳。
《晉書》:①永曾之誅羯士,亦殲其類。無德不報,斯之謂乎! ②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 ③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
司馬光:閔驍勇善戰(zhàn),多策略。虎愛之,比于諸孫。
謝采伯:若劉淵、聰、粲、曜,石勒、虎、閔,苻生,赫連勃勃等,其兇徒逆儔,淫酷屠戮,無復(fù)人理,禍亦不旋踵矣。
張大齡:當(dāng)勒追越柩於苦縣時,十萬晉兵無一脫者,冉閔竟足以報之。古之建國者,深仁厚澤,累數(shù)十世,猶力守臣節(jié),不得已而后取,蓋殺一不辜而有天下,所不為,此三代所以長久也。司馬氏手刃其主,奪之寡婦之懷,安得不生此兇殘以魚肉之耶!假令寧馨之計得行,殺一勒,生一勒,況徐光輩乃欲陰翦中山以安石氏,不亦愚乎?然而早見預(yù)防,不失為人臣子之道矣。
王夫之:冉閔盡滅羯胡,而曰:“吾屬故晉人,請各稱牧守,奉迎天子。”雖非果有效順之誠,然慮趙人之不忘中國而不戴己,未敢遽僭也。有胡睦者,稱閔功德,謂晉人遠竄江左而不足戴,然后閔無所復(fù)忌而僭以成。嗚呼!
蔡東藩:冉閔乘石氏之敝,起滅石氏,掃盡羯胡,僭帝號,復(fù)原姓,說者謂其志不忘晉,臨江呼助,設(shè)晉果招而用之,亦一段匹磾之流亞。吾意不然。段匹磾之害劉琨,吾猶恨其昧公徇私,不能以厭次數(shù)言
,遂為之恕。彼閔蒙乃父之余廕,受石氏之豢養(yǎng),予以高官,給以厚祿,大馬猶知報主,閔猶人耳,何竟不顧私恩,對寵我榮我者而反噬之?況羯雖異族,遠系從同,必欲盡殲無遺,設(shè)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謂其能顧祖國,必?zé)o是理。
呂思勉:冉閔之百戰(zhàn)百勝,頗似項籍、孫策,與石氏余孽角逐,未必會遽敗,而慕容氏加入這場與它本不相關(guān)的戰(zhàn)爭,挾其方興之勢,其氣完,其力厚,‘是亦其所遭之不幸也。
范文瀾:①冉閔逞勇殘殺,立國三年,死人無數(shù),失敗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tǒng)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 ②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后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漢族與非漢族間斗爭的極端尖銳。 ③至于冉閔以區(qū)區(qū)之力馳騁中原,而東晉又只作壁上觀,是以亡不旋踵,只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而已。
猜你喜歡:
3.不知道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