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歷史傳說
汾陽市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市境交通便利,處于太原經(jīng)濟圈節(jié)點,與孝義、介休共同構成太原經(jīng)濟圈次中心。那你知道汾陽歷史傳說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汾陽歷史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汾陽歷史傳說 篇【1】
汾陽人和來過汾陽的人,包括那些上個世紀初活躍在汾陽的外國人,都知道汾陽的鐵雁。而今五十多歲的城里人則大多上城墻看過、摸過。翻開(縣志),才知道是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陜西周至縣舉人劉一佺知汾州府時所鑄。記載和實物都顯示,那分明是一對鐵鳳凰。鐵鳳凰高五尺,長四尺許,亭亭玉立于鐵底墩之上。底墩分三層,高二尺六寸。各層鑄有龍風嬉戲于山林的圖畫。鐵底墩又立于用磚砌成以石鋪面的約三尺高的方體高臺上。位置在北門城墻上距城樓以東大約不到百步的地方,仰首挺胸、儀態(tài)萬方、坐北向南(汾陽械為西北、東南向的四陽城,實際上是座西北向東南)、俯瞰城區(qū)。遠遠望去,象一對衛(wèi)土立在那里。人們到城墻上玩,象撫摸活物那樣用手去摸索,時間長了,便通體黑油油、亮錚錚的。我常常驚嘆于古人的藝術才情和創(chuàng)造力,那樣形象而又抽象的表現(xiàn)手法,那樣典雅和美麗的藝術造型……而那種令人驚詫的美學享受,是許多人一生未必領略過的,正所謂可遇而不可求。這份福祉讓汾陽人遇上了,而且足足享受了345年,人們一直叫它雁。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被汾陽人視為神物的鐵雁被調到太原,置于新建的迎澤公園北門,成了省城最大的一座公園迎來送往的吉祥物。嗣后,不知何年何月,便又不知去向了。從此,那造型優(yōu)雅、俏麗的鐵雙雁便從汾陽人的視線里永遠地消失了。
上個世紀50年代我看到的樣子是風頭雁尾。記得我問過老人們,鳳凰的尾巴不是很華麗的嗎?老人們說,那是風,已經(jīng)飛走了,只留下凰。后來人們又依照凰的形狀重鑄了一只,當然就是這樣的了。你看去吧,飛走的那只是空的。我去驗證,爬到高臺上抱著鳳凰左看右看,果然其中的一只,腰部有一個課本大小的長方形小門,再看,就看到上面刻著“大清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吉日鑄造。平遙縣合張家砂院金火匠人凈攬到汾州府新鑄鐵鳳凰一對,言定價錢伍百千整。”的字樣。于是,我就深信不疑,那風是飛走了,現(xiàn)在的一對中,有一只是依凰補鑄的。后來看到<縣志)上說,由于年深日久、風雨剝觸以致鐵鳳凰毀壞,于·清嘉慶庚辰(丙子(1816)之誤)太守岳公樣繼鑄焉。”但《縣志》也沒有說是鑄了一只還是兩只。就對兒時的想法有了一些質疑,覺得孩童時的記憶或許是靠不住的了。
另一個質疑是為什么老百姓始終把這兩只鳳凰叫成雁呢?考當年劉知府鑄鐵鳳凰,是有緣由的。據(jù)(扮陽縣志)記載,汾郡多山,北(西北)山崖石互錯,有似雁形,俗謠云;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頭。明太守劉公一佺(山東壽張縣舉人,嘉靖十五年任)作雙鐵風于北城上以鎮(zhèn)之。”此話雖關玫事,卻是載在(汾陽縣志·藝文)卷中的一首(鐵雁歌)前作為引子的。看來,事涉·清官不到頭·,有些話是不好說出的。而知道汾陽歷史的人都清楚,明代汾州的當政者都有一個難言的苦衷,那就是藩王干予政事。