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的名勝古跡
桐城市的古跡有著比較多,而且其中的就有金牛洞古采礦遺址和滴水崖之類的,而且這些都是在歷史上都已經(jīng)存在很久,現(xiàn)在隨學習啦小編來看看桐城到底有哪些名勝古跡吧!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文廟
在桐城市中心。始建于元延佑初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初建今址。明清兩代曾19次修葺,最后一次修復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達3200平方米。主體建筑大成殿為長方形,金柱8根。整個文廟,處于丁字街口,構成大街的端景,既顯示桐城文化昌盛,又是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創(chuàng)舉。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六尺巷
在桐城市西后街。巷寬6尺,長約百米。清康熙時(1662-1722),有葉姓與當世宰相張英家爭地界不休,張英于朝中得知,便給家中寫詩一首,曰:“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便拆讓3尺,葉家感其義,亦退后3尺,故成此巷。今巷口立有保護標志。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左忠毅公祠
在桐城市北大街。簡稱左公祠?,F(xiàn)存前后兩進,皆青磚小瓦,木構架。前為大殿,占地約100平方米;后為住宅,名啖椒堂。左忠毅(1575-1625),桐城人。明萬歷進士。天啟四年(1624年)任左僉都御史,不畏權勢,敢抗閹黨。楊漣劾魏忠賢,他參與其事,又親劾魏忠賢三十二斬罪。他與楊漣同被誣陷,死于獄中,謚“忠毅”。鄉(xiāng)人感其忠,特立祠祀之。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吳樾故居
在桐城市勝利街滌園巷內(nèi)。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吳樾于北京車站謀炸清廷出洋考察憲政五大臣,壯烈犧牲。故居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寬闊,分前廳、后廳、廂房、后院等。今尚存廂房5間,為吳樾當年書房和臥室,面闊19米,面積為187平方米。磚木抬梁式結(jié)構。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施從云墓
在桐城市區(qū)東南12.5公里丁莊。施從云(1879-1912),桐城人。近代著名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為響應武昌起義,推翻清朝政府,在灤州(今屬河北)宣布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被推為總司令。次年在進攻天津清軍時,被誘入清營談判而遇害。1925年,當時北京政府追贈為。1936年,國民政府對其舉行了國葬。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戴名世墓
在桐城市區(qū)東北10公里、紅廟鄉(xiāng)清水村南山崗。因戴氏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殿試一甲第二名,俗稱“榜眼”,故此墓民間俗呼“榜眼墳”。戴名世(1653-1713),桐城人。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撰《明史》。為“桐城派”文學八大家之一。所著《南山集》,宣稱明末弘光年號不可廢,以“大逆罪”下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被凌遲處死。此即歷史上著名“文字獄”戴南山案。后歸葬故里,僅立墓碑一塊,文曰“戴南山墓”。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披雪瀑
在桐城市區(qū)西北9公里、龍眠鄉(xiāng)雙溪村小河口。系夫婦合葬墓。姚瑩(1785-1853),桐城人。為姚鼐著名弟子,桐城派重要作家。清嘉慶十三年(1830年),擢為臺灣兵備道。鴉片戰(zhàn)爭時與總兵達琪阿率軍三次大敗侵臺英軍。清廷與英議和,以其“冒功”罪入獄。咸豐初再次起用,授廣西按察使,繼遷湖南按察使,死于軍中。歸葬于此。墓地面積108平方米。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張宰相墓
在桐城市北龍眠山。又稱大、小宰相墓。大宰相即張英(1637-1708),桐城人。清康熙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小宰相即張子廷玉(字衡臣,賜號勤宣),康熙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張英墓規(guī)模宏大。張英晚年歸隱龍眠,筑“賜金園”自居。自擇墓地。傳其選擇墓地有“金雞報曉,勤勉侍朝”之意,以表達對康熙皇帝的忠誠,故此地名曰“金雞地”。廷玉墓距英墓2.5公里。“父子雙宰相,歸葬同一方”。
桐城的名勝古跡之:姚瑩墓
在桐城市區(qū)西北9公里、龍眠鄉(xiāng)雙溪村小河口。系夫婦合葬墓。姚瑩(1785-1853),桐城人。為姚鼐著名弟子,桐城派重要作家。清嘉慶十三年(1830年),擢為臺灣兵備道。鴉片戰(zhàn)爭時與總兵達琪阿率軍三次大敗侵臺英軍。清廷與英議和,以其“冒功”罪入獄。咸豐初再次起用,授廣西按察使,繼遷湖南按察使,死于軍中。歸葬于此。墓地面積108平方米。
桐城的名勝古跡相關文章:
2.安慶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