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歷史網>歷史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

清朝歷史小故事

時間: 燕青16 分享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鴉片戰(zhàn)爭到它的滅亡這段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對后世影響深遠。那你知道清朝歷史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清朝歷史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清朝歷史小故事:開科取士,加強統(tǒng)治

  清入關后,憑借其強大的武力確立起對整個中國的統(tǒng)治,同時實行剃發(fā)、圈地、逃人、遷海等民族高壓政策,導致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銳??滴趵^位之后,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永歷政權也被清軍消滅了,清王朝開始出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政治局面。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康熙四年到六年(1665到1667年),廢除窩主刺字的規(guī)定,并減輕對窩主及左右鄰居的處罰。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銷督 捕衙門,地方各省有關逃人案件,除寧古塔仍聽該審理之外,其它各省均由各省督撫審理,而不再讓王公、等滿族人來處理。圈地是清入關之初,為重建農 奴制莊園而采取的野蠻手段,農民的土地大量被圈占,許多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無業(yè)游民,社會生產力亦遭到嚴重破壞,引起廣大漢族人民的強烈不滿。 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永行禁止圈占土地民房。修訂“逃人法”,停止圈地,使順治年間一度非常尖銳的民族矛盾緩和了下來。

  順治年間,對漢官極為歧視。朝官中,同一官職,滿官品級卻高于漢官。如滿洲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等官居一品,而漢大學士只有五品,尚書、左都御史為二 品。在其他職務中也都是這樣。這種明顯的歧視,打擊了漢官在國家治理方面的積極性,使他們備感恥辱。他們不愿意為清王朝出力辦事,不少漢族官員僅是應付差 事,混日子而已??滴醯塾H政后,即下令將滿漢官員品級劃一。盡管實際上在每個衙門中仍是滿官作主,但形式上滿漢官員則平等了。在康熙帝親政前夕,他又下令 “各省督撫,不論滿洲、漢軍、漢族人,應簡選賢能推用。至于提督總兵官,系防守地方,亦應不論滿洲、漢軍、漢族人,簡選賢能推用”。此旨一下,清初地方總 督、巡撫多由滿族人充任的局面才有所改變。當然,這不完全是民族歧視的結果。清初,滿洲貴族剛取得漢族人的天下,民族矛盾尖銳,用滿族人可以放心,但對協(xié) 調緩和民族關系不利。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使用的是漢軍旗人??滴醯奂热幻鞔_表示不問滿漢,但選賢能,對緩和對立情緒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康熙初年,清統(tǒng)治者基本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國,清朝政權漸趨穩(wěn)固。但在江南地區(qū),漢族知識分子依然充滿著反滿思想。順治初年,清軍下江南時實行的“留發(fā)不 留頭”的民族壓迫政策,引起了江南人民的極大反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景依然歷歷在目;且南明小朝廷覆滅不久,許多明朝遺臣依然存在,他們強烈 要求恢復漢族人的天下??滴跏?1673年),清廷分封的三位漢族人藩王已經發(fā)展成為嚴重的地方割據勢力,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企圖在感情 上贏得明朝遺臣和漢族士庶的同情和支持。大批封疆大吏和統(tǒng)兵大將響應“反清復明”的口號,但他們中很多人不相信吳三桂。河北總兵蔡祿起而謀叛,危及京師; 京師的楊起隆也詐稱朱三太子,發(fā)動反清起義。在這種情況下,康熙進一步認識到,若想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徹底平息漢族人的叛亂,只有取得漢族知識分子 的支持。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國占據了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廣大漢族知識分子深受其影響??滴踝杂?受漢族傳統(tǒng)文化熏陶,對漢族傳統(tǒng)文化抱有強烈而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深知欲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依靠儒家思想。康熙八年(1669年),他親率諸王、百官拜 謁孔子,由大成門步行至孔子牌位前,行二跪六叩頭禮??滴蹯肟祝康脑谟诶每鬃蛹叭寮覀鹘y(tǒng)文化,籠絡廣大漢族官員,加強統(tǒng)治??滴蹙拍?1670年)十 月初九,頒布《圣諭十六條》,通行曉諭八旗并直隸各省府州縣鄉(xiāng)村人等,切實遵行,目的在于用儒家思想控制全國人民。康熙尊孔、以儒學治國的決心,籠絡了廣 大的漢族官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在平“三藩之亂”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清廷在陜 西、廣東、江西等戰(zhàn)場相繼獲勝,各路大軍全力進攻湖南,圍殲吳三桂之勢已成,明朝遺臣復國夢最后破滅。康熙帝清楚,在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結束之后,對立情緒肯定 會逐漸緩和,因此,消除仇恨、表示誠意的合適辦法是繼續(xù)征召漢族知識分子到朝中為官。在平三藩之前的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以“孝康皇后升袝禮 成”為詞,頒詔天下,“命有司舉才品優(yōu)長”的遺老,舉“山林隱遺”之士,征聘到京,以便任用。但效果不明顯,寧波故明翰林院編修葛世振,關中名儒李鲹一見 征召,竟稱病堅決不就。后幾年三藩之亂爆發(fā),康熙帝雖然忙于戰(zhàn)事,但卻沒有忘記籠絡人心的大計。當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被先后分化,叛亂即將被平 定之時,一道諭旨由京城發(fā)往全國各地。為進一步籠絡漢族地主和明朝遺臣,康熙十七年(1678年),宣布特開博學鴻詞科,規(guī)定凡有學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之 人,不論已仕、未仕,由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省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舉薦,皇帝親試錄取。

