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求知有哪幾種境界
《論語·季氏》中有這樣一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是關(guān)于孔子求知的。里面的境界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求知的四種境界
在這里,孔子談論的是學習問題。他把人對于知識的追求分為四個不同的境界:“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這幾個境界按照由高到低,由難到易的順序排列。
所謂“生而知之”,就是指不必經(jīng)過學習,生來就知曉知識,這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因而即便達不到也不必自怨自艾;“學而知之” 指善于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與不足,然后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困而學之”指平時用不到的時候就不學習,等到遇到困難,才為了解決問題而去學習,不失為“退而求其次”的一種選擇;而“困而不學”則是我們都應當避免的。
孔子雖然把“生而知之”歸為上等,但他認為“生而知之”的境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達到的,他也從不認為自己屬于這類人。他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即自己也是因為愛好古代文化,經(jīng)過學習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們勤奮好學,以學為樂,而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習。
為何要學而知之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后又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為什么學習能給孔子帶來如此的快樂,讓他寧愿做“學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者?
學習的快樂是多層的。不同于我們今天將其看作一件單調(diào)的事,在古時,“學”與“習”是兩層意思:“學”是獲取理論知識;“習”是通過實踐踐行理論。“學習”一詞,就是“知行合一”。
“學”之樂在于反復的學習、思考與實踐,以及隨之而來的覺悟。這樣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對知識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的過程,能給人帶來無限的滿足。
“習”亦有其樂趣。通過實踐在生活中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驗證所學內(nèi)容被真正消化吸收而“轉(zhuǎn)識成智”,所學知識是真正落到實處而“學以致用”,所學經(jīng)歷能真正指導人生而“修己達人”,這就是繼續(xù)學習的動力。
或許這就是孔子為什么愿“學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的原因:求知的快樂,往往是走過低回蜿蜒的求索、歷經(jīng)曲徑通幽的艱辛,而后才能逐漸深入體會到的。
孔子認為求知有哪幾種境界





上一篇:有關(guān)孔子借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