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嵇康之死感悟優(yōu)秀范文
嵇(jī)康,字叔夜。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對于嵇康之死,很多人都覺得惋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美哉,嵇康之死的感悟,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
嵇康之死感悟范文
竹林七賢之外,還有一個呂安,他是嵇康的好友。[)嵇康家在山陽,呂安家在東平,可他們一旦想起對方,就立刻上車,不遠千里,連夜趕路前去看望。一次,呂安去看嵇康,正好嵇康出門去了,其兄嵇喜在家。嵇喜雖說做過大官,但對呂安也不敢怠慢,非??蜌獾卣垍伟策M屋,呂安不肯,只在門上寫了一個很大的繁體“鳳”字,而嵇喜居然不知呂安是在諷刺他是只凡鳥。由是觀之,說呂安是竹林第八賢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呂安的妻子很漂亮,被呂安的哥哥呂巽奸污了,呂安想控告這個人面獸心的哥哥,就來找嵇康商量。嵇康勸他家丑不可外揚,大概是這樣說的:兄弟啊,女人是衣服,兄弟是手足。衣服被人借著或是偷著穿了,舊了破了不是個啥事,手足要是皮破血流或者斷了,那一定痛得鉆心。呂安就此打消了告兄的想法。但是呂巽做賊心虛,他率先誣告呂安對母不孝。那個時代標榜名孝提倡“以孝治天下”,是把孔子的話當作法律依據(jù)的,不孝是個大罪,于是呂安入獄。作為哥們,嵇康當仁不讓為之辯護。他拍案而起,寫下了《與呂長悌(呂巽字長悌)絕交書》,用簡短鋒利的語言怒斥呂巽的卑鄙無恥,但文字并不粗野,是一篇不罵人的罵人文章,為呂安洗刷罪名。
事情鬧到了司馬昭那里,司隸校尉鐘會對司馬昭說:嵇康不是個等閑之輩,他是條臥龍,可不能讓他飛起來。你的天下就要到手了,唯有這人是你要擔心的,殺嵇康,機不可失。這原本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民事案件,就因為有嵇康插手,呂安和嵇康竟雙雙被判死刑。
判被告死刑,冤錯與否暫時且不提,但將被告的辯護律師同樣判處了死刑,在今天看來這是極其荒唐的。但是竹林七賢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嵇康之死也就并非偶然。要知道鐘會曾被嵇康羞辱過,對嵇康恨之入骨,鐘會知道司馬昭最怕他的篡位大事被人攪了,所以就對司馬昭攻心而談。從表面上看嵇康因此“絕交書”而死,實際上是因彼“絕交書”而死。因為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他與當局的不合作思想表露得異常直白。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把嵇康、呂安押到洛陽東市斬首,嵇康時年41歲。洛陽三千太學生驚聞政府因這么一件小事竟要處死大名士嵇康,很不理解,便相約至朝門為他求情,這一鬧反而讓嵇康死得更快。嵇康死得很是瀟灑,臨死時他請哥哥嵇喜取來琴,從容地彈了一曲《廣陵散》。嵇康面對死亡神色自若,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不悲生命之逝,反嘆《廣陵散》從此而絕。一代名士悲壯而風流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以自己高大的人格、絕世的風度,向世人迸發(fā)出了最后那耀眼奪目的光輝。
人活著不易,活出人格活出自我更是不易。我們在歌頌竹林賢人的高峻風骨的同時,是否該想一想他們的人格中也許有某種裂變,與現(xiàn)實完全不合作的姿態(tài)實際上是一種不智,嵇康的悲劇也就成為了必然。其實,歷史所以能成就建安風骨與魏晉風度,我以為正好反證了當今時代的寬松與開放。
嵇康是被誰殺死的
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是,司馬昭在繼承父兄權(quán)力之后,篡位的野心暴露無疑。據(jù)考證,嵇康被殺于魏景元三年(262年)前后,其時距司馬氏篡位大約三年。嵇康之死正與司馬氏自立,密切相關(guān)。
嵇康深陷囹圄,起因在于呂氏昆仲。呂撰奸污弟媳徐氏,事情敗露,弟弟呂安要到官府告發(fā)。呂撰請出嵇康(他是兩兄弟的好友)做和事老,打算息事寧人。誰知,就在事情將要了結(jié)的當口,呂撰竟倒打一耙,誣告呂安虐待老母。結(jié)果不僅呂安被抓,連居中調(diào)節(jié)的嵇康也被牽連入獄。
要說這案子本不難查清,只要呂母出庭作證,即可真相大白。退一步講,即便呂安不孝,要殺要剮(當時不孝雖是重罪,可也罪不至死),也是他一個人的事,與嵇康有什么關(guān)系?如此看來,此案確屬蹊蹺,可能根本就是一個為嵇康專門設計的圈套。不然為什么呂撰在奸污弟媳之事已然平息的時候,還要去冒險誣告弟弟?是不是有人背后指使?又是為什么呂安一案連基本事實也未弄清,便急著要讓嵇康和呂安身首異處?