  “博學鴻詞科”是康 熙皇帝在總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特別科目,是唐玄宗時期的“博學鴻詞科”的發(fā)展。我國古代科舉制有一個逐步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漢代,薦舉和考 試相結合,設有賢良方正、直言取諫、文學異等諸科,由丞相、列侯、州郡推薦,皇帝親自考試錄取。到了隋唐之際,科目漸多。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設 置進士科,“憑文取人,專主章句”,是考試科目中最難的一種。至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又創(chuàng)博學鴻詞科。宋代繼之,在進士及第者中挑選學問淵博、 文辭清麗的秀士,因為要求太高、難度極大,因而未能普及推廣。元明時期,仍以進士科為主,并專測試八股文章。清順治二年(1645年),浙江總督張存仁首 先向順治帝獻策,開科取士,以使從逆之念自息。順治三年(1646年)首次舉行會試,清朝科舉成為定例。但八股取士,對于熱衷于功名的年輕士子固然適宜, 而對于立那些眷戀明朝、拒絕與清廷合作的名士則不一定適合。因此,康熙皇帝決定一方面沿襲舊制網羅漢族士子,另一方面采取漢代薦舉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進 一步籠絡遵從儒家思想的名士,從感情上消弭漢族士子與滿清貴族的矛盾,使之為清朝統(tǒng)治者服務。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康熙帝一早先到堂子致祭,而后回宮登上太和殿。在一片禮樂和傳呼聲中,應試者排隊進入太和門,在太和殿前聚集。對皇 帝行罷九叩三跪大禮后,被引導至體仁閣下依次就座,準備應試。大學士捧來試題,試題是《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上午十時,康熙帝又降旨 賜宴體仁閣,大學士向試者宣布:從來會試、殿試、館試狀元、庶吉士,皇上都不賜宴,今天賜宴表明皇上對他們的禮遇與重視。然后由大學士、掌院學士等官員陪 宴、賜茶。席間,學士們還向應試者透露說:本來大家都是滿腹經綸的,用不著考試,但考試更能顯示才學,這是皇帝表示敬重的意思。

  賜宴結束之后,考試才正式開始。

  其實康熙帝早在舉“博學鴻詞”之前,便注意到,開科舉設特科、延攬山林隱逸這些辦法還有局限性。對讀書人召用,固然可以發(fā)揮廣泛影響,但漢族地主有財勢 者和科舉落第者對人心的向背也有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在“三藩之亂”發(fā)生不久,他下旨在全國實行捐納制度。允許那些熱衷 于功名卻屢試不第、仕進無望而有家財者,出錢即可捐得知府、知州、知縣或者監(jiān)生、生員出身。以此來增強新政權對他們的吸引力,既可減少參與叛亂的人,穩(wěn)定 地方,又可擴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使他們自己的利益與清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統(tǒng)一起來。而且,當時清廷的財政極為緊張,兵餉支出困難,正好借此一舉兩得。這一辦 法很快便顯出成效。江南大批家有余資的地主文士中,每年都有相當多的人捐官、捐出身。僅蘇州府屬長洲和吳縣在三藩之亂平定前3年,捐文武生員的即達到了 800余人,而全國在3年之中竟有500余人捐為知縣,占全部知縣的1/3。清政府每年僅捐納一項就可收入白銀達200多萬兩。這不僅大大緩解了軍費的緊 張,也對平定三藩之亂起到重大作用。此舉在籠絡人心方面比“博學鴻詞”特科更加有效,且影響面也廣泛得多。

  那時,康熙皇帝盡管還年 輕,但這些政策足以顯示出他的成熟與老練。當他的目的達到后,他心中也很清楚,捐納只是權宜之計,絕非揀選人才之法。那些花錢買官的人是不會白下本錢的, 他們中的很多人一旦上任,便會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魚肉百姓,最終會導致吏治敗壞,社會出現(xiàn)不穩(wěn)定局面。他也多次下令禁止捐納,指出那不過是一時權宜之 計。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其后代子孫也把這一弊政“發(fā)揚光大”,一再實施捐納,最后使清朝的官場變成了市場,嚴重地損害和瓦解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

