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感興趣的史記故事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jīng)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那你知道史記感興趣的史記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感興趣的史記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感興趣的史記故事:襄公之死
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公孫無知爭斗。襄公即位之后便開始報復(fù)公孫無知,降低了他的俸祿和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對此十分怨恨,發(fā)誓將來一定要報仇。這也為以后齊國的內(nèi)亂埋下了禍根。
有一次,齊襄公讓連稱和管至父戍守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約定第二年瓜熟的時候派人去替換他們。但到了第二年瓜熟時節(jié)已過的時候,襄公仍沒有派人去替換。他們認為期限已經(jīng)到了,便派人要求襄公旅行以前的諾言。而襄公卻不答應(yīng)。兩人很生氣,就想和公孫無知聯(lián)合策劃叛亂。公元前686年,襄公在沛丘打獵時遇見一頭豬,侍從說是彭生變的。襄公大怒,就用箭射它,沒想到那豬竟然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喊叫。襄公受到驚嚇,從車上摔下來,摔傷了腳,鞋子也掉了。襄公回去后把管鞋的名叫茀的人鞭打了三百下,并把他趕出了宮殿。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聽說襄公受傷,認為機會來了,就帶兵來攻襲襄公。正遇到茀,茀雖然剛受了襄公的鞭笞,但他對襄公依然十分忠心,所以他見到無知等人發(fā)動叛亂,就欺騙他們說:“你們不要慌,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那樣就不容易再攻進去了。”無知求勝心切,不相信茀的話,直到茀讓他驗看了自己的創(chuàng)傷后,他才相信。然后經(jīng)過籌劃,無知等人決定在宮外等候,讓茀先進去探聽消息。茀入宮之后,就把無知等人發(fā)動叛亂的事告訴了襄公,襄公情急之下就藏在了屋門后。無知等人在外面等了很久,見沒有消息,就沖進宮去。茀和宮中的侍衛(wèi)以及襄公的親信反攻無知等人,結(jié)果全部被殺死了。無知跑進宮里,四處尋找襄公,但是一直找不到。正在納悶的時候,忽然有人見屋門下露著人腳,便懷疑襄公就藏在里面,無知打開門一看,果然是襄公,二話沒說。就一刀把他給捅死了。襄公死后,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國的國君。
史記感興趣的史記故事:黃帝定天下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是遠古時代部族少典氏的后代。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有神異之氣,才七十天大就能說話了,年幼的時候就非常聰明、口才出眾,長大以后就誠實機敏,到了二十歲成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見聞廣博、明辨事理。
那時候,諸侯的領(lǐng)袖炎帝,也就是神農(nóng)氏已經(jīng)不能隨心所欲地號令天下,各地的諸侯經(jīng)?;ハ噙M行戰(zhàn)爭,老百姓們卻倒了霉,怨聲載道。但是,神農(nóng)氏卻沒有能力去征討他們。在這種情況下,軒轅便經(jīng)常動用武力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使他們都重新歸服于神農(nóng)氏。但是,當時生活在東方的蚩尤非常殘暴,勢力也非常大,還沒有人能去征討他。
后來,炎帝大概是想顯示一下領(lǐng)袖的威嚴,便經(jīng)常找借口去欺負一些弱小諸侯,這使各地的諸侯都非常害怕,為了自保,他們就一個接一個地跑到軒轅那里請求歸附。于是,軒轅便修治德政,整肅軍隊,順應(yīng)四時各方的自然氣象,種植五谷糧食,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撫慰天下民眾,丈量四方土地,使他們安居樂業(yè);還訓練了一批以熊、羆、虎等猛獸為名的軍隊,幫助諸侯對抗炎帝。這樣一來,軒轅與炎帝的矛盾就越來越深,一場大戰(zhàn)已經(jīng)不可避免。最終,軒轅與炎帝在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的郊野上交戰(zhàn),經(jīng)過多次作戰(zhàn),炎帝部落舉起了白旗,軒轅成了勝利者。
正當軒轅與炎帝激戰(zhàn)正酣的時候,蚩尤部落就想抓住機會做一回得利漁翁,發(fā)動了叛亂。于是,在征服炎帝部落之后,軒轅又馬不停蹄地征集四方諸侯的軍隊,與蚩尤在涿鹿郊野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擒獲并殺死了蚩尤。從此,四方諸侯都尊崇軒轅做天子,代替了神農(nóng)氏的統(tǒng)治地位,他就是后來被中國人稱為“人文初祖”的黃帝。
史記感興趣的史記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是黃帝的玄孫,也就是黃帝的孫子的孫子。他的父親鯀是堯帝的大臣。堯帝在位時,中原地區(qū)發(fā)了大水,洪水滔天,無邊無際,大家都為此而憂愁。堯帝于是到處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大臣們向堯推薦了大禹的父親鯀,堯說:“鯀這個人啊,經(jīng)常違背命令,敗壞同族的民眾,我們不能用他呀!”大臣們都堅持說:“尊敬的王啊,相比較而言,眾大臣沒有誰比他更強了,希望您讓他試試吧。”堯于是聽從了眾大臣的建議,任用鯀去治理洪水。鯀采用了圍堵的辦法,想把洪水截住,但是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泛濫不息。鯀失敗了。于是,堯帝的繼承人舜帝就將他流放到了羽山。后來,舜又任命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讓他來承擔他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
禹為人聰敏機智,仁愛可親,說話誠實,能夠遵守道德禮儀,吃苦耐勞。他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去治理洪水。禹吸取了父親以前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讓洪水流入大海。因為父親鯀治水無功,禹心里一直懷著愧疚之情,于是他就不辭勞苦,盡心盡力地去治理洪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他有好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有進去看一眼。這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禹住在簡陋的房子里,把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都用在了治理河川上。他開發(fā)了九州的土地,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測量了九座大山。他還讓益給民眾分發(fā)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的稻種,讓后稷賑濟缺乏糧食的民眾。禹治水時,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及物產(chǎn)情況,并弄清了諸侯朝貢時的交通路線。同時,他還規(guī)定了各地應(yīng)該向天子繳納貢賦的數(shù)量。經(jīng)過如此艱苦的努力,大禹終于取得了治水的勝利。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