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故事有哪些
元朝是相對比較成功的一個時期。那你知道元朝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元朝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元朝的故事:元朝與吐蕃的關系
忽必烈改“元”之后,就對吐蕃地區(qū)加強了中央的管轄。在元朝,對吐蕃地區(qū)的管理,采取了設立宣政院,宗王分鎮(zhèn)與帝師的統(tǒng)領,完善地方機構和設立驛站, 統(tǒng)計戶籍等措施。由于吐蕃地區(qū)封建制的確立與藏教的形成相輔而行,在經濟上也出現(xiàn)了二者同步發(fā)展的局面,因此元朝在吐蕃地區(qū)的管理也多采用政教合一的方 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具有政教合一身份的帝師對吐蕃地區(qū)進行管理。
帝師其實是元代皇帝授予藏教僧人的最高神職。元代的第一位帝師是八思巴,可以說在中央與吐蕃的關系中,八思巴起了重要作用。
八思巴生于1235年,是藏教薩迦派高僧薩班的弟子,同時也是他的侄子。“八思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圣童”,是藏民給他的美稱,因為八思巴7歲時就能 熟讀佛經,知道經文的大意了。1247年,薩班到涼州與闊端談議吐蕃歸附蒙古的事項,年僅8歲的八思巴也一同隨行。薩班走后,八思巴作為人質留在了涼州。 這樣,他童年的大多數時間就多是在蒙古人的宮廷中生活,所以八思巴受蒙古文化的影響很大。薩班去世后,15歲的八思巴作為薩班的繼承人,到六盤山拜見了忽 必烈。忽必烈一見到他就非常喜愛,把他留在了身邊。
八思巴19歲的一天,他給元帝忽必烈講授《喜金剛·大灌頂》時對忽必烈說:“藏教 是從天竺傳來的。佛法的宗旨是要救度一切眾生,引導眾生到達涅槃的境界,過極樂世界的生活。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嚴格遵守三藏經典中所闡述的戒律而修行。 假如一個人違背了三藏中的戒律,他將轉生在阿鼻地獄中受苦……”可見八思巴是位虔誠的藏教高僧。
1260年,忽必烈搶在阿里不哥前宣 布繼承大汗,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他封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設立了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地方軍政事務的機構——總制院,也就 是宣政院的前身,命剛剛29歲的八思巴掌管,到后來,由帝師管理宣政院也就成為了一種慣例。有了宗教勢力的幫助,元政府對吐蕃的工作就容易展開了。不久, 元政府就開始在西藏設立起地方行政機構和驛站,根據吐蕃的物產分布情況,重新劃分了行政區(qū)域。元政府還對吐蕃地區(qū)進行了人口普查,在前藏和后藏分別設立了 13個萬戶,各萬戶兼管軍事民政,皆由八思巴領導。這樣一來,八思巴既是西藏的宗教領袖,同時也成為行政首腦,一個“政教合一”的新政體在西藏出現(xiàn)了。
政教合一的政體對吐蕃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元政府賜給帝師莊園土地,使帝師成為了吐蕃地方的大封建主。這些是按照圣旨賜給八思巴的土地,不負 擔府庫及驛站等漢地、吐蕃的任何稅賦差役。而由于帝師的特殊身份,他領導下的烏思藏宣慰使司及下轄的諸萬戶、千戶,吐蕃等處、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及安 撫司、招討司、元帥府等長、使,也因擁有一定數量的莊園而成為大小不等的農奴主。這就使吐蕃的經濟形式具有了封建性質,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
