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歌德是誰
歌德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戲劇家,詩人,文學家,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文學家歌德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學家歌德的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為魏瑪?shù)墓诺渲髁x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fā)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臺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七,次于第六偉大的音樂家巴哈。
歌德的文學影響
歌德對世界文學影響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8種語言,是各國經(jīng)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歌德通曉多種語言,熟悉歐洲國家各歷史時代的文學作品和形式,他翻譯、戲仿或用這些作品的風格寫作。《浮士德》簡直是歐洲文學傳統(tǒng)的匯集。歌德還對世界各地的民歌有著濃厚的興趣,積極搜集歐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參與“世界文學”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兩本詩集《西東詩集》和《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前者受波斯詩人哈菲茲影響,后者受中國戲劇和小說影響。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來提高寬容度,他的“世界文學”應該稱之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對話和交換。在這些對話和交換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趨明顯,個性卻也并未被抹殺。歌德通過廣泛的學術閱讀、文本翻譯來了解世界上各種文化的觀點,并寬容地對待這些觀點,平靜地接受或忽略它們。歌德贊同康德藝術和科學相互啟發(fā)的觀點。他的科學實踐以及“世界文學”實踐都是為了尋找一切生命體在不同中體現(xiàn)出的統(tǒng)一和和諧。
歌德作品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戊戌前后。1922年,郭沫若全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正式出版,其后他又陸續(xù)譯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對中國啟蒙運動發(fā)揮過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德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顆閃爍的明星,在中國放射出愈加燦爛的光芒。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匯集中國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譯家學術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成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20世紀30年代《浮士德》已走進大學課堂,在有的學校開設的“西洋名著選讀”課上被研讀。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短短十幾年,歌德的主要作品除《威廉·曼斯特的漫游時代》和《親和力》兩部長篇未譯外,幾乎全有了中文譯本。歌德在中國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
歌德的文學特點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chuàng)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陡∈康隆啡〔挠诘聡?6世紀關于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資產(chǎn)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fā)展關系。
歌德一生尤其是后期創(chuàng)作的輝煌成就,是同他對這一現(xiàn)實主義原則的恪守分不開的。歌德早年曾領導過狂韌突進運動,傾向于浪漫主義。但以后意識到當時浪漫主義的“病態(tài)”,轉向古典主義。歌德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實質上便是現(xiàn)實主義?,F(xiàn)實主義問題是歌德后期理論思考的一個焦點。在西方現(xiàn)實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歌德的現(xiàn)實主義文藝思想稱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給予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發(fā)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動。興起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運動,顯然受到過歌德文藝思想的深刻影響。
他并不企圖在作品中“體現(xiàn)某種抽象的東西”,而只是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得的“感性的、生動的、可喜愛的、豐富多彩的”“印象”,“用藝術方式”進行加工,通過“生動的描繪”提供給人們。歌德在這里雖然沒有指明“印象”的來源,但聯(lián)系整段話的內(nèi)容,不難理解,所謂“印象”,不是別的,而正是客觀外界的現(xiàn)實生活在作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生活的一種“觀照”。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真正的基礎和根據(jù)。
歌德在同愛克曼談到《浮士德》的創(chuàng)作時,他一方面承認其中“沒有哪一行詩不帶著仔細深入研究世界與生活的明確標志”,另一方面他又說道:“我如果不先憑預感把世界放在內(nèi)心里,我就會視而不見,……我們周圍有光也有顏色,但是我們的眼里如果沒有光和顏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顏色了”。他所說的“預感”以及眼里的“光和顏色”,即是指作家能動地感應和預測生活的心理條件,或者說是創(chuàng)作主體所應具備的一種宏闊、靈勁、富有張力的心理形式。從這里可以讀出這樣一層意思:文學創(chuàng)作者對特定外界事物的感受與把握,依賴于相應的主體條件,如不具備這方面條件,客觀存在的事物即使再有意義也不會成為他的對象,因而也不能引發(fā)他的創(chuàng)作沖動。
歌德的歷史評價
恩格斯說過:“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在他心中經(jīng)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shù)臉忻茴檰栔g的斗爭。”恩格斯甚至曾經(jīng)把歌德和黑格爾并提,給予高度的評價,稱“歌德和黑格爾各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學家黑格爾對歌德的思路有著及其深刻的理解,他準確地指出,“歌德的初始現(xiàn)象并不已經(jīng)意味著一種理念,而是意味著一種精神——感性的本質,在純粹的本質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現(xiàn)象之間進行調(diào)和。”
文學家歌德是誰相關文章:
1.歷史上的歌德是誰
3.詩人迦梨陀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