當時住在汾陽城內東府的慶成王和西府的永和王,依權仗勢,往往使得地方官不能按規(guī)矩行事。且動輒得罪,卷鋪蓋走人。萬歷二十三年,山西巡撫魏允貞上書:·州有兩藩邸,子孫以千百,乘勢嚙小民,持吏短長,州吏權輕,不足彈壓……”這無疑是汾州“清官不到頭”的原因之一。后終于引起皇帝注童,警示藩王并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升州為府以予牽制。劉一佺之舉,確實反映了當時汾陽的呼聲。郡王府的興衰和汾陽政事的變遷,就成了鐵雁(民謠)的最好注釋。后來,民間又有謠云,鐵雁鎮(zhèn)石雁,清官永不斷。取鳳凰為百鳥之王專為鎮(zhèn)石雁而來之意。可以說,鐵雁傾注了汾陽人世世代代盼官清靡的美好愿望。正如(鐵鳳歌)所詠:’……峰巒回處峰形幻,何年化石成群雁。其羽載楫風載揚,俯瞰城中官民患。官民交患何可當,熔金為鑄雙鳳凰。糜吏精誠資捍衛(wèi),山靈懾伏報嘉祥。”
歷史發(fā)展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喚起人們長期封閉的意識,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到太原去找尋鐵雁的下落,特別是以·鐵雙雁’商標注冊的汾陽橡膠廠廠長任達奇,苦于不能把兒時看到的樣子復原,譴到處尋覓。奔波之余,在太原晚報,發(fā)出廣告尋求,終未如愿。人們知道,他追尋的不僅是那物,更是汾用人的夙愿和精神。星轉斗移,自駒過隙,就在劉一佺知府站在北城墻上,遙望西北,指點江山之后第390個春天,(汾州鄉(xiāng)情)編輯部在采訪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來自大洋彼岸的一幅照片,那是1984年恒安石回到汾中其出生地(原銘義中學)考察時,他的父親恒慕義(上個世紀初銘中首任校長)托他帶來的者照片。兩位在汾陽鈷義中學任教的美國朋友走出宿舍,興致勃勃地趴上城墻,蕭灑信步、享受汾州文化古韻,留下這張照片。而背景竟是鐵雙雁。兩位可以稱之為世紀和世界的名人暫時被冷淡子。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那背景上。芳草萎姜,似曾相識。是的,我們見到久違丁的鐵雁!那種欣喜是無以盲狀的。激動之余,編輯部一行相隨,頗為隆重地把照片的復印件贈送給市政協(xié)副主席兼山西汾陽鐵雙雁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任達奇……這位以鐵雙雁為商標,以“鐵的信念,雁的追求”而創(chuàng)造奇跡的企業(yè)家,這位曾經(jīng)為尋求鐵雁經(jīng)歷干辛萬苦的人。那天,我們在一起喝了酒,酒逢知已,打開話匣于,話題一直沒有離開神奇的鐵雁。
汾陽歷史傳說 篇【2】
古時,神頭這里既沒有大廟院,也沒有圣母寶座下的那一股泉水,更沒有白彪嶺。神頭那時也不叫神頭,但也弄不清是叫什么。
神頭的后面有一個叫交口的村子,村中無井無泉,水源奇缺。這村子地勢比神頭高,兩地相距有十里,是個大斜陡 坡。交口村有這樣一戶人家,男人常年在外做買賣,媳婦在家不僅要伺奉婆婆,還得上山打柴,下神頭河溝里挑水。媳婦是平川里人家,有姐妹三人,大姐嫁晉祠,二姐嫁峪口,只有她嫁進山里。媳婦的婆婆是個性情古怪的老人,她叫媳婦挑水用的木桶是尖底的,挑在路上不能放下歇,說是落過野地的水就不干凈了;媳婦挑回來的水光是允許把身前的一桶直接倒入水甕中,身后的就叫喂豬用,說是有了邪味。媳婦是個十分賢惠的女人,寧肯自己多吃些苦,也不愿與婆婆爭執(zhí),就這樣,媳婦一年四季在十里長的緩坡上來來往往地挑水,夏天頂著炎炎烈日,冬天迎著呼呼寒風,吃苦耐勞,以德報怨。
