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民間故事
歷史上有很多出名的故事,口口相傳。那你知道歷史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歷史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民間故事:魏徵剛正敢諫
魏徵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很窮,但他卻喜歡讀書,掌握了廣博的知識,后來又出家當過道士.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他先后參加李密瓦崗軍和竇建德起義軍,李建成被殺后,他又因直言敢諫,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進宮內,叫他提些意見.李世民有不對的地方,魏徵能夠當面批評,甚至會弄得唐太宗一時下不了臺.
有一次,唐太宗根據(jù)右仆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的建議,決定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還沒有服役過的男子都要去當兵.但魏徵不同意.因為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諫議大夫簽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問他:“你不同意這樣做,有什么理由?”
魏徵回答:“臣作為諫議大夫,有義務向陛下指出,這樣做違背了治國安民的方針.我朝開國后即立下‘男子二十歲當兵,六十歲可免’的規(guī)定,怎么能隨便改變呢?”
唐太宗非常生氣,大聲指責道:“你太固執(zhí)己見!”
魏徵毫不退讓,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如果把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的男子都去當兵,今后國家的稅賦徭役去向誰要呢?”
唐太宗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時候,李世民還會和魏徵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比如,唐太宗曾問魏徵:“歷史上有過這么多帝王,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道:“能夠多聽聽各方面意見的帝王,通常比較明智;一意孤行、只聽單方面的意見的帝王,難免就會昏庸.”“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唐太宗贊許地說:“你講得真好啊!”
有個大臣叫鄭仁基,女兒長得美麗又有才華,皇后要把她收為李世民的嬪妃.當冊封的詔書寫好后,有人說了一句:“她不是已經與人訂婚了嗎?”
魏徵知道后,就向李世民進諫道:“陛下住著亭臺樓閣,就應該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著山珍海味,就應該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著眾多嬪妃,就應該希望百姓有稱心的婚姻.現(xiàn)在陛下把已經與人訂婚了的女子奪過來,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聽了這番話,馬上取消了冊封.
當魏徵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罷朝五天,親自登上御苑西樓,遙望魏徵逝世之處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現(xiàn)在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魏徵能在初唐的政治舞臺上發(fā)揮一點作用,確實是與唐太宗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氣度分不開的.
唐太宗時能夠大膽進諫的大臣,還有一位馬周.馬周原來只是守衛(wèi)玄武門的中郎將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是個武將,不懂政治,感到談不出什么,為此很犯愁.馬周知道了,馬上動筆為他寫了二十多條關于政治得失的意見,讓他去交差.李世民讀了以后,覺得條條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這一介武夫怎么變得這樣有政治頭腦了,就找他來面談.常何一向老實,他坦白地告訴李世民上書的內容都是馬周寫的.李世民馬上召見馬周,一番談話,對他十分賞識,不久便任命他為監(jiān)察御史.
馬周沒有辜負李世民對他的期望,經常進諫,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要了解民間的疾苦,愛護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寵愛子女,沒有必要每年加賜金銀珍寶,因為奢侈只會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為本,真正讓百姓滿意,就得選拔德才具備的好官.對馬周提出的這些建議,李世民都認真聽取,并加以推行.
魏徵、馬周等人還提醒李世民,隋末因為濫刑暴政而迅速滅亡.李世民因此非常重視立法安民,要求有關部門融合前朝立法、司法經驗,制定了《貞觀律》,使封建禮教法律觀成熟完善起來,為稍后制定《唐律》打下了基礎.
歷史民間故事:才華橫溢的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這豪邁雄放的詞,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的詞一經出現(xiàn),就一掃北宋詞壇一百多年的靡麗風氣,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詞風.他創(chuàng)立的宋詞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詞的表現(xiàn)方式和內容,打開了宋詞健康發(fā)展的新局面,使詞終于成為一種與詩一樣流芳百世的文學體裁.
蘇軾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還是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后人把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
蘇軾二十一歲那年,和弟弟蘇轍進京考試,結果兩人同時考中了進士.
當時,主考官是歐陽修,他一心想選拔一些有才能的讀書人.他在試卷中看到一篇論文,題目是《刑賞忠厚論》,寫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這個考生定為頭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門生曾鞏寫的,怕別人說長道短,就定為第二名.直到發(fā)榜以后,他方才知道原來這篇論文是眉山來的應試青年蘇軾寫的.