  康熙創(chuàng)辦博學鴻詞科,進一步爭取了漢族士大夫階層和上層知識分子的合作,削弱了反清力量,使全國政局日益穩(wěn)定。明清之際,江浙一帶既是戰(zhàn)亂之地,又是反 滿之士的薈萃之地,因而該地區(qū)受到了“博學鴻詞科”的照顧。據統(tǒng)計,江南與薦者58人,浙江與薦者47人,兩者合占總數(shù)的50%以上。經過應試,他們大多 接受了清廷的官職,逐漸與清朝統(tǒng)治者走到了一起。另外,清政府以博學鴻詞科錄取人員纂修明史,在漢族知識分子中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削弱了漢族人反滿的思想意 識。當年,莊廷瓏私修明史一書,因有不滿清王朝的思想而遭鎮(zhèn)壓,株連極廣,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F(xiàn)在清政府主持編修明代歷史,繼續(xù)了后一朝代修前朝歷史的 中國修史傳統(tǒng),把清王朝置于了正統(tǒng)王朝的地位,鞏固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

  清朝歷史小故事:順治帝與“緩剃發(fā)令”

  作為滿清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所遇到的麻煩事肯定特別多。明清交替與以往朝代的交替很不同,少數(shù)民族代替漢族,少數(shù)民族感到很自負,而漢族人 很憤恨。這些矛盾不僅僅體現(xiàn)在戰(zhàn)爭、暴亂中,在一些傳統(tǒng)習俗上也有種種矛盾。漢族百姓對亡國沒有太大的觸動,但對身體發(fā)膚卻沖冠一怒,從而引起了清朝初期 的“剃發(fā)令”事件。它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一個片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片段。

  1.孫之獬的杰作1644年,滿清軍隊與明朝大將吳三 桂聯(lián)合將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趕出了北京。大清皇帝順治入關,定鼎中原。第二年元旦,投降了清朝的明末天啟進士孫之獬給順治上疏,大意是說,您現(xiàn)在平定中 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fā)之制,卻還是明朝那一套,“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原來,順治入關后,許多明朝官員都投降了清朝。每當朝賀時,就有滿 臣與漢臣兩班。滿員自是剃發(fā)留辮,身著滿裝;而漢官仍是束發(fā)冠帶而朝。滿臣看漢臣很順眼,漢臣看滿臣腦袋后面的那根辮子雖然不順眼,可也不敢說。順治也并 沒有覺得漢官們的頭型有多難看。一年多來,大家彼此相安,未生異議。

  但孫之獬一提出這個問題后,順治就開

  吳三桂的大刀和七星寶劍。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紫禁城的皇帝寶座上于是端坐了滿清人,而吳三桂也成為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的人物之一。

  始對這位漢人的“忠心”疑慮起來了。其時,大明軍受挫,已不成氣候,清軍又占領了大半江南,的確,天下大局似乎已定。順治覺得,應該頒布“剃發(fā)令”,于 是下令:凡是清軍所掌握的地區(qū)在十日之內,盡行剃發(fā)蓄辮;凡是不剃的、遲疑的、上表章請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殺無赦”。在下剃發(fā)令的同時,順治還表揚 了孫之獬忠心: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說者。

  順治不知道,孫之獬完全是因生氣才上的那道疏。此人一投降滿清后,就竭盡所能地展示自己忠于新 朝廷的決心。首先就是別出心裁地剃發(fā),站進滿臣行列里。滿臣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不讓他站在自己的行列里。他碰了一鼻子灰,就想再回到漢臣行 列,漢臣又以其剃發(fā),從而完全地成了漢奸而不納。在憤怒之余,他才給順治上了一道疏。正是這位漢人的杰作,讓幾百年后的我們知道了“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 頭”這十個血淋淋的字。

  清代的辮子。清軍入關后,統(tǒng)治者下令所有人均要剃發(fā),正所謂“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在這種高壓政策下,許多漢民不得不剃發(fā)蓄辮,讓腦袋后面拖著長長的辮子。

  此令一行,意料之中的,天下嘩然。怕死的人涕泣就剃,不怕死的寧死不剃。原本心理上的滿漢矛盾更加激化。據說,“剃發(fā)令”下達到各地官府后,各地官府的官員們就令剃匠負擔于市,強行剃發(fā)。