這年夏天的一個午后,毒花花的太陽曬得山石發(fā)燙,媳婦汗涔涔地挑著沉甸甸的一擔水登上坡來。走到半坡的地方時,遇到一個騎馬的老漢。那馬見有人挑著水走到跟前,說啥也不走了,鼻孔里呼呼噴響,兩只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水桶立在山道中間。路很窄,一馬橫堵,媳婦挑著水就沒法過了。
這時,老漢跳下馬來笑嘻嘻地說:“這位娘子,天氣炎熱,看來我的馬實在是渴得忍不住了,把你的水給馬飲一些吧。”
媳婦可真為難了。她見那匹馬耷拉著個腦袋,兩眼盯著水桶可憐巴巴地站在那里,心里覺得“相人比畜牲”,自古道“饑渴難忍”,很想給馬喝一些。可咋給喝呢?一則桶是尖底的不能著地,再則牲口要喝水,也不是一瓢兩碗的就能滿足。若是喝上半桶,自己回去咋向婆婆交待?如若再返回去挑,時辰誤的多了,婆婆問起來又不好說清楚。 媳婦一時沒了主張,挑著水桶呆呆地站在那里。
這時,老漢又笑嘻嘻地開了口:“這么辦吧,你也不用為難,我這里就地挖個小坑,你把水桶里的水往坑里圪溢上一些就夠我的馬喝了。”
媳婦覺得這個方法倒也不賴,就善善地點了一下頭。于是,老漢蹲下身來,伸手在地上三下兩下就挖了個小坑。媳婦把水桶凌空挑在小坑頂,輕輕晃了幾下,溢出的水果然流進了小坑里,渴極了的馬立即俯下頭飽飲起來,水從馬脖子往肚里送咽時,能清楚楚地聽到嘩嘩的響動聲。
那馬喝足后,仰起鬃毛很長的脖子,感激地嘶鳴了一聲,媳婦低頭看時,那小坑中的水竟還是滿盈盈的,像是不曾喝過似的,心里好有點蹊蹺。
老漢見馬已喝飽,就對媳婦說:“你一個女人家,一年四季的挑水也太辛苦了。我這里送你這條馬鞭子,回去后把它放在你家水甕里,每天清早起來后把鞭子往起拔一拔,水甕自然就滿了,你也省得挑水了。”
說完,把手中的馬鞭遞給了挑著水桶的媳婦,翻身上馬下坡去了。
媳婦看著手中的馬鞭子,心中半信半疑地挑著水桶回了村。第二天,媳婦把放在水甕里的馬鞭子往上拔了拔,果然水甕里清水上漲,心里十分高興。早飯剛過,可巧媳婦的娘家托人送來個兇訊,說她的父親病危,回去的晚了就怕見不上了。媳婦眼里噙若淚蛋蛋,急急慌慌地告別了婆婆就隨來人回平川娘家去了。這天的午飯,只好由當婆婆的自己動手了。老太婆扭扭捏捏地走到水甕前舀水時,見里面插著一根黑糊糊的鞭繩,就生氣地隨口罵道:“怎么把個扎心圪蒂也弄到水甕里來了?真是個齷齪鬼!”
老太婆嘴里罵著,順手就把那條馬鞭子拔了出來,轉身撩起門簾,惱悻悻地扔在了院心里。誰知就這么一下竟闖出了大亂子,只見水甕粗的一股泉水嘩嘩地噴涌而出,轉眼間,就把老太婆和屋子沖得沒了蹤影。
這股子大水由高向低翻滾而下,從交口村朝坡下的神頭往平川漫卷而來。大水所到之處,田地沖毀,莊稼拔起,村莊被淹。
媳婦剛進了娘家的門檻,看了看躺在炕上的老父親后,正抹了把臉坐在鏡前梳頭。忽聽鄰人說交口發(fā)了大水,把下面的村子也淹了,心想是不是婆婆拔了水甕中的馬鞭子?就心急如火地又從娘家往婆家趕。走到莊化村口時果然見大水由西向東滾滾流瀉,浪波里的石塊沖得發(fā)出轟轟隆隆的響聲。
媳婦涉水而上,走到神頭時,見往日自己挑水的坡上,洶涌澎湃的浪頭正呼嘯著往下沖刷,心里一著急,就一屁股坐在波涌浪飛的坡底,想用自己的身子把大水堵住。這一招果然有效,大水頃刻被截得改道從頭道川里流走。
水患消除了,媳婦卻再也沒有站起身來。她的上身變成一座巍峨的大山峰,這山峰就是現(xiàn)在的白彪嶺。她的兩條伸展開來的腿,變成了于今峪道河谷里的南梁和北梁。因她坐下身子堵水時,有一些小水從身下溢出,后來就變成了從白彪嶺下滲出的泉水。而當初她在半坡地方,從水桶里晃溢在老漢挖出的水坑里的水,也變成了四季不枯的一泓小水窟。
世人感激她,就在神頭修了一座氣度不凡的娘娘廟,塑像形態(tài)是梳頭的動作。還在半坡的小水窟處修了一座小山神廟,那是為騎馬的老漢修的,老漢乃山神的化身。
猜你感興趣:
1.汾陽的歷史傳說
2.民間歷史傳說故事
3.中國古代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