蘇軾考取以后,去拜見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與他交談了好一會兒,更加喜歡這個才華橫溢、氣度不凡的青年了.事后,他感嘆地對人說:“蘇軾這青年可說是善于讀書,善于用書了,將來他的文章一定獨步天下.”又說:“我應該趕快退避,讓他出人頭地.”“出人頭地”的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人們聽到了歐陽修這番話,開頭很不服氣.后來,大家看到了蘇軾的詩文,不得不信服了.
蘇軾考上進士以后,開始做官了.王安石變法期間,他接連兩次上書朝廷,認為變法有問題.當時,正是王安石當政.蘇軾不愿留在京城,就請求去外地做官.
蘇軾為官,很關心百姓的疾苦.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當過地方官.每到一地,他總要為當?shù)匕傩辙k一些好事.
他在徐州的時候,黃河在澶州決口,洪水滔天,淹了很多州縣.大水很快沖到了徐州,徐州百姓慌了手腳,富人紛紛出城逃命.蘇軾擔心富人一跑,民心動搖,就對富人說:“有我太守在,決不讓洪水進城!”
把人心安定以后,蘇軾請官兵一道抗洪,筑了一道長堤.大雨日夜不停,洪水不斷上漲.蘇軾在城頭搭了一間小屋,日夜住在里面,指揮抗洪,即使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回家探望.他派官吏分段防守,終于保住了徐州城.
他在杭州的時候,發(fā)現(xiàn)西湖淤塞.他奏報朝廷,疏浚西湖.他用了二十萬民工,深挖河床,用挖出的泥,筑成一條長堤,這就是著名的蘇堤.
長堤筑成了,蘇軾又命人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這一來,西湖的景色更美了,簡直像一幅圖畫.他曾寫了一首詩,形容西湖在晴雨兩種不同天氣中所表現(xiàn)的不同風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第一句寫晴時的水,第二句寫雨后的山,寫出了晴雨時的不同景色.三、四兩句把古代美女西施(西子)來比西湖,說不管她如何打扮,總是那么美麗動人.這首優(yōu)美的小詩,歷來被認為是歌詠西湖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這以后,人們又把西湖稱為“西子湖”了.
蘇軾一生做了四十來年的官,在朝廷中和地方上擔任過各種官職,但他在政治上始終不怎么得意,經常遭到排擠打擊.他曾經多次被貶官.有一回,他還遭人誣陷,被押到京城,在大牢中關了上百天.他在晚年還被貶逐到昌化軍(今海南儋縣).他在那里住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恢復官職,遷還內地,第二年(公元1101年),這個六十六歲的老人就在常州病死了.
蘇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前面說到,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當時,歐陽修非常贊賞他的文章.宋神宗尤其愛讀他的文章,進餐時,侍奉的人送上飯菜,神宗卻讀得忘了用餐,口中還連聲稱贊說:“天下奇才!天下奇才!”那時的讀書人對他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的文章作為學習的范本.他們說:“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根.”
蘇軾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詩.他詩思敏捷,詩寫得又快又好.有一回,他從老家去京城,坐船沿江東下,途中詩興勃發(fā),一下子寫了四十多首.他的不少詩作都很出色,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富有哲理,已成為人們傳誦的名句.
蘇軾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我國古代楷書最重要的流派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蘇(軾)”等,在宋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有“蘇(軾)、黃(山谷)、米(芾)、蔡(襄)”,蘇軾都列名其中.直到現(xiàn)在,還有人寫他的書體.
蘇軾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畫家.他善于畫枯木怪石,自成一體,傳世的不過兩三幅,已都是稀世奇珍了.他自己評價他的畫說,有一幅《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說起來你也許不信,蘇軾還通曉醫(yī)藥學.后人把他這方面的論著和大科學家沈括的醫(yī)藥書合在一起出版,稱為《蘇沈良方》.
蘇軾可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啊!
歷史民間故事:祖逖聞雞起舞
西晉時期,朝廷昏庸腐敗,內亂不斷.皇族之間的混戰(zhàn)再加上接連不斷的饑荒,使百姓缺吃少穿,生活非常困苦,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流亡,多處地方發(fā)生了農民起義.西晉王朝危機四伏,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時候,北方匈奴貴族就乘機不斷南下騷擾,企圖奪取中原.