  每個剃匠都擔一個挑子,大致形狀是這樣的: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一個小柜子,抽屜里放著理發(fā)工具。沿著小柜子后板正中,豎著一 個十字架樣的木架。而十字架出頭部分就是用來掛人頭的。當時,“檄下各縣,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之語,令剃匠負擔游行于市……”所謂“剃匠”,當 時都是頭戴紅纓帽的旗兵,一組三四人。其中一個掌剃頭刀,另外兩三個人,抱著鬼頭刀。接受剃發(fā)的用剃頭刀,并能享受到諸如熱水、手巾的待遇;抗拒剃發(fā)的, 就只享受一樣,冷森森的鬼頭刀,最后把腦袋掛在那個十字架的豎桿上,“剃匠”們又繼續(xù)“游行于市”了。

  后人議論此劫時說道:“此皆孫之獬一念躁進而釀此奇禍。”

  這位漢人孫之獬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么會有如此杰作?早在明朝時,他官至侍講,祿位在文官里并不低。投降滿清后,曾因操練鄉(xiāng)勇有功,升為禮部右侍郎,后 又領兵部尚書銜去招撫江西。由此看來,無論在哪一朝,他都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往往就是這種人,雖然讀了十幾年圣賢書,但就是不知道操守是什么東西。他的 “處世哲理”就叫“識時務者為俊杰”。

  我們今天看這段歷史,雖然是孫之獬提出了剃發(fā)主張,但真正把它落到實處的卻是順治。小人物做壞 事,雖然與大人物做的壞事相比,只是鴻毛與泰山之比。但他的下場肯定要比大人物悲慘得多。兩年后,山東謝遷起義,跑到淄川(孫之獬的老家)把他抓了起來, 并殺了他全家,萬民稱快。正所謂:“怨毒之于人也大矣!”

  謝遷為了給天下人解恨,說:“貪得一官,編天下人之發(fā)。我現(xiàn)在給你種上頭發(fā)。”這些并不懂頭發(fā)是不能種的。農民們在他的腦袋上鑿了個洞,插了幾根頭發(fā),孫之獬忍不住疼痛,昏死過去。農民們還不解氣,又把他給活剮了。大概就是朝廷所謂的凌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個人,居然用了“之獬”這樣的官諱。“獬”,是一種名“獬豸”的獸。《異物志》說它“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其不直者,聞人論則咋其不正者。”不知孫之獬自己當初起名的本意是否如此,可看他在兩朝的所為,的確是名實相符。

  2.“緩剃發(fā)令”的頒布

  中國五千年儒家思想講的就是“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和“守身如執(zhí)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歷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張,帝王們都必須要遵循。在這種思想的教導下,販夫走卒們都會把生前脫落的頭發(fā)、牙齒,在死后叫人跟自己的身體一起埋葬,以“還之父母”。

  順治下“剃頭令”之前,反抗清軍的主要是明朝的殘余部隊??僧?ldquo;剃頭令”下達以后,諸多老百姓也站到了清軍的對立面。在這場留發(fā)與留頭的對抗中,最悲壯 的當數(shù)“江陰十日”了。當年閏六月二日,江陰縣令方亨嚴申“剃頭令”,清代理發(fā)店。中國的儒家思想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因此反抗清統(tǒng)治 者“剃發(fā)令”的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不得不剃掉頭發(fā)以求保命。

  江陰的眾多鄉(xiāng)紳們跪請留發(fā),方大人將他們罵出。第二天,一個叫許用的秀才聚集了一批人在江陰孔廟立誓:“頭可斷,發(fā)決不可剃。”

  大家先將方大人抓進了監(jiān)獄,然后推出反對剃發(fā)的典吏陳明遇為首領,主持抗清事宜。清廷知道江陰人居然想造反后,就派大兵鎮(zhèn)壓。江陰百姓與官兵堅守城池八 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余人,有六萬七千人戰(zhàn)死城墻上下。城破之日,清兵沖進城里遇人便殺,這種慘絕人寰的殺戮持續(xù)了十天。最后,江陰城內血流成河,十 七萬城中百姓全部遇難。一首“八十日戴發(fā)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的詩詞留下了對江陰死難者的悼念。

  “江陰十日”只是對抗剃發(fā)令的最直接的一種方式,也有的百姓以自殺的方式來抵制剃發(fā)令。在蘇州,一對賣面餅的夫婦,在剃法令下來之后,老頭吟唱道:“發(fā)兮發(fā)兮,白者父之精,黑者母之血兮,吾無發(fā)兮其何以見父母兮。”然后,兩人懸梁自盡。

  還有的誓不做清人,率領族人躲進深山。在浙江溫州,有一戶姓徐的大戶拖羊帶牛,拿著必需的農具,在山上蓋起了茅草棚,一住就是三十幾年,既不讓外人上山,他們自己也從不下山。這是一種無可奈何似的清朝陶淵明。

  反抗接連不斷,順治也感覺到了本來已經很老實的百姓忽然之間又反對起自己來。他實在想不明白,頭發(fā)難道還比腦袋更重要嗎?

