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的歷史傳說故事
九華山的風景之美,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都為之贊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九華山的歷史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九華山的歷史傳說篇一
相傳明萬歷年間,在九華山下居住著一位青年農夫叫寧成,他自幼喪父,又無兄弟姊妹,一直與瞎眼老母相依為命。生活雖然十分清苦,但他始終對老母孝敬有加。
盛夏的一天,烈日炎炎,寧成在地里鋤草,口渴難忍。一位白發(fā)老翁從旁邊經過時,給了他半個鮮桃,吃過以后心里透出絲絲清涼。見老翁年事已高,行走困難,寧成便主動送老人回家。走到一堵巖壁前,老翁叩石,石壁頓開,露出一個洞穴,里面的珠寶琳瑯滿目。老翁勸寧成留下來為他種桃。寧成想到家中瞎眼的老母,便婉言謝絕了。老翁被寧成的孝心所感動,駕風將他送到其老母身邊,寧成方醒悟到,自己遇到了神仙。正準備叩拜,卻見老翁已站立在祥云之上,告訴他說:“我叫翁期云,等你對老母敬完孝心,我再來帶你去登仙界。”
寧成“寧當孝子辛勤勞作,不做神仙逍遙云端”的傳說,表達了我國勞動人民對贍養(yǎng)父母這一美好倫理道德的頌贊。
九華山的歷史傳說篇二
九華山的著名寺廟主要集中在三大叢林:天臺、百歲宮和肉身寶殿,前2處都在山上,要乘纜車上去,惟獨肉身寶殿在一座不高的山丘上,從九華街走過去不需要20分鐘,肉身寶殿的出名在于殿內有塔、塔內有缸、缸內有安葬了地藏王金喬覺肉身,因此稱為金地藏肉身塔。
在眾多名山中,九華山以擁有菩薩真身著名,在九華山如果這個寺廟擁有菩薩真身,那么就叫肉身殿,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百歲宮、雙溪寺,而神光嶺的肉身殿就因藏有地藏王菩薩真身而享譽全世界!
因為去九華山次數(shù)多了,因此對地藏王真身菩薩的了解也一次比一次深,據(jù)史書記載:金喬覺(696—794年),系韓國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24歲時,削發(fā)為僧,于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上九華,遂于此山深無人處,擇一巖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后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金喬覺聲聞遐邇,連韓國僧眾聞說,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忽召眾徒告別,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jié)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xiàn),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于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并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明萬歷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塔殿,賜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豐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緒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規(guī)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掛“東南第一山”橫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書贈“地藏大愿”匾額,1955年和1981年又兩次重修。(以上摘引自九華山肉身殿介紹)
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筑,殿宇高15米,山門西南,紅墻森嚴,巍峨雄壯,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殿四周立有石柱20根,肉身殿內分三間,地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為1米八高的漢白寶塔基,上為七層八方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五十六尊大小不一,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塔內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級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金地藏像,肉身殿內有塔,構造罕見,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不分晝夜,終年燈火長明。
至今,繼金地藏菩薩為真實肉身菩薩外,九華山還有14尊真身菩薩,其中13尊為比丘,1尊為比丘尼,全為肉身,顯示佛法之不可思議。何謂肉身?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肉身”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