不管真相如何,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嵇康坐牢,鐘會很開心。鐘會素來嫉妒嵇康的才華,而且曾被后者怠慢,有此良機,自然要置之于死地。
嵇康被殺,鐘會為其羅織有兩項罪名:意圖幫助毋丘儉和非侮名教。據(jù)《三國志。王粲傳》注引《世語》,“毋丘儉反,康有力,且欲起兵應之。以問山濤,濤曰不可,儉亦已敗。”筆者以為,這個記載頗有疑點,一介平民的嵇康如何能夠“起兵應之”?若嵇康真的有意助拳,為什么不及時出手,要等毋丘儉快要失敗了,才去向山濤問計?不過,嵇康同情討伐司馬氏的魏臣卻無疑義,他曾作《管蔡論》,借周公誅殺管、蔡的歷史,為人毋丘儉等聲辯,“管蔡皆服教殉義,忠誠自然,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翼存天子,甘心毀旦。斯乃愚誠憤發(fā),所以僥禍也。”肯定反對司馬氏專權(quán)的毋丘儉等是魏室忠臣。
另一個罪名,也不是子虛烏有。[]嵇康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視世俗禮教,“輕賤唐虞而笑大禹”、“非湯武而薄周禮”,將矛頭直指統(tǒng)治者一力推崇的儒家道德體系,可謂是離經(jīng)叛道。
要說兩個罪名都是有據(jù)可查,嵇康死得也不算冤枉??蓡栴}在于,毋丘儉造反是在正元二年(255年),嵇康被殺則是景元三年(262年)。司馬昭怎么早不動手?魏晉之交,蔑視禮教、放浪形骸已經(jīng)成為一股社會風氣,怎么就單單挑嵇康下手?既然嵇康有此罪狀,為什么不名正言順的抓人,而要借助呂安一案?總之一句話,司馬昭怎么就突然想起要殺嵇康?
由于嵇康的老婆是曹魏宗室長樂亭主(曹操之子曹林的孫女),于是很多人推測,嵇康在政治上傾向于曹氏,以致于對司馬昭心生反感,乃采取隱居避世的不合作態(tài)度。此一說在邏輯上雖然講得通,但事實上卻違背了嵇康的本心。嵇康崇尚老莊學說,無意仕途,只有早年做過一陣中散大夫,后來好朋友山濤舉薦他入朝為官,干脆寫了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以示道不同,不相為謀。嵇康的理想是“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因此,無論朝廷上掌權(quán)的姓曹、姓劉、姓孫,還是姓司馬,他都不會違背本性的與其“合作”,而要去做一個逍遙的隱士。而嵇家對司馬氏,也從沒有什么仇恨,嵇康的哥哥嵇喜,在司馬昭手下位至高官;嵇康的兒子嵇紹更是為護衛(wèi)晉惠帝,被亂軍所殺。因此,所謂不合作,恐怕并不是司馬昭殺人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這樣一個無權(quán)無勢的曹家女婿,縱使有心“匡扶大魏”,可也是絕然無力。那又是什么,讓司馬昭萌動殺心?答案可能很簡單,他不過想借嵇康人頭,來震懾人心。正如鐘會向司馬昭說的那樣,“今皇道開明,四海風靡,邊鄙無詭隨之民,街巷無異口之議。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昔太公誅華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負才亂群惑眾也。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在當時,“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的文人,恐怕不在少數(shù)。司馬昭要奪取天下,必然要借重主導輿論的名士。怎么辦?殺雞儆猴。誰是最肥的野雞?嵇康。
此后,同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和嵇康一同在樹下打鐵的向秀,接受舉薦,來到洛陽。()司馬昭問他:“聽說你向來有歸隱的志向,現(xiàn)在怎么跑到我這來了?”向子期垂首答道:“古代隱士巢父、許由都是狂傲、清高之輩,根本不值得我去羨慕。”----嵇康正是前車之鑒,我哪里敢去學他!七賢中的二號人物阮籍,也不得不為司馬昭進封晉公,作了一篇《勸進箴》。可見,嵇康沒有白死,拒絕與司馬氏合作的隱士群被成功解體。