吐蕃的政局穩(wěn)定,社會安定,在農牧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上,在元朝多民族統(tǒng)治的龐大帝國中,手工業(yè)與商業(yè)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吐蕃的手工業(yè)多以家庭為生產加工 單位。牦牛尾制作的帳篷以及羊毛織成的各種織物,種類繁多,質量精美,“毛布”、“花毯子”、“藏地嗶嘰”、“氆氌”等,都廣受人們喜愛。烏思藏的細氆氌 尤為馳名,是上貢的佳品。至于金、銀、象牙、珍珠、銀珠的加工品,和吐蕃當地的特產藏紅花、木香、牛黃、虎、豹、水獺皮張、麝香等,既是貢品,也有一部分 進入市場成為了貿易商品。
因元政府的扶持,吐蕃文化在這一時期也有了相當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促進的。以薩班與 八思巴叔侄貢獻最大。薩班與闊端商定吐蕃歸附蒙古的條件后,留在了涼州,從事佛教傳播工作。他發(fā)現(xiàn)當時蒙古人使用的畏兀兒蒙文有不完備的地方,無法標注、 翻譯一些梵文、藏文。為了傳播翻譯經文的需要,薩班便對畏兀兒蒙文加以完備,在畏兀兒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藏文表音字母,形成了一套新的字母。這套字母的出 現(xiàn)對后來八思巴創(chuàng)造蒙古新字無疑有很大的影響。
成吉思汗所創(chuàng)造的蒙古文字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一點忽必烈也意識到了。在他于 1260年宣布登上蒙古汗位后就命八思巴開始制定蒙古新字。八思巴同薩班一樣,也是借用藏文字母,創(chuàng)制了41個新蒙古字母以拼寫蒙語,這一新的拼音文字在 1269年正式公布使用。元朝統(tǒng)治時期,官方文書一律用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蒙古新字譯寫。今天我們從保留下來的元代碑刻上,還能看到這種文字。
1280年,八思巴去世后,歷代藏教首領成為“帝師”,受朝廷的委托,執(zhí)行朝廷命令,管理西藏政事,就成為了一項沒有明文的規(guī)定。
吐蕃文化在元朝也顯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就大約形成于元代。這是中國文學史及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史詩巨作,一百五十多萬行,一千五百多萬字,歌頌了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偉大業(yè)績。
另外藏族史學作品也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fā)展。元代藏族學者讀史、撰史之風興起。十五卷本的《薩斯迦全集》是薩斯迦五祖的全集,其中包含有重要的原始資 料?,F(xiàn)存最古老的藏文史籍之一的《紅史》,于1346至1363年由公哥朵兒只寫成,對后代藏史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很多中原史書也被翻譯成藏 文,起到了文化促進作用。如漢族譯師胡將祖把《唐書·吐蕃傳》和《資治通鑒·唐紀》譯成藏文,并由喇嘛亦鄰真乞剌思刊行。史書的編譯整理,為后世留下了寶 貴的文化遺產。
吐蕃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也推動了寺院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各種建筑、繪畫、雕塑藝術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藝術風格得到更 好的吸取利用。如搽里八的領主請漢族巧匠修建漢式佛殿,還有拉當寺彌勒佛、沙魯寺的蓮花雕刻,都吸收了元代漢地的雕塑風格。而薩斯迦寺的黃金塔、沙魯寺的 幾幅“供養(yǎng)天”壁畫則由尼泊爾工匠完成,并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
總之,在元代大一統(tǒng)的客觀環(huán)境下,吐蕃文化吸收融合了其他地區(qū)民族的文化,不斷完善提高,得到了長足發(fā)展。
元朝的故事:賽典赤治大理