  早在他入北京時,就屢屢聲言大明并非亡于清軍,而是滅于流寇,清朝的天下不是從明朝手里得的。這樣說雖似矯情,但卻給亡明降臣的臉上蒙了一層“遮羞 布”。就是一般士庶,心理上也得到些緩解。但是“剃發(fā)令”一下,如同剃發(fā)保命的百姓。頭發(fā)和生命在正常情況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因果聯(lián)系的,但是在剛入關的 順治皇帝的統(tǒng)治下,北京乃至全中國的百姓頭上的頭發(fā)和自身的生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又正式宣布了他們的“亡國奴”的身份。于是舉國各地,自然群起反對。順治不得不考慮剃發(fā)令是否真的必須要執(zhí)行,必須要在這個時候執(zhí)行。

  當時,明朝福王在南京的政權還很有號召力,當時反清的情緒還很高漲,全國尚未真正形成大清之一統(tǒng)。順治不愿因一個發(fā)式問題而使民族矛盾過于激化,于是,曾有一度對“剃發(fā)令”宣布緩行。

  但只是緩行,而不是不行。在順治眼里,孫之獬那句“中國從陛下也”還是讓他很感動,也很讓他熱血沸騰。所以,當一位大臣見順治暫緩剃發(fā)令后,覺得自己大 顯身手,為中原衣冠文化做事的機會來了,便上疏道:“禮之大者,莫要于冠服。自漢至明,制度雖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或改。今一旦變更,恐于皇 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備也……”

  他的意思很明顯,皇帝您現(xiàn)在不是緩剃發(fā)令嗎?倒不如不執(zhí)行吧,蓄發(fā)得了。順治覺得這位大臣真是不可理 喻,我沒有說不“剃”啊,只不過是緩一下再執(zhí)行。你現(xiàn)在怎么還要“蓄”起來?你看看我腦袋后面,我是皇帝,你們的祖宗說過“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 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我腦袋后面是這樣的,百姓的腦袋后面又另一樣,如何符合你們的祖宗圣言?這位大臣明白了,原來所謂緩行,不是不執(zhí)。

  和孫之獬的上疏一樣,這位大臣的上疏讓順治大為惱火,“剃發(fā)令”更加嚴厲地執(zhí)行起來了。

  3.剃發(fā)令的影響投降了滿清,并對滿清入主中原建立了不可磨滅功勛的大漢奸洪承疇對滿清的忠心并不比孫之獬差。當他看到因剃發(fā)令而風起云涌的民變時,他 上疏順治帝,提出了“三從三不從”主張。主要內容是:男從女不從,官從吏不從,生從死不從。順治批準了他的請求,也正是這道奏書,讓此后的大清朝,漢族女 人可以穿明代衣裙、梳漢式發(fā)髻,衙署的吏役可以穿漢式差服;死人入殮亦可打開發(fā)辮穿漢式衣衫。

  這樣一來,倒稍稍緩和了平民百姓對異族 習俗的抵觸情緒。有人可能會說,這是洪承疇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實際上,他眼見滿清不可能在頭發(fā)上做出任何讓步,而這種不讓步根本無法抵擋億萬漢人對本民族 傳統(tǒng)習俗的熱愛,他的“三從三不從”,正是想為順治填平民族溝壑而不得的無奈之舉。

  穿著旗袍馬褂的清代兒童。禮之大者,莫要于冠服。”順治之所以堅持漢人留滿清的發(fā)型,穿滿清的服飾,也許就是要嚴肅漢族百姓對滿族統(tǒng)治者的敬畏之禮吧。

  縱觀大清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歷史,每一次發(fā)生的農民武裝暴動,所提出的口號大都是以“復我大漢衣冠”。甚至叛徒吳三桂后來反清,其公開提出的口號就是反清復 漢,恢復衣冠,散辮留發(fā)。白蓮教起義,上百萬教眾打開發(fā)辮橫行江南數(shù)省,攪得當時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死難瞑目,在臨終當年的山莊林下戲題碑上還留下他“二 豎獲日指,一章捷望天”的哀鳴,由此而后,康乾盛世一去不復返。幾十年后,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偏師北伐撼動京津,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勢力囊括全國十 三行省的半數(shù)以上,實是動搖大清帝國根基的一次最大的農民革命。而加入太平軍的首要條件,就是不留發(fā)辮。

  與太平軍性質相同的,如小刀會、天地會、捻軍、黑旗軍等,都不留發(fā)辮,長發(fā)隨意。這些起義就像斧子一樣,時刻在砍著清朝這棵早就腐朽了的大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是對清王朝的重創(chuàng),起義者們首先就是從發(fā)型和服飾上反清的,加入太平軍的首要條件就是不留辮子。

