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和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jié)。并因其與一定的文化風(fēng)俗,宗教信仰的觀點相關(guān)聯(lián)而引人注目。那你知道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黃道婆
元朝時候,松江一帶種了許多棉花,但老百姓還是缺衣少布,為什么呢?原來這時,人們紡織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剝?nèi)?,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剝得脫落了,也剝不出多少來。這時,有一位黃道婆,從海南崖山向黎族人民學(xué)習(xí)了一手很好的紡織本領(lǐng),她下決心要改革家鄉(xiāng)的紡織技術(shù),使鄉(xiāng)親們生活得更好些。
黃道婆請來了一位老木匠,根據(jù)崖山人民用兩根細(xì)長鐵棍轉(zhuǎn)動,軋去棉籽的方法,設(shè)計出了木制手搖軋棉車。這種軋棉車,是靠兩人手搖,一人下棉籽,又干凈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軋棉車,還是用原來的小竹弓來彈棉花,還是慢呀!黃道婆又去找彈棉花的師傅,商量改革彈棉工具。改革出來,就是今天我們偶爾能見到的4尺多長的木制繩弦大弓。這樣,紡織技術(shù)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種各樣、五光十色、美麗鮮亮的棉布衣服了。
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平民訟師”傳說
大清嘉慶年間,村中有一著名訟師(時稱刀筆先生即律師)姓尚名曰福。此人睿智博學(xué)、道德高尚、濟(jì)弱扶傾、精通大清律法。每逢富人與窮人發(fā)生糾紛之時,總是盡力為窮人開脫,在民眾中威望極高,皆以先生相稱。雖然忿恨,但那時訟師極少,也無可奈何,遇官司還得求他幫忙,免不了賄賂,但先生斷然拒絕,用他的話說:“不義之財,有辱斯文,玷污家風(fēng),斷不可取。”其品德可見一斑。
一年冬天,一牧羊人因疏忽,致使羊吃了財主麥苗,二人發(fā)生爭執(zhí),財主氣急敗壞,即請先生書寫狀紙,告到縣衙,縣官升堂,衙役遞 上狀紙,上面寫道:“羊吃麥苗,四蹄蹬刨,一口一墩,連根帶苗。”縣官見狀紙寫的明白,即命衙役帶牧羊人上堂,牧羊人得知消息,非常驚慌,即找到先生書寫答辯狀。牧羊人上堂遞上狀紙,縣官展開,見上面寫道:“三九寒天、地凍如磚、鋼镢不入、羊嘴怎餐。”遂判牧羊人無罪,財主誣告,掌嘴二十。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大清律規(guī)定:追究敗訴方書寫訴狀之罪責(zé),所以,訟師認(rèn)為可能敗訴的案件,一般不予書寫。因先生屢為窮人開脫,引起財主忿恨,他們聚在,謀劃出一個陷害先生之計。次日,財主托先生一個遠(yuǎn)房親戚來寫訴狀,先生將計就計,欣然應(yīng)承,于是,三伏天穿上皮襖,戴上皮帽,到高粱地里面,點上燈籠,寫成訴狀。后財主敗訴,供出訴狀乃先生所寫,縣官即請先生上堂對質(zhì),財主將書寫情形描述后,不等先生答辯,縣官即判道:“你說先生三伏天如此穿戴,大白天點燈,純屬一派胡言,重打二十大板,退堂!” 先生臨終遺言:“忠厚傳家、詩書繼世、樂施好善、濟(jì)弱扶傾。”成為先生后世家訓(xùn)。
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九斤姑娘
從前有一種活計,專門替人做家用的木桶,由于那時的木桶上有加固用的鐵箍,所以這種活計被稱為“箍桶”。九斤姑娘就是一位姓張的箍桶匠的女兒。她從小聰明伶俐,附近方圓幾十里,無人不知九斤姑娘的才智超群。
一天,張箍桶到一戶石姓人家做活。一進(jìn)門,只見石老先生微微一笑,說到:“張師傅,我要箍兩只桶:一只桶,兩只耳朵翹聳聳,中間直弄通,一眼望去到山東;一只桶,中間橫著一根棟,尾巴翹到通天空,翻轉(zhuǎn)身來噗隆通。”張箍桶一聽,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什么桶啊?幸好他還算機靈,連忙說:“我有件工具落在家里了,我去取回來再做。”
張箍桶回到家,把事情經(jīng)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九斤姑娘。九斤姑娘“撲哧”一笑,說到:“爹,這個容易。第一個不就是蒸飯的蒸桶嗎,第二個是打水的吊桶啊!”張箍桶一聽,可不是嘛,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原來是這樣,我馬上就做!
猜你感興趣:
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下一篇:關(guān)于美食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