賽典赤,一名烏馬兒,本名贍思丁,回人。他出生于不花剌,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賽典赤”就是“圣裔”的意思。成 吉思汗西征時,他只有十幾歲。他主動率部歸降,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贊賞,以后就以宿衛(wèi)的身份跟隨成吉思汗左右。成吉思汗從來不叫他的本名,總是稱他“賽典 赤”,于是“賽典赤”這個稱呼也就反客為主成了人們對他的習慣尊稱。史書上多稱他為賽典赤贍思丁。
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賽典赤已先后輔佐過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和蒙哥四位蒙古大汗,到忽必烈時,可說是“五朝元老”,因此深受忽必烈的信任與器重。
1254年,忽必烈領軍平定大理后,留大將兀良哈臺經營大理。在這一時期,蒙古人在大理設置了近20個萬戶府,然而除萬戶以上的大元帥、都元帥等職由蒙 古人擔任外,原大理王族段氏仍掌有相當部分的實際權力。忽必烈即位后,把第五子忽哥赤封為大理王,希望能通過這種方法控制住大理地區(qū)的不穩(wěn)定局勢。可沒想 到忽哥赤到達大理后反而使局勢更加復雜,不久就被自己的部下毒死了,大理形勢更加動蕩。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決定在大理建立行省,加強中央的統(tǒng)治,于是他 派富有經驗的老臣賽典赤瞻思丁去大理進行治理。
1274年,忽必烈把賽典赤召到近前說:“大理是朕親自平定的,卻因用人不當使遠方的 人感到不安?,F(xiàn)在我想要選擇謹慎厚道的人去治理,看來朝廷上下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了。”賽典赤臨危受命,他馬上開始著手對大理地區(qū)的山川地理、驛舍軍屯、 夷險遠近等情況進行了解,并找到對大理情況熟悉的人畫出地圖,獻給了忽必烈。忽必烈看到地圖,十分高興,正式授命賽典赤為平章政事,在大理建立行省,撥鈔 五十萬緡、金寶無算。
賽典赤還沒有到達大理,宗王脫忽魯就得到了消息。脫忽魯坐鎮(zhèn)大理不久,是個粗人。他聽信部將的讒言,以為賽典赤 到這里來是消藩奪權的,立即披掛整齊,率領士兵準備和賽典赤決一死戰(zhàn)。賽典赤聽說這件事后,就在大理境外停了下來,先派自己的兒子納速剌丁去見脫忽魯。納 速剌丁對脫忽魯表明了來意,他說:“大汗因為過去派到這里來治理的人治理無方,造成各國叛亂,所以命我的父親到這里來安撫,整頓邊境地區(qū)秩序?,F(xiàn)在父親在 大理境外扎營,不敢對大理的事物專斷處置,希望宗王派一個人過去和父親共同研究。”脫忽魯聽了這話,所有的顧慮都打消了,他氣呼呼地對左右說:“我差點叫 你們給害了!”
第二天,脫忽魯派自己的兩名親臣撒滿和位哈乃與納速剌丁一同來見賽典赤。因為兩人沒有爵位,所以不好用朝廷禮儀接待。 賽典赤就問他們:“應該用什么禮儀來見你們呢?”兩人十分乖巧,回答說:“我們和納速剌丁一同前來,視如兄弟,請就像對待自己兒子一樣就可以了。”跟著兩 人獻上名馬,對賽典赤跪拜行禮極為恭敬,旁觀的人都十分驚訝。隨后賽典赤設宴款待了他們,讓兩人用鑲嵌著寶石的金制酒器飲酒。宴會后,將這些物品都給了兩 人,兩人大喜過望。過了一夜,酒醒后,他們來向賽典赤道謝。賽典赤對他們說:“你們兩人雖然是宗王親臣,可惜沒有爵位,按規(guī)定是不能參議國事的。我想要授 予你們行省斷事官的職位,遺憾的是沒有見到宗王,不敢擅自做主。”于是讓一個人先回去,向脫忽魯稟報。脫忽魯聽后怎么能不高興呢,從此以后大理政令全由賽 典赤做主。
賽典赤任職不久,大理蘿盤甸的納西族人發(fā)動了叛亂。賽典赤帶兵前往征討,面色憂郁。將帥們看到了,其中就有人問賽典赤原 因。出兵打仗主帥要是怯懦了,那可是兵家大忌??蓻]想到賽典赤回答說:“我并不是擔心這次出征會失敗,我所憂慮的是你們會毫無顧忌地使用你們手中的兵器, 去殺死那些不幸而且無辜的人。我還憂慮,等叛亂平定后,你們去搶掠平民,致使百姓無法生存,再度引起叛亂,那時我們就還得派兵征討了。”大軍開抵蘿盤甸城 下,圍城三天,蘿盤甸叛軍毫無降意。諸將請求攻城,賽典赤不同意,派遣使者進城諭降。蘿盤甸城主佯裝同意。三天過后,毫無動靜。這可把元軍將領們急壞了, 他們再次請求攻城,又被賽典赤拒絕。