縱觀九華山現(xiàn)存的肉身菩薩,其生前無一不修持嚴謹,他們雖表現(xiàn)各異,有的深山苦修;有的入世行醫(yī);有的現(xiàn)瘋傻顛倒相;有的治身心于一處,一站就是三年。雖然他們修行的方式不一樣,但都應機說法,利樂眾生,由于他們嚴謹?shù)男蕹?,使他們的心體廣大,內心清凈,心無污染,行為自然高尚,他們的身體機能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潛能顯現(xiàn),靈異顯現(xiàn),有的能示現(xiàn)神通,這種身心的變化,是無比復雜而神奇的,是佛教對肉身菩薩現(xiàn)象的基本解釋,嚴謹?shù)男蕹?,是肉身不爛的主要原因。
但在佛教內,修持嚴謹?shù)母呱浅6?,但肉身菩薩為什么這樣少呢?這與修行者的愿心有直接的關系,許多高僧在圓寂時,囑咐將遺體火化,至于這些肉身菩薩,他們在圓寂前囑咐保留遺體,完全是慈悲度生的愿心,八萬四千法門度八萬四千種眾生,這些肉身菩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共愿之中,又發(fā)下別愿,留此肉身,以身弘法,以身說教,以身度塵,這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因為有些人,在看到木雕泥塑的佛菩薩時,不能產生恭敬心,認為那是假的,但在看到肉身菩薩時,覺得可親可近,內心震撼,認為那是真的,愿意供養(yǎng)皈依。所以有些高僧在圓寂之前,發(fā)愿要留下肉身,順應眾生,正因為如此,從古到今,肉身菩薩不斷出現(xiàn),最近的一尊為1995年的肉身菩薩
肉身殿還有九華山一奇之一即走圈,那是到九華山肉身殿的人都知道一定要經歷的一個儀式,即圍著肉身塔實際是圍著金地藏菩薩走圈,當我們第一次去肉身殿時,看到很多人在圍著地藏王真身轉圈,個個臉上閉眼默誦,我們好生奇怪,連忙向人打聽,原來據(jù)說圍著塔轉三圈可以帶來平安吉祥,萬應靈驗,規(guī)則是到了肉身殿圍著地藏塔轉三圈可帶一個人吉祥,因為我家庭成員連兄弟姐妹有9個之多,因此我在肉身寶殿要轉27圈,邊轉邊在雙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詞,而且,盡管轉圈的人很多,蔚為壯觀,但彼此間井然有序、并無碰撞。
年年去走圈,漸漸感覺到它的好處來,于是回上海后向朋友們介紹,導致朋友們也要我?guī)兔ё呷Γ斎晃乙桓糯饝麄?,結緣嘛!去年我自己家人帶了9個,朋友帶了6個,學生帶了2個,因此我圍繞著地藏塔走了51圈,再看看同去的香客帶的更多,心想,真夠虔誠啊!這樣的修持,自利利眾生,以及凈化自己的內心,去除雜念如貪、嗔、癡、無明、妄想、煩惱等心魔,以達到本來的清凈。
年年去走圈,年年有感想:人生苦短,我們最好在日常生活中,要養(yǎng)成念佛的習慣,將“阿彌陀佛”放在內心里,在行、住、坐、臥中都念念不忘,因為念佛不用花錢,而且在工作之中也能用心默念佛號,并非要停止工作才能念佛,念佛念到熟練時,便能啟發(fā)內心無上智慧光明,比如,我在肉身殿看到有旅客留言:
天下有二難——登天難,求人更難;人間有二苦——黃連苦,貧窮更苦;社會有二險——江湖險,人心更險;世上有二薄——紙張薄,人情更薄。
九華山的歷史傳說篇三
金地藏在九華山開啟了新羅與中國佛教文化交流的先河,為中韓兩國僧民架起了友誼的金橋,九華山地藏文化是兩國人民世代結緣的香花。
金地藏是一位入唐求法修道的新羅圣僧,又是一位早期來華的新羅文化的友好使者。他卓錫九華、弘法修道,廣結善緣、利益眾生。他“他化協(xié)神州,風衍東國”(弘一法師贊語),新羅僧眾聞之,相與渡海來從。一時山中,東僧云集。他率領兩國僧徒,墾荒造田,相傳將攜來的新羅種子黃粒稻、金地茶播于山中,扎根、開花、結實。金地藏熱愛中國文化,漢文學有很深的造詣,他寫下的《送童子下山詩》,被收入《全唐詩》。金地藏結緣九華,留下的圣跡和道風,如“慈風長春,慧日永曜”,結出的兩國友誼花果,千古留芳。正如趙樸初在1992年10月《訪韓雜詩》中所贊譽的:“萬千樓閣望參差,正是秋氣清艷時。自古江山人物美,新羅早入盛唐詩。”;“圓測疏經解深密,金喬辟地九華山,師恩祖德流千古,兩國香華導萬緣。”(1993年10月我隨團訪韓時,在駐韓中國大使館見到趙樸老贈大使館這組題詩)。隨著中韓建交,迎來了兩國友好交流的春天。
1995年以來,韓國佛教團體多次組織大型信眾朝山團朝禮九華。各界人士前來觀光達數(shù)萬人次。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仁德法師曾率僧人8次赴韓訪問。1997年安徽省對外友協(xié)和安徽省佛教協(xié)會向韓國慶州市(金地藏的故鄉(xiāng))佛國寺贈送金地藏銅像,慶州各界8000人參加了銅像安奉儀式。1996—1997年,九華山管理處和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先后在韓國漢城、大邱和慶州舉辦了九華山佛教文物展,展覽時間10個月,參觀總人數(shù)達50萬人次。兩國佛教界和學術界分別在九華山和漢城舉行過“金地藏國際學術研討會”、“地藏法師國際學術會議”。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與韓國《佛教春秋社》、韓國茶文化協(xié)會多次互訪,開展文化學術交流。兩國新聞媒體交流宣傳資料,合作拍攝宣傳金地藏的電視片,在韓國掀起了“九華山熱”、“金地藏熱”。可以說,“金喬辟地九華山”,地藏文化的香花,如今綻放得更加璀璨芬芳。
>>>下一頁更多精彩“九華山的傳說故事”
九華山的歷史傳說故事
上一篇:大寨村的歷史傳說
下一篇:樂山大佛歷史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