  從上可知,終清一代,滿漢畛域從未弭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滿族人能以二十幾萬人口統(tǒng)治中國近三百年,在大政策上有很多是高于朱明王朝的。從清初撤 遼餉、練餉、剿餉的三餉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不修長城到平定準噶爾、收復臺灣,滿族人一直就站在大中華的立場上為君為國的。惋惜一點來 講,他們用犧牲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代價而融入了中華大家庭??善谙鄬φZ言、文字而次要得多的剃發(fā)和衣冠上,居然固執(zhí)得為自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我們把時間拉到公元1911年,舊歷辛亥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大清王朝在隆隆的炮聲中只好倒坍。這場地覆天翻的革命之初,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口號,就是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剪發(fā)辮。“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鐵血口號被翻成了“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

  可以嚴肅一點來講,辮子問題是大清滅亡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這種因素早在順治入關后就注定了。大清能延續(xù)近三百年,和它當初入主中原一樣,不能不算是一件幸運的事。

  清朝歷史小故事:震懾太監(jiān)的三塊鐵牌

  清入主中原后,順治鑒于歷代,尤其是明代宦官之患,總結其經驗教訓,為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轍,鞏固自己民族的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其中“宦官 不許干政”就是重要的內容之一,順治12年,朝廷為根絕宦官干政之弊,將上述內容鑄成鐵牌,掛于各處,這也就是三塊鐵牌的由來。

  1.清初太監(jiān)從何而來

  順治進入紫禁城后的某一天,正在日精門內打掃衛(wèi)生的清兵,突然發(fā)現(xiàn)有尿水自天花板滴落下來,大吃一驚,原來上面還藏著人!

  吆喝下來一看,是個十來歲的孩子,叫林升,明朝的小太監(jiān)。林升稱,他見李闖王的亂兵殺入宮中,聽說皇上跑到宮后的煤山上自縊殉國了,而留在宮中的皇后、 妃嬪、皇子、公主和成千上萬的太監(jiān)們,爭著找殿梁、窗欞和丹陛上的龍頭紛紛上吊。他怕死,就搬著吃的喝的躲進了天花板里,大小便也只好在上面解決,所以才 被發(fā)現(xiàn)了。

  見小林升機靈乖巧,順治就把他留在了身邊。小林升也開創(chuàng)了清代啟用太監(jiān)的先河。這位太監(jiān)將順治伺候的舒服之極,也可能就是 因為這一點,順治十一年,在宦官吳良輔的慫恿下,順治設立了并無大用的所謂十三衙門(司禮監(jiān)、御用監(jiān)、御馬監(jiān)、內宮監(jiān)、尚衣監(jiān)、尚膳監(jiān)、尚寶監(jiān)、司設監(jiān)、 尚方司、惜薪司、鐘鼓司、兵仗局、織染局),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皇族。

  既然設置了這么多衙門,里面的人肯定要有的。而這些人都來自哪里呢?

  一份史料記載,清時宮中太監(jiān)多達上千,最多時有兩千八百多人。這些太監(jiān)除了少量的戰(zhàn)爭俘虜或年幼的宮刑罪犯外,大部分是從民間招募而來的,也就是漢人。

  當時直隸以及京城近郊的昌平、平谷、大興、宛平等處都是出太監(jiān)的地

  青代太監(jiān)合影。太監(jiān)是一種皇權的畸形產物。在清代,太監(jiān)最多時可達到二千八百多人,而其中大多是貧苦漢人的孩子們。

  方。由于朝廷有規(guī)定,每個人入宮不做男人以后就能得到一筆安家費。

  所以,報名做太監(jiān)的都是窮苦農民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生活所迫,就把自己的孩子賣進宮中。當然,是男孩。

  《大清會典》里講:太監(jiān)的招募工作由內務府

  下的會計司負責。會計司下設有兩個牙行,具體負責太監(jiān)的招募和“凈身”手術的實施。

  史料記載,光緒二十幾年前,在北京有專門干這種“凈身”營生的,著名的如:北長街會計司的“畢五”和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劉”。

  這些人以“讓別人做不成男人”而作為自己的本職工作。準備當太監(jiān)的孩子在做“凈身”手術前,都要先簽一個合同,表示自己是自愿接受手術的,出了生命危險 完全由自己負全部責任。簽完合同,這孩子就被送上了一塊四角都裝著鐵環(huán)的門板的手術臺。“準太監(jiān)”一躺上去,“凈身師”就把他們的四肢牢牢地捆在鐵環(huán)上, 然后蒙上一塊黑布,灌上一碗大麻湯做麻藥,接著一盆涼水潑向他們的下身,趁著孩子腦袋發(fā)懵、身子發(fā)麻,手起刀落。

  2.前朝太監(jiān)的得勢

  太監(jiān)在歷史上又稱寺人、宦官、閹宦、宦者、內宮、內監(jiān)等,是以皇權為核心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關于太監(jiān)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中就有了相關的記載。