一些將官實在沉不住氣了,擅自發(fā)起了進攻,賽典赤大怒,立刻鳴金制止,隨后將擅自攻擊的將領押來斥責說:“大汗命我安 撫大理,沒有叫我來大肆殺戮。沒有得到主將的命令就擅自進攻,論軍法當誅。”經其他將領的勸說,才將這些擅自進攻的人暫時免去一死,等待攻取蘿盤甸城后再 做處置。蘿盤甸城主聽說后,深有感觸地說:“平章大人這樣寬厚仁義,我要還是抗拒不投降的話,就要遭報應了。”于是出城投降。西南其他地方叛亂的少數民族 聽說后也都紛紛聞風歸附了。這以后,歸附的少數民族酋長經常來晉見賽典赤。所獻納的物品,賽典赤全都分賞給跟隨酋長而來的人,或分給貧民,絲毫不做保留。 酋長們從沒見過像賽典赤這樣不歧視少數民族、不搜刮財物的蒙古官吏,都非常感動。從此大理局勢穩(wěn)定下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地方叛 亂。
在穩(wěn)定大理局勢的同時,遵照忽必烈的指示,賽典赤在大理建立行省,開省置于中慶(今天的昆明),限制住了段氏的勢力。隨后他開始 為大理的長治久安考慮,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實行軍民分治政策。賽典赤建立起了各級政權機構,設置路、府、州、縣各級政權,規(guī)定行政官由朝廷委 派,在一定范圍內統(tǒng)一了行政權。軍事上,賽典赤下令千戶、萬戶等武職官員一律不得過問民政。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為化解民族矛盾,他委任當地民族官員,安撫當 地土官,從不輕易使用武力。為了加強大理與內地的聯(lián)系,賽典赤也改善了大理的交通環(huán)境,使大理與內地的關系更加緊密。經過賽典赤的努力,在大理成功地建立 起了行省,使大理重新歸屬到了元政府的直接統(tǒng)轄范圍以內。
賽典赤在大理建立起行省后,先開始著手大理的經濟恢復。他清查戶田,整理貨 幣,整頓賦役,屯田墾荒,賑災恤苦,不久就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民以食為天”,為了能夠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賽典赤十分重視水利工作。當時大理滇池地區(qū)由于 政事不通,水利無人管轄,造成水患連年成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賽典赤要發(fā)展農業(yè),滇池地區(qū)就一定要得到治理。
賽典赤經過調查后,設 計了周密的規(guī)劃。他決定分上、中、下三段對滇池流域進行整治。在滇池上段地區(qū),他于嗚鳳山與蓮峰山之間最狹窄處的松華山谷修建了松花壩,用來積蓄青龍?zhí)丁?黑龍?zhí)秲晒伤春陀昙窘邓?,起到了旱時啟閘灌溉田地,澇時封閘減緩下游水患的作用。在中段,賽典赤重點整治盤龍江等河道。他組織人力開挖銀汁河、金汁河、 馬料河和寶象河以分流盤龍江水,使河道溝渠形成網絡,一來減輕水患,二來便利農灌,一舉兩得。為了防止水土流失、穩(wěn)固堤壩,他還讓人在堤上種植柏樹,形成 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直到今天,一些河堤上還存活著七百余年前的元代古柏,真可說是功蓋千秋啊!對于滇池流域下游地區(qū)的治理,他重點放在疏浚海嗣河上。在 這里,賽典赤一個60多歲的老人,同自己的兒子們一起,率領著2000多民伕,疏通出長達20余里的河道,將滇池水與螳螂川溝通,經普度河匯入金沙江。經 過賽典赤的治理,滇池水位大大降低,水災基本治住,同時又得到了萬頃良田,對大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直接作用。
賽典赤明白,大理時 常叛亂不僅是因為元政府的高壓統(tǒng)治與貪官的剝削,還存在著文化差異問題。大理地區(qū)民族眾多,而且多處于茹毛飲血的原始氏族部落形態(tài),與中土文化的發(fā)達不可 同日而語。巨大的文化落差,必然導致民族歧視與種族不和。因此賽典赤在大理地區(qū)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行了大膽且謹慎的文化革新。
