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原文及賞析
采葛出自《詩經(jīng)》,是一首出于先秦時代的四言詩,作者不詳。表達的是一種急切的相思情緒。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原文及賞析
【原文】
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②一日不見,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注釋】
?、俑穑阂环N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
②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青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廴铮和ǔR磺餅橐荒?,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馨褐参锩湛浦参?,可制艾絨灸病。
【賞析】
一首《采葛》,寥寥幾句,被數(shù)代人傳承了幾千年,如此“簡約而不簡單”的詩句,我不得不懷疑里面藏著一個“大”的故事。
查了很多資料,舊說里的解釋各不相同?!睹娦颉穼⑵涠ㄐ詾?ldquo;懼讒”--“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用今日語言來描述就是說“一天沒有見到君王,就擔(dān)心有人在君王面前說自己的壞話”,故而僅僅離開一天,也覺得時日甚久,恨不能日夜伴君左右。我很是理解這種擔(dān)心,甚至覺得這種心態(tài)勉強可算得是忠心耿耿的一種表現(xiàn),可我又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的擔(dān)心和采葛、采蕭、采艾有什么關(guān)系,用這些畫面作始,詩人的用意何在呢?
朱熹的解析相對就好理解一些,他認為:“采葛,所以為绤。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绤,是葛布的統(tǒng)稱。詩人之所以寫采葛、采蕭、采艾,而沒有寫采梅、采花、采樹葉,不過是應(yīng)時令的隨手選擇而已,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本詩的關(guān)鍵不在于采的是什么,而是后面的“如三月”、“如三秋”、“如三歲”。采摘不過是借以表達思念的一個烘托,思念的切切才是詩人要表達的重點。后人抓住其中兩字,把這種解析歸納為--“淫奔”之詩。
我極喜歡朱熹的這句“未久而似久也”,但不能接受“淫奔”之說。過度為“淫”,放縱亦為“淫”,不正當?shù)哪信P(guān)系更是毋庸置疑的“淫”。這樣的一個字,在中華文化中實在不是一個褒義詞。詩中雖然有過度思念之嫌疑,但卻沒什么不好,用“淫”字來定義,在今人的眼中看來未免正有古人之“淫”的意味。“奔”是往之的狀態(tài),在此句中也是如此,沒有懸念和猜想。但跟在“淫”的后面,就有些讓人不太舒服了。向往愛情原本是青年男女生活中最美好的懷想,到了朱老夫子這里卻成了不思進取、不務(wù)正業(yè)的淫樂之事;三百首《詩經(jīng)》,幾十種愛情,都被他一一蓋上“淫奔”的印章。我們是該怪罪于封建社會的舊俗,還是見諒于朱老夫子的不解風(fēng)情?
《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讀解
熱戀中的情人,總覺得時間太快,相聚短暫;也覺得時間太慢,分高大久。處于這種狀態(tài)之中,除了熱乎乎的情感體驗之外,腦子里是容不下其它東西的,也不可能有其它東西。
這是一種完全主觀的內(nèi)心狀態(tài)??陀^真實在情人心中轉(zhuǎn)變成了主觀真實;主觀真實掩蓋了生活的實際狀態(tài)。客觀真實完全可能被夸大凸現(xiàn),或者彼縮小忽略。
“以我現(xiàn)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樣一種心境是藝術(shù)化的心境,也是在熱戀時的心境,因此才會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實際上是丑八怪,在情人眼中也會變成天使。
這不是變態(tài)了么?是的,是變態(tài)。主觀心境,把客觀真實主觀化就是一種心理變態(tài)。對戀愛來說,變態(tài)是正常的,理性得一切都有條不紊滴水不漏,反倒是不正常的。藝術(shù)也是如此。所以,戀愛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藝術(shù)化的心理。