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經典故事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那你知道史記經典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經典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經典故事:轉危為安
魏武侯是文侯的兒子,他去世以后,公子塋與公中緩爭著想當太子。當時,公孫頎游宦到了韓國,他對韓懿侯說:“魏國的公子塋與公中緩爭當太子,君王您聽說了吧?現在,公子塋得到王錯的輔佐,占據了上黨地區(qū),等于半個魏國的土地。您如果趁機除掉公子塋,必然能夠打敗魏國,機不可失啊!”韓懿侯聽了很高興,認為占便宜的時候到了,便聯合趙成侯一起攻打魏國。
公子塋見到外敵入侵,組織軍隊前來抵抗。魏軍與聯軍在濁澤交戰(zhàn),由于實力懸殊,結果魏軍大敗,公子塋被聯軍包圍。于是,趙成侯對韓懿侯說:“現在我們趁機除掉公子塋,擁立公中緩為國君,強迫魏國割地,然后我們再撤軍。這樣對韓國、趙國都有利。”韓懿侯老謀深算,覺得他想法不夠完美,便搖了搖頭說:“這樣做不行。如果我們殺死了公子塋,人們一定會罵我們殘暴;強迫人家割地而后撤軍,人們一定會罵我們貪婪。依我看,我們不如把魏國一分為二。這樣的話,它就不會強于宋國、衛(wèi)國,就永遠不會是我們兩國的禍患了。”趙成侯固執(zhí)己見,并沒有聽從韓懿侯的建議。韓懿侯很不高興,不想再跟他合作了,便率領韓國的精銳部隊趁著夜間離去。第二天,趙成侯知道韓軍撤走的消息后,感到自己勢單力薄,沒有取勝的把握了,也隨即率軍離去,魏軍轉危為安。正是因為韓、趙兩國的意見不一,魏國才得以保全,公子塋才能夠在日后繼位為魏惠王。所以說,國君去世后,如果沒有嫡子即位,政局就會陷入混亂,國家隨時都有被外人攻破的危險。
史記經典故事:昭侯為政
到了韓昭侯在位的時候,韓氏早已經與趙氏、魏氏一同瓜分了晉國,成為諸侯國。韓國加入了與其他諸侯國爭霸戰(zhàn)爭的行列,但是,由于韓國實力弱小,相繼被秦國、宋國、魏國擊敗,失掉了部分土地。為了富國強兵,在諸侯爭霸中立足,昭侯任命申不害為相國。申不害對君主駕馭臣下的權術頗有研究,他以此輔佐昭侯,并且在國內推行法家的主張。經過數年的努力,韓國國內穩(wěn)定,實力大增,諸侯們都不敢再來侵犯。但是,在申不害去世以后,后繼無人,韓國的改革基本上中斷。昭侯此時也變得怠惰,疏于朝政。韓國的國勢又衰弱下去,再次成為任人欺凌的國家。
昭侯二十五年,韓國發(fā)生了大旱災,河水干涸,土地干裂,莊稼顆粒無收。昭侯不僅不去關心百姓疾苦,卻命人建造了一座高門,金碧輝煌,耗費無數,引起了群臣的不滿。大臣屈宜臼私下里對別人說:“別看這座門蓋的這么漂亮,我看昭侯不會從這扇門中出去了。因為它修建的不合時宜。我所說的時宜,不是具體時日,而是指國家時運。人本來就有順利和不順利的時候。昭侯曾經有過順利的時候,那時他并沒有修建高門。去年,秦軍攻占了我國宜陽;今年,我國又發(fā)生了大旱災。如今災難接連發(fā)生,昭侯不在此時撫恤百姓,反而更加奢侈,修建這樣華麗的高門。他這是在衰敗的時候辦興盛的時候應該做的事情,是不會得到好什么結果的。”一年以后,高門完全建成,而昭侯卻在此時去世了,果然沒有從這座高門中出去。
史記經典故事:張良行刺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祖父韓開地,曾經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韓平,曾經做過僖王、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韓平去世。二十年以后,秦國興兵滅亡了韓國。當時,張良還很年輕,并沒有在韓國政府中做官。他家里十分富有,光奴仆就有三百多人。但是,當他弟弟死后,并沒有用厚禮埋葬他,而是變賣了全部的家產,尋求刺客來謀刺秦始皇。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張良的先人世代深受韓國的恩惠,他發(fā)誓要為韓國報仇。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拜訪蒼海君的時候,張良偶然遇見了一位大力士,兩個人性情相投,一見如故,便結成了生死之交。大力士也非常痛恨秦始皇,愿意和張良一同去刺殺他。張良很高興,認為這下可以做到萬無一失了。他特意讓人為大力士打制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錘,作為行刺武器。后來,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和這位大力士得到消息后,在博浪沙中設下埋伏,等到秦始皇的車隊一到,兩個人突然偷襲他。結果,大力士由于操之過急,手里的大鐵錘誤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副車被砸得粉身碎骨,而秦始皇則毫發(fā)未傷,躲過此劫。秦始皇為了抓住張良他們,在全國范圍內下達了通緝令,展開了大規(guī)模搜捕。于是張良等人改名換姓,紛紛隱藏在各地,張良來到了下邳。
猜你感興趣:
1.史記經典故事
3.史記中的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