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歡迎閱讀!
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
光就寶雞的地理位置,出土大量的青銅器不足為怪,著名的 討商伐紂 西周也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時期。 因為寶雞市周秦王朝的發(fā)祥地,也是在這里建立了西周王朝的政權。很多青銅器上都有銘文記錄著封建王朝的興敗衰亡,更多記載的是墓主人身份權利和地位。
青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體現(xiàn)它本身價值的一種肯定,字越多越顯得珍貴。
寶雞出土的很多青銅器被國家故宮博物院所展覽,你在故宮看到的青銅器有一大半都來自這里,故宮里的青銅器只是冰山一角,最多的地方應該是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青銅器也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時代縮影,它高貴 象征著權利和地位。也是封建王朝時期所留下最好的歷史見證,為我國考古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貴的參考資料。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以考古研究成果和歷史文獻為依據(jù),薈萃了寶雞地區(qū)出土的商周時期青銅器1500多件,目前絕大多數(shù)真品在國家故宮博物院收藏。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何尊、逨盤、胡簋、史墻盤等百余件,它們有的渾厚凝重,氣勢磅礴;有的工藝高超,精美絕倫;有的則以銘文見長,歷史研究價值極高。
何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1963年出土于寶雞賈村塬,西周早期的盛酒器。通高39厘米,重約14.6公斤。器物內底鑄有銘文122字,記載了成王完成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并在銘文中出現(xiàn)最早的“中國”一詞。
陜西省、寶雞市文物部門在對石鼓山西周墓葬區(qū)進行考古勘探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批重要文物,考古隊已完成發(fā)掘小型墓葬10座、中型墓葬1座,共出土青銅鼎、簋、鉞、戈、鑿、鏃、鈴等12件,陶鬲6件,陶罐10件,另外有玉飾、石、貝等器物。
寶雞市渭濱區(qū)石鼓鎮(zhèn)石嘴頭村四組村民在修建房屋開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有青銅器,立即主動報告,文物部門當即展開搶救清理,發(fā)掘商末周初貴族墓葬一座,出土各類文物101件(為探討該區(qū)域姜姓戎人與姬姓周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較為系統(tǒng)的科學考古資料。
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寶雞地區(qū)乃至關中地區(qū)商周考古學文化,以及西周考古學文化的面貌,根據(jù)國家文物局指示安排,由陜西省、寶雞市組建石鼓山考古隊。
寶雞市轄區(qū)出土青銅器最多的應該是岐山縣境內,岐山縣縣志里也有很多記載。
出土最大的青銅器
我國出土最大的青銅器是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F(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經(jīng)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jīng)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青銅器主要作用
基本功能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獻)中,青銅器有兩種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納(內)、入”,即盛裝物件;一是“設”即陳設布列。《禮記·禮器》說得很明確:“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鄭玄注:“金炤物,金有兩義,先入后設。” 納是青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對象即古文獻所謂“實物(所實之物)”,就是上面所說“三牲魚臘”,“四時之和氣”之屬,實際就是犧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類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諸如此類分別納入鼎簋尊彝等各類器物中,然后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墩f文》說:“鼎,和五味之寶器。”《呂氏春秋·本味》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國語·鄭語》記載史伯說:“夫和生實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wèi)體。”《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銅器調濟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調和方法就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最終目的則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深層意義
以金示和還有另一層或者說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蹲髠?middot;宣公三年》說:“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原來鑄鼎,制作青銅器不僅用來盛裝和調劑犧牲等給祖先奉獻的禮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銅器外表刻畫“物”的圖像。通常所說銅器花紋實質就是圖物象物。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實非常簡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或者視之為自己祖先所由來的神物,有類于西方所謂“圖騰”。當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陳擿君春秋公矢魚于棠說》首次發(fā)明:“物即圖騰”,可謂真知灼見。其實先秦文獻所見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這樣來理解。如《尚書·旅獒》:“畢獻方物”;《詩·大雅·生民》:“有物有則”;《左傳》中《隱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動”;《國語》中《周語》:“服物昭庸”,《越語》:“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禮》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返?ldquo;旗物”,《大司樂》:“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猜你喜歡:
5.商朝青銅器的特點
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上一篇:出土青銅器上面有什么樣的紋路
下一篇:出土的青銅器都是什么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