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開通的具體時間是什么時候
大運河與古代運河城市相伴而生,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動,互為影響。大運河開通的具體時間是什么時候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大運河開通的具體時間是,歡迎閱讀!
大運河開通的具體時間
開鑿于春秋末期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當時統(tǒng)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jīng)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并開挖自今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jīng)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xù)施工延伸河道。
隋運河貫通南北
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隋文帝先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龍首原建大興城作為都城,為供京師所需,于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即令西自蒲(今山西永濟)、陜(今河南陜縣),東至衛(wèi)、汴(今河南開封)等13州募置運米丁,并在衛(wèi)、洛(今河南洛陽)、陜、華(今陜西華陰)4州設置官倉,漕運關東及晉之粟以給京師。第二年,命宇文愷主持修建了一條300里的廣通渠,從大興城東引渭河水到達潼關,與黃河連接起來,用以漕運關東的糧食。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為準備滅陳,又派梁睿沿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挖的邗溝故道,開挖山陽瀆,自山陽(今江蘇淮安)引淮水,經(jīng)江都至揚子(今江蘇儀征)入長江,用以向南方運兵、運糧。
隋煬帝即位后,對定都大興并不滿意。因為一來大興距離關東和江南地區(qū)較遠,不便于朝廷對關東和江南的控制,二來隨著中央政府機構的逐步完善,大興的人口不斷膨脹,光靠關中的糧食和物資已不能滿足需要,而江南地區(qū)由于在南朝時無大戰(zhàn)亂,社會比較安定,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獲得很大發(fā)展,已成為財富集中的地區(qū),但從那里調運糧食和物資到達京師,路途又過于遙遠,漕運不便。于是便在道里適中的洛陽營建東都,并著手修建大運河,以便漕運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qū)的物資以給東都,并加強對黃河下游及江南地區(qū)的控制。
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征調江南、淮北100多萬民工修建通濟渠(汴渠),從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到達
黃河,再從板渚(今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水入汴水,復自大梁東面引汴水入泗水,最后到達淮水。同年,又征發(fā)淮南十幾萬民工,用半年時間,對隋文帝時開挖的山陽瀆進行疏通、擴大。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征發(fā)河北100多萬民工,修建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到涿郡(今北京)。這就是洛陽到北京的北段大運河。因煬帝親自巡幸,故名御河。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又在長江以南開挖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引長江水到達余杭(今浙江杭州)。至此,貫通南北、以洛陽為中心、南通杭州、北通北京的大運河鑿通,全長2700多公里。
在唐、宋兩代對隋運河繼續(xù)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jié)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并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復式插板門船閘(現(xiàn)代船閘的雛型),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 。
元代運河改道
黃河流域的經(jīng)濟一直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都在黃河流域,三者合而為一。西晉以后,黃河流域屢遭戰(zhàn)爭破壞,人口大量外遷。到了唐末五代,北方軍閥混戰(zhàn)不休,黃河河道更是屢次潰決,生產(chǎn)凋敝,土地荒蕪,而南方的社會相對比較安定,經(jīng)濟迅速得到發(fā)展,開始超過北方。到北宋建立之時,關中盆地和伊洛盆地已失去容納都城的經(jīng)濟基礎,北宋王朝不得不選擇東京開封作為都城,以便依靠漕運就近取得江南地區(qū)的糧食供應,從而開始出現(xiàn)政治、文化中心與經(jīng)濟中心分離的現(xiàn)象。
隨著北漠民族的南侵,北京一帶逐漸成了全國政治和文化中心,但經(jīng)濟重心仍在南方。元建都北京,命名為大都。京師所需糧餉主要依賴于南方,加之戰(zhàn)爭之需,物資運輸量很大,需發(fā)展漕運。元初運路有二:一是通過以洛陽為中心的隋運河,但由于黃河的泛濫,加上年久失修,某些地段已經(jīng)淤塞,而且路途迂回曲折,運費也高。二是通過海路,經(jīng)由黃海和渤海進入今海河口再沿潞河(今北運河)北上,這對于古代的木帆船來說,風險又太大,常有觸礁沉沒之虞。因此,如何將大運河截彎取直,從淮北直接穿過山東進入華北以達大都,成了元政府的當務之急。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特命主管水利工程的都水少監(jiān)郭守敬前往河北、河南、山東進行調查,查勘一條新的山東運河路線。郭守敬經(jīng)實地調查和勘察,把山東運河路線定在泗水、汶水與御河之間。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由兵部尚書奧魯赤主持,引汶、泗水自任城(今山東濟寧)開濟州河,北至須城(今山東東平)安山(今梁山縣小安山),長75公里,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竣工。濟州河開通后,江南糧船可直接涉江入淮,經(jīng)泗水達濟寧,循濟州河到東平轉入濟水(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到天津,經(jīng)潞河北上北京。三年后,因入??谏驰斩钸\轉海受阻,又不得不從東阿舍舟陸運,經(jīng)二百余里抵臨清入御河水運至北京。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平章政事桑哥,根據(jù)漕運副使馬之貞的計劃奏清開挖安山至臨清渠,元世祖準奏,次年正月興工,征丁夫3萬,由斷事官忙速兒、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尚書李處巽和馬之貞等主持,至六月告成,元世祖忽必烈親賜名為“會通河”。會通河自安山接濟州河開渠,引汶水向西北經(jīng)由壽張(今梁山縣壽張集)東,轉向北經(jīng)沙灣、張秋至東昌(今山東聊城),又轉向西北到臨清,與御河相接,長125公里。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又命郭守敬開鑿通惠河,自通州(今北京通縣)直達大都(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全長80公里。這樣,由大都向南,跨過黃河、淮河、長江到達江南杭州的京杭運河貫通,全長1794公里。