在大理 地區(qū)賽典赤貫徹“漢化”政策。這一時期,處在氏族部落形態(tài)下的大理,男女結合,往往自相配偶,親人死后火化了事,沒有喪葬祭拜這些說法,讀書、農耕、采桑 紡織一類的事就更是沒有了。賽典赤經過區(qū)分,對像白、苗這樣文化較為發(fā)達的民族進行了系統(tǒng)的漢化政策。他設立州、縣學堂,興建孔廟,提倡孔孟之道,推廣拜 跪禮節(jié),婚姻由媒人介紹,死者用棺材埋葬的漢族習慣。通過這些封建文化和風俗的普及,使大理與內地的文化風俗進一步靠攏,從而達到了穩(wěn)定統(tǒng)一的目的。到元 明之際,大理士人中流行的文化已與中土文化沒有什么差別了。
賽典赤治理大理6年,為善甚多。1279年,他死于任上,時年69歲。兒 子納速剌丁接替了他的職務,繼續(xù)推行賽典赤的治滇政策。賽典赤的死訊傳出,大街小巷的百姓都為之痛哭流涕。交趾王聽說后,立即派出了12名使者前來吊喪。 使者號泣震野,在對賽典赤的祭辭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的話。賽典赤的功績由此可見一斑。
元朝的故事:元朝唯一的賢明皇帝
1311年,武宗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主政,立即廢除了尚書省,捕殺了脫虎脫等人,在同年1月18日即位,是為仁宗。
仁宗在位的時候國內局勢相對穩(wěn)定。他雖然對蒙漢之間的隔閡仍未消除,但他卻注意任用漢人中的南人,他在位期間,中書省先后擔當過中書平章政事和其他要職 的漢人就有15位之多。他實行廢棄多年的科舉制度,命人用蒙文翻譯了《孝經》、《烈女傳》、《大學衍義》和《貞觀政要》等書??梢哉f,仁宗是繼忽必烈后, 元朝十位皇帝中唯一的一位賢主。
仁宗統(tǒng)治前期推行漢法。首先他力圖抑制諸王貴戚們的權利,以加強皇權。其次,仁宗想用儒術澄清吏治,強化政治的運作程序。
1313年4月,仁宗廢除了諸王封地。為防止鎮(zhèn)北親王們擁兵奪權,仁宗命駙馬丑漢出總北軍,加封為安遠王,并加強了居庸關的軍事守備。為澄清吏治,仁宗 嚴禁近侍干政,整頓選法,重用儒士。1314年,元朝舉行了實行科舉制度后的第一次鄉(xiāng)試??荚嚾砸詫Τ讨炖韺W、儒學等經典闡釋為判卷標準,用來推動理學的 傳播普及。這一次科舉考試的意義很大,自從13世紀30年代元朝滅金,科舉取士制度在中原漢地停廢了近一個世紀,仁宗復科,對當時的整個社會都產生震動性 的效果,給漢族儒士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尤其是處于壓抑狀態(tài)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是“文運將興”的標志。不過元朝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相當有限,對于真正改變當時 的政治構成并沒有太大的作用。
李孟是仁宗統(tǒng)治時期的名臣。他是山西人,曾做過武宗和仁宗的老師,并且還擴充了“國子學”的教學內容, 教出了不少蒙古子弟與漢人、南人子弟。成宗時李孟做過禮部侍郎,后來跟隨仁宗住在今河南沁陽。成宗去世后,他隨仁宗入京,在武宗海山的奪權過程中起到了一 定作用。武宗時李孟因對時政不滿,就在河南許昌隱居了數年。直到1310年才被召回,武宗死后,李孟被仁宗重用,先后任中書平章政事和議事平章及翰林學士 承旨。
李孟可說是一位一心為民、一心為政的好官。他最主要的功績是廢除了元朝一直實行的“病民之政”和勸說仁宗恢復了科舉制度。1311年,在元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中,他被仁宗任命為主考官。錄取了護都沓兒為蒙古色目榜的狀元,張起巖為漢人南人榜的狀元。
仁宗的統(tǒng)治可說是對武宗時期的一個糾正。但可惜因為仁宗性格穩(wěn)重,缺少主見,始終擺脫不了權臣的迷惑,使他的統(tǒng)治后期出現(xiàn)了奸臣鐵木迭兒。
仁宗不好色,信佛,也不喜歡發(fā)動戰(zhàn)爭,對各種宗教能采取寬容政策,并且生活節(jié)儉,不興蓋宮殿廟宇。只是,他和窩闊臺一樣,是一個喜好酒的男人,最后也死在了酒上,只活了三十六個春秋。
猜你感興趣:
2.關于元朝的故事
3.元朝的歷史故事
4.元朝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