在這異族入侵、山河破碎的時候,仍然有許多有著民族氣節(jié)的晉朝將領堅守北方領土,英勇抗擊橫行的匈奴貴族,祖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員.
祖逖原來并不喜歡讀書,也不講究自身的穿著儀表,不過,他這個人心胸十分開闊,而且胸有大志.后來,他耳聞目睹山河沉淪的慘狀,感觸很深,立下了趕走匈奴、保衛(wèi)國家的宏大志愿,并且發(fā)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
祖逖有個好朋友名叫劉琨,西晉初期他們兩個人一起擔任過司州(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主簿.那時候,他們兩個常常住在一起,一起讀書,一起談論天下大事.祖逖和劉琨都是熱血青年,面對腐朽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他們感到痛惜、憤恨,更對國家的前途憂心忡忡.
一天,祖逖和劉琨像往常一樣躺在床上交談,一談到匈奴貴族在北方橫行霸道,兩個人都義憤填膺.祖逖“刷”地坐起身來,握緊拳頭用力一揮,說:
“我發(fā)誓一定要把匈奴趕出中原!”劉琨也深受感染,和祖逖擊掌發(fā)誓.
這一夜,兩人一直談到半夜三更才睡去.
忽然,三聲雞叫把祖逖從夢中驚醒.他從窗戶向外望去,只見一輪殘月掛在空中,天色未白.祖逖想起了昨天和劉琨的豪言壯語,再也睡不著了.祖逖索性坐了起來,他想保家衛(wèi)國一定要有過硬的本領,趁現(xiàn)在自己年青力壯,更要抓緊時間練習,不妨就在雞叫后起來練習本領.想到這兒,他推醒了劉琨,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劉琨非常贊成.兩人披衣下床,摘下掛在墻上的劍和刀,來到院子中.
大地仍然沉浸在寂靜之中,清朗的月光下,只見祖逖和劉琨,一個手持長劍,一個揮舞大刀,認真對練起來.刀光劍影挑破了籠罩大地的黑暗,太陽終于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這時兩人已練得渾身大汗.
就這樣,無論是赤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冰封雪飄的冬天;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只要雞一叫,祖逖和劉琨就像聽到起床號角,精神抖擻地操練起來.“聞雞起舞”的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由于祖逖和劉琨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武藝越來越強,本領越來越大,終于都成為有名的.
公元308年,晉懷帝派劉琨去當并州刺史.當時并州還在匈奴的控制下,百姓大多逃亡在外.劉琨帶著招募來的一千多名士兵,挺進到了并州的晉陽.
晉陽城里一片荒涼,到處是斷壁殘垣,荊棘滿地,隨處可見尸體,留下來的人很少很少,而且都餓得皮包骨頭.
劉琨看到這些很難過.他一面叫士兵掩埋尸體,清理、修復城池;一面加強防守,以防匈奴軍隊的襲擊.
同時,劉琨還派人把流亡的百姓找回來,讓他們開墾荒地,種植莊稼,使晉陽恢復了生氣.不到一年,晉陽已經人氣旺盛,甚至有一萬多個匈奴人都來投靠劉琨,使?jié)h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前來侵犯.
后來劉淵的兒子劉聰攻破洛陽后,西晉在北方的軍事勢力已大大削弱,只有劉琨還堅持在并州地區(qū)戰(zhàn)斗.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將劉琨封為大,要他繼續(xù)在并州戰(zhàn)斗下去.
這時,漢國大將石勒聚集了幾十萬大軍,從北面對并州形成圍攻之勢;劉聰則從南面進攻,使劉琨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
面對這危險的局勢,劉琨沒有退縮,還向晉愍帝發(fā)誓:“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消滅他們,臣決不罷休!”
石勒派兵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的部隊去救援,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石勒大獲全勝,割據(jù)勢力越來越強大,于公元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后趙.
這時劉聰已攻破長安,連晉愍帝都做了俘虜.
劉琨的頑強戰(zhàn)斗也沒能保住并州,只得帶著殘余的人馬投奔幽州(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去了.
猜你感興趣:
1.歷史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