明、清疏浚與擴建
明初建都金陵(今南京),北方運道作用有所降低,加之黃河頻繁泛濫等原因,運河的某些河段常被淤,造成航運中斷。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決原武黑洋山,漫入東平之安山……元會通河亦淤,久不治”。
明成祖遷都北京,大規(guī)模南糧北運,又成中心議題。永樂初年的運道,“一仍由海,而一則浮淮入河,至陽武,陸挽七百里抵衛(wèi)輝,浮于衛(wèi)”。因“海運多險,陸挽亦艱”,疏浚會通河,溝通南北大運河的呼聲很高。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濟寧同知潘叔正上書,陳復開會通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朝廷采納,命工部尚書宋禮征民夫16萬,疏浚自濟寧到臨清元代運河。“為避黃行運,將袁口以北運道東涉二十里開新河,經(jīng)靳口、安山鎮(zhèn)、戴廟至沙灣接舊河”。
宋禮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元代濟州河和會通河古運道,由于黃河屢次決水淤涸,從“南旺視濟寧地與太白樓岑齊”,“濟寧兩側北高南低,南水有余,而北水常不足”。因此,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納了汶上白英老人的建議,在東平州東南六十里筑戴村壩,引汶水南流至南旺分注南北運河,成功解決了運河翻越脊地的水源問題,并且設立沿河水柜,增建船閘至51座,運道暢通,“載重八百石的漕船暢行無阻”。這次運道疏浚后,將元代先后開挖的濟州河、會通河及濟寧以南至徐州一段運河,統(tǒng)一命名為會通河。
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 360里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zhèn)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里,使原經(jīng)沛縣、徐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jīng)夏鎮(zhèn)、韓莊,臺兒莊到邳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并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節(jié)運河水位。
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黃河東側,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韓莊運河,南接今里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明清兩代規(guī)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guī)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后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均未付諸實施。
從隋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全線貫通,到1855年南北斷航,大運河作為中國水路運輸?shù)闹匾ǖ罋v時1200多年,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為發(fā)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開鑿的歷史意義
大運河是一項改造祖國河山的偉大創(chuàng)舉,它不僅是一條南北水上大動脈,而且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fā)生過重要的影響,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
(1)大運河的開通,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wǎng),兩岸日漸繁榮,城鎮(zhèn)增多不斷擴大,如唐代繁華的京都長安,是運河西部的終極,南北均歸于此;港口城市楚州(今淮安)是北上南下的重要碼頭;江南的揚州,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交通之發(fā)達,當時號稱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蘇州,處于江南運河的中心位置,航運繁忙;大運河的起運點杭州,是當時全國最富庶的郡縣之一,城市的擴大與繁華,有力地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2)大運河的通航,紡織起一個前所未有物資交流網(wǎng),有力地促進了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突破性的發(fā)展。如隋朝開通大運河不久就滅亡了,但卻為唐朝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漕運條件,把全國富庶地區(qū)的經(jīng)濟與全國的政治中心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使唐王朝的經(jīng)濟文化呈現(xiàn)出昌盛發(fā)達的景象,在不到九十年的時間里,連續(xù)出現(xiàn)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唐朝是真正發(fā)揮大運河作用的第一個王朝,古運河哺育了這個偉大的東方古國的文明,使之達到了經(jīng)濟空前繁榮,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發(fā)達的境界。
(3)大運河的通航,大大促進了南北科學文化的交流,如南宋時,造紙和印刷術的發(fā)展很快,通過運河輸送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廣泛地傳播了這種古代文明。
開鑿大運河始于何時
運河一般指的就是由人工開鑿出來能夠航行的河流,中國就有這樣一條著名的河,即大運河,這條河在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于開鑿大運河始于何時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以來民間是有兩種說法的,一種說法是隋朝時期公元605年開始的,另一種則是早在公元前486年就已經(jīng)開始了。關于這兩種說法,正史官方承認的是第二種,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就已經(jīng)開始為這項工程的前期工作做準備了,他在揚州地區(qū)下令筑起邗城,并讓人挖開了一條連接長江和淮河的小型運河,這是在史書中關于大運河最早的記錄了,也是確定大運河開鑿時間的有力證據(jù)。
而關于這種開鑿大運河最早是在隋朝的說法,其實要比上一種普遍的多,為什么?因為隋朝大運河的名聲太響了,甚至就連隋朝的滅亡都和這條河有著一定的關系,但是即便是這樣,卻還是要尊重事實,隋朝時期開鑿大運河的工程的確又一次啟動了,而且是在隋朝時期成功了一多半,但是,公元605年的這一次開鑿,只是延續(xù)了公元前486年之后沒有完成的工期而已。
中國的這條大運河,直到現(xiàn)在仍然在發(fā)揮著作用,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的先祖?zhèn)兘o后代留下的寶貴財產(chǎn),而也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更應該清楚的知道,大運河最開始開鑿的準確時間是在公元前的486年。
猜你喜歡:
3.中國最大的河流
4.大運河的基本概況
6.中國最大的運河
大運河開通的具體時間是什么時候
上一篇:大運河對中國的貢獻都有哪些
下一篇:大運河開通的發(fā)展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