  明朝人唐甄在其著作《潛論》中把太監(jiān)描繪成這樣:“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根據唐甄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 “人”:他們長得臃腫,彎曲,好似長了癭結,鼻子里呼呼作響,如同牛和豬一樣,因此不像人的身體;他們長著男人的頰骨卻不是男人,沒有胡須卻不是女人,雖 然面如美玉卻沒有一點生氣,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們的聲音好像兒童一樣稚細卻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樣尖細卻不柔媚,你說它嘶啞但又能成聲,你說它如猩叫但又 能成人語,因此不像人的聲音;他們可以很愛人,也能下毒手害人,當他們憐憫你時流涕而語,而當他們憎惡你時,則斬殺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心理學家說,生理的變態(tài)必然會導致心理的變態(tài)。魯迅就說:“中國歷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所以,他們愛你的時候可能愛的一塌糊涂,但要恨你的時候,更恨得讓你求死不能。

  其實,中國的歷史就是人和“不是人”爭斗的歷史。勝者是人,敗者不是人;太監(jiān)不是北京街頭的一名太監(jiān)。在他們身上,銘刻著帝制歷史下人性的扭曲與不幸。

  人,他的對手是人。順治看到太監(jiān)亂政的歷史離他并不遠,燃燒的大明帝國還沒有變作灰燼,太監(jiān)把朝廷作弄得不成樣子的一幕幕不能不讓他在處理太監(jiān)問題上謹慎小心。

  明朝的太監(jiān)在朱元璋時代并沒有好果子吃,這是因為朱元璋對各個朝代太監(jiān)禍國的歷史很有研究。他為太監(jiān)們制定了嚴格管理的制度,特別嚴禁太監(jiān)干預政事。但 到了明成祖時期,太監(jiān)就受到了重用,幾次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太監(jiān),由此可知太監(jiān)在當時所被重視的程度。到了明憲宗時期,太監(jiān)得到寵幸,這些“不是人”的人開 始干預朝政,最后竟然涉及到了邊城鎮(zhèn)守,京營掌兵,經理內外倉場,提督營造、銀礦、甚至連染織等事都參與管理。

  隨著外差的日益增多,他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隨著地位的提高,他們的身價也一躍而起。到最后,他們開始欺壓起朝官來了。天順年間的某一天,內閣大學士李賢正在閣中辦事,忽然一小太監(jiān)來叫他,說是司禮太監(jiān)曹吉祥請他去有話說。

  李賢大怒,心想,你是什么東西,居然派一個人來就想請我過去?!

  但他并沒有敢這樣說,只是說:“如果是皇上宣召,我馬上就去。他請,對不起了。”

  小太監(jiān)把原話告訴了曹吉祥,曹太監(jiān)聽后大怒,心想,你算什么東西。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命令兩個小太監(jiān)去把李賢給強架來了。

  一見面,李賢怒不可遏,斥責曹吉祥“違制”。曹吉祥哈哈一笑,道:“我腿腳不好,走路不方便,只好請李閣老來了。”

  到了天啟年間,魏忠賢把太監(jiān)的地位抬到了天上,自稱“九千歲”,下有五虎、五彪、使狗等追隨者,從內閣六部至四方督撫,均有他的黨羽。

  這些人的大名和做出來的“好事”,順治不會不知道,他們的得勢因由也讓順治有著很清醒的認識。所以,即使他身邊的太監(jiān)對自己百般照顧,關懷有加,他在心里告訴自己,他們是太監(jiān),一朝得勢輕則上房揭瓦,重則傾覆國家,對待這些人,只能靠強有力的制度和君主的清醒頭腦。

  3.三塊鐵牌

  前朝的歷史教訓與對太監(jiān)清醒的認識讓順治做出了如下決定。首先是“節(jié)食”,在“節(jié)食”的基礎上再進行“捆綁”。

  所謂“節(jié)食”,就是削減太監(jiān)數(shù)量,所謂“捆綁”,就是給太監(jiān)們制定各種行為規(guī)范。

  開國之初,順治就將“宦官不許干預朝政”的赦諭,鑄成大小一樣的三塊鐵牌,分別立于交泰殿、內務府和慎刑司三處。順治十八年,他又廢除了自己所設立的宦官十三衙門,命內務府大臣監(jiān)攝其事。

  三塊鐵牌均為長方形,上鑄有滿漢文字,滿文從左至右,漢文從右至左。

  清末的四名太監(jiān)。順治規(guī)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并鑄鐵牌以警示,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預防前朝太監(jiān)專權歷史的重演

  鐵牌周圍鑲有木框,高一百三十四厘米、寬七十厘米、厚六點五厘米,斜置于木座之上。鐵牌的粗糙與三宮交泰殿的金碧輝煌很不協(xié)調,但也正如它的笨重、丑陋卻讓它異常醒目,時時告誡皇帝以及臣僚不忘祖制。

  鐵牌鑄銘全文為:“皇帝赦諭:中官之設,雖自古不廢,然任使失宜,遂胎禍亂。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劉謹、魏忠賢,專擅威權,干預朝政,開廠緝事,枉殺無辜,出鎮(zhèn)典兵,流毒邊境,甚至謀為不軌,陷害忠良,煽引黨類,稱功頌德,以致國事日非,覆敗相尋,足為鑒戒。朕今裁定內官衙門 及員數(shù)職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窺權納賄,囑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時,上言管理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 遵守。”

  這是順治12年的事情,后來,總管內務府大臣奉上諭,又將鐵牌文字錄制多份,懸掛在執(zhí)事太監(jiān)各處。

  在后 來的幾代皇帝那里,陸續(xù)地又給太監(jiān)們的權限職掌做了嚴格的限制?!秶瘜m史》、《宮中現(xiàn)行則例》、《內務府現(xiàn)行則例》以及無數(shù)的“圣諭”,特別是康熙、雍 正、乾隆三朝,大至禮法綱常,小到舉止言談,無不有所規(guī)定。太監(jiān)們在清朝的那段時期,仿佛成了皇帝的木偶,任憑皇帝們擺布。

  順治的三塊鐵牌的確把大部分太監(jiān)壓得半死,對于太監(jiān)們來講,明朝時期祖先們的輝煌時代的確成了過去。在他們中間,也許有人以為滿清對自己同類的做法是外來野蠻民族的本性。可事實上,順治是從歷史里得出的結論,而實施用鐵牌壓制他們的。

  三塊鐵牌的祖制一直到慈禧時才算拋棄了。清朝晚期,隨著政治上的腐朽,老佛爺當權后,宦官安得海、李蓮英一時成為朝慈禧和李蓮英(右)。慈禧當權,李蓮 英也跟著成為朝廷的“紅人”,太監(jiān)們以為明朝的好時光又回來了,殊不知這只是曇花一現(xiàn),隨著清朝的滅亡,太監(jiān)們也就徹底地消失了。

  廷的“紅人”。其權限、行為已經徹底違反了鐵牌精神。太監(jiān)們終于找回了點明朝時的感覺,可惜這感覺只是剎那的溫柔,過不久,隨著清朝的滅亡,太監(jiān)們就慢慢地消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順治雖然立了震懾太監(jiān)的三塊鐵牌,但首先違反的就是他。他臨死前讓替自己出家的太監(jiān)吳良輔,早在順治15年時曾與官員勾結貪贓妄法。按照鐵牌規(guī)定,他本該被處死。可順治卻袒護他,直到順治逝世康熙元年時,才被康熙以“變易祖宗制度”之罪處死。

  但這畢竟只是一特殊事件??偟膩砜?,清朝后期,雖然出現(xiàn)了違背順治的鐵牌精神,出了大名鼎鼎如安得海、李蓮英這樣的太監(jiān),但他們并沒有如明朝幾位大太監(jiān) 一樣干預朝政。從這點來看,太監(jiān)禍國,大半原因要歸罪于皇帝。明朝的幾位皇帝比豬還懶,朱批的執(zhí)筆權都交給了太監(jiān),太監(jiān)不干預朝政真是“上對不起祖宗,下 對不起百姓”。縱觀清朝,雖然每個皇帝都有或多或少的愚蠢,但勤于朝政卻是不爭的事實。包括老女人慈禧,雖然昏聵無能到白癡的程度,對手中的權力卻死抓不 放,太監(jiān)們也就自然找不到可以干預朝政的縫隙了。

猜你感興趣:

1.古代名人勵志小故事25篇

2.清朝歷史故事精選

3.清朝歷史故事

4.清朝歷史人物故事

5.中國清朝歷史故事

6.歷史清朝故事

清朝歷史小故事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鴉片戰(zhàn)爭到它的滅亡這段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對后世影響深遠。那你知道清朝歷史小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清朝歷史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清朝歷史小故事:開科取士,加強統(tǒng)治 清入關后,憑借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清朝皇帝的故事
    清朝皇帝的故事

    清朝歷時267年歷史,其中有很多皇帝。那你知道清朝皇帝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清朝皇帝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清朝皇帝的故

  • 清朝的小故事
    清朝的小故事

    清朝末年,閉關鎖國、政治文化專制,落后于世界。那你知道清朝的小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清朝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清朝

  • 清朝的歷史故事
    清朝的歷史故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歷時267年歷史。那你知道清朝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清朝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 漢朝的歷史故事
    漢朝的歷史故事

    漢朝立法指導思想有過兩次重大轉變 ,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那你知道漢朝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漢朝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

2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