其實,也不見得司馬昭容不得隱士、名士,這樣的人,魏晉時期有的是,慘遭屠戮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嵇康之所以為當權(quán)者記恨,那是因為他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隱士,用今天的話說,嵇康算得上一位身具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朋友孫登對嵇康的悲劇命運早有預知,“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后來嵇康在獄中作《幽憤詩》,有“今愧孫登”之句,為未能聽從友人的遠見而感慨自責。故此,錢鐘書先生稱嵇康為“忤世之狂”,其人“既‘直性狹中,多所不堪’,而又‘有好盡之累’,‘不喜俗人’,‘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那又“安望世之能見容而人之不相仇乎?”
臨行那天,有三千太學生聚集法場,想要拜嵇康為師。刑場上的嵇康,依舊的從容淡定,他抬頭看看日影,知道時間尚早,于是索琴一張,瀟灑撫之,如癡如醉,正是一曲《廣陵散》。曲終聲止,嵇康慨然嘆息:“《廣陵散》于今絕矣!”這一年,嵇康四十歲。培根說的對,偉大的靈魂從不會被死亡征服。閱讀網(wǎng)請您轉(zhuǎn)載分享:
嵇康生前,多有文字指斥孔子,可若要對此之死作一詮釋,筆者卻不得不借《論語》一用----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誠然,伯夷、叔齊為堅持義的信念,餓死首陽山中;嵇康追求自由的生活,死在屠刀之下,都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古往今來,統(tǒng)治者與知識分子的關(guān)系的一直難以理順。前者想依仗后者,而后者卻要批評前者,前者不能忍受,便要舉起屠刀,以使后者閉嘴、服從。然而,自由地批判統(tǒng)治者,既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也是知識分子的權(quán)利。沒有獨立批判的知識分子,一個社會無從進步。當年的司馬昭當然不會明白,那么在今天,我們又是否可以容忍嵇康的存在呢。
嵇康的主要思想
嵇康作為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當時可以說非常有代表性,也許正是因為地位的原因,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作為“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歡研究老子莊子的道家學說,他用道家思想對現(xiàn)實的黑暗做出了闡述,他認為,我們在做人生的選擇時候,要做到超脫,不能被現(xiàn)世的諸多因素束縛。
嵇康的一些闡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著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對社會現(xiàn)狀的強烈批判。這與同一時期的玄學家的思想是不同的,嵇康的“養(yǎng)生論”和對世俗生活的反對都是對當時甚至是后世都有深刻影響的。
玄學是在曹魏年間開始興起的新學派,嵇康的玄學思想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崇敬的基礎上的,這也是當時最能被接受的主張,嵇康的玄言詩體現(xiàn)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風格,他認為自然的本性是氣規(guī)定的。嵇康很多的文學作品不會用浮華的辭藻過度修飾,以自然的真情流露為準。
玄學強調(diào)的是對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學的興起和漢朝末期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有關(guān),人們漸漸將情思寄托在宇宙自然中。在玄學的影響下,人們開始不再將為官從政當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將自己精神的灑脫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養(yǎng)生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繼承了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養(yǎng)身論》是中國養(yǎng)身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全面介紹養(yǎng)生思想的著作。
猜你喜歡:
1.竹林七賢的典故
美哉,嵇康之死感悟優(yōu)秀范文
上一篇:美人